讀透《中庸之道》-全譯全注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事物永恆不變的自然規律

見解:事物的永恆不變的自然規律(性也)稱之為性,事物順著這個永恆不變的自然規律(性也)運行稱之為道,修煉自己遵循這個永恆不變的自然規律去做事稱之為學習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見解:事物是順著其規律(性也)反覆運行的,是不可以片刻離開或者偏離其規律的。所以君子在看不到道的時候乃能夠心存戒心和謹慎,在聽不到道的時候也會保持恐懼之心。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見解:道在最隱蔽的時候是最清楚地,在最細微的時候是最明顯的,因此道是有隱蔽和細微的特徵的,其不同於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的事物本身,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也要謹慎。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見解:1:當自己的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顯露(發:表現)出來的時候稱之為中,當顯露出來(供給)滿足了大眾心理所期望渴望的(需求)時候稱之為和,就是自己要在大眾需求出現的時候能夠及時進行供給應和相隨來解決矛盾,如果影子應和光一樣形影不離,這就是永恆不變的自然規律。就是在大眾心理建立一條道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大眾心理需求是大眾的利之所在,就是要建立一條讓大眾能夠實現利的大道,這個大道就是如同自然規律一樣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對於大眾的需求來說,大眾有規律的都反覆走這條道來滿足心理需求。中是天下的根本,就是沒有大眾心理需求出現時候,不要妄動,保持靜,和是供給和大眾心理需求要去相應相隨,防止需求矛盾升級,導致爆發衝突,出現秩序混亂來暴力解決矛盾。 能夠用供給來滿足大眾心理所期望渴望的需求就是達到了有道,修道了。

見解2:當自己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發:表現)出來的時候,感情就是處於不偏不倚,各方力量勢均力敵不會出現某一個力量失控導致均衡被打破從而導致感情向著這個失控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感情處於中立,當大眾心理盼望渴望而產生的形勢需求使得自己提供供給正好射中了這個大眾心理需求(形勢),就是兩者相合,即感情供給和相應需求(形勢)是相合的,沒有脫離形勢,這就是和。一靜一動,既為中和,靜為中,動為和,當形勢(大道)沒有出現的時候,中是天下萬物必須順應的根本,保持靜,不動;當形勢(大道)出來的時候,和就是要天下萬物必須去順應大道,必須去跟它配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見解:做到中和和,天地的位置,不會錯亂,就是用中和之道順應自然規律就不會出現換位的無常的現象;萬物的生育,也不會錯亂,就是用中和之道去順應規律就能達到生生不息不會出現無育這種無常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