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实苦,岂能戒甜。

我是一个嗜甜如命的人,对各类甜食没有抵抗力,好像提起巧克力、麦芬蛋糕、瑞士卷、曲奇饼干、冰淇淋,就能自动分泌唾液。我每过一段就必须吃一顿甜食,能让人感觉身心愉悦。

人生实苦,岂能戒甜。

羡慕她在吃。

做美食编辑时,我总要到各地出差,这恰好能满足我品尝不同甜食的爱好。上海的红宝石奶油小方、嘉兴的粽子和状元糕、北京金鼎轩的蛋黄流沙包,去香港也忘不了找最好吃的葡式蛋挞。很多城市的甜品店都能看到我的身影,至今还记得自己在杭州湖滨银泰IN77排队买鲍师傅的事。

人生实苦,岂能戒甜。

想吃。

我喜欢自己对美食有所追求的状态,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去尝试各种各样的甜。

其实,人类对甜的热爱写了在基因里。人的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而甜里的“糖”,能直接补充身体需求的能量。

当我们咬下一口蛋糕,甜味会刺激感官,大脑还会产生反应,分泌多巴胺,让人感觉愉悦和兴奋。所以,很多人快乐的时候喜欢吃甜品,难过的时候更喜欢吃甜品。这样看来影视剧中不少关于主角失恋后狂吃冰淇淋、蛋糕、巧克力的情节,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人生实苦,岂能戒甜。

想吃。

依着我对陈晓卿的期待和对《风味人间》的信赖,看了第二季的第一集《甜蜜缥缈录》,居然是我最喜欢的甜。

当然,它比我想象中讲述得广阔、细致、深邃,短短几十分钟就介绍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甜。

从喜马拉雅南麓的尼泊尔讲到中国贵州、扬州,又从伊斯坦布尔回到四川,再从四川过渡到马来西亚塔塔甘岛上生活的海上族群,最后是中国香港。崖蜜的难得,翡翠烧卖和千层油糕的滋润,巴克拉瓦的酥松香脆,川菜荔枝口中甜味的融合,海胆的鲜甜,石炉焗金猪外皮上的那层麦芽糖。

人生实苦,岂能戒甜。

糖对食物的点化,远比我们日常生活中知道的要多。

我喜欢伊斯坦布尔的巴克拉瓦,“甜点皇冠上的明珠”,一方面是土耳其小哥萨哈特耐心求学的故事很有意思,另一方是制作巴克拉瓦需要最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最地道的原材料。极甜的口感,冲顶味蕾,感觉会被完完全全的包围。

在土耳其,有句谚语,叫“甜食等同于善良的心和甜蜜的话”,所以,热爱吃甜食的他们,把如何制作最好的巴克拉瓦当成了一种追求——薄如蝉翼的面皮,熬制能拉丝的糖水,在最恰当的时刻让酥皮战栗。

吃过那么多甜品的我,能想象巴克拉瓦的口感,一口酥脆,薄薄的片会碎在嘴里,果仁的清香加上令人满足甜,唇齿留香。其实,我们也有很多这类糖面酥皮点心,比如,酥饺、糖酥饼、酥皮豆沙包、蛋黄酥等等,不过相较于巴克拉瓦的甜,咱们更注重酥皮的脆香。但不管哪种甜蜜,都永远让人忘忧。

人生实苦,岂能戒甜。

想吃。

而扬州的甜是熟悉的味道和清晨的温柔耳语,它浸润在了翡翠烧卖和千层油糕里。我是北方人,往常吃的烧卖都是咸口,对“皮薄馅绿,色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润清香”的翡翠烧卖很有兴趣。但我更想赞叹的是扬州人对食物的精益求精,他们在观察和实践得出“放盐提鲜衬甜”的点子。

人生实苦,岂能戒甜。

还是想吃。

当地人的早点里,还不能少的一样是千层油糕,看不见糖,但吃得出甜,很多人抱着孩子起早出门,就为了那一口绵软而嫩,层次清晰的美味。

而地域的差异,文化的不同,也造就了最出人意料的甜——四川的甜。很多人对川菜的印象就是麻辣,水煮肉片、夫妻肺片、香辣虾、口水鸡,好像能脱口而出的都跟这两种极端的滋味有关。

事实上,川菜的风味体系完整、多元,包含对甜的使用。比如,我们看到最朴素的乡厨夏伟都会烹制的鱼香味、荔枝味等。在我不知道鱼香肉丝是川菜前,其实很难把它跟其他印象中的川菜联系在一起,更不知道里面要用到白糖。但像夏伟这样的厨师,翻动锅铲,调配芡汁,将糖隐秘放入其中,创造出一道咸甜酸辣兼备的大众口味,很受欢迎。

但《甜蜜缥缈录》里,最有趣的是每一种甜都有故事,而故事里的人又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伊斯坦布尔的巴克拉瓦学徒萨哈特,日复一日的练习,才换得老师傅的赏识,从擀薄面饼晋升到与糖水有关的步骤,他的坚持、踏实、勤恳,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可爱。乡厨大叔在车上对儿子做暑假作业的催促和他结束工作后陪伴家人的片段,也让我感觉到家和家人的重要。这种从美食抵达人文的表达方式,很适合当下的年轻人,不生硬,不强迫,润物无声,更有魅力。

人生实苦,岂能戒甜。

话说回来,为什么大家这么爱好甜食,年轻人生活中更离不开奶茶、冰淇淋?因为甜是一种美好的滋味,可以让人感到快乐。

平时的工作、生活已经很累、很疲惫,偶尔放纵一下,通过满足味蕾解救自我,是对没有倒下的自己的奖赏。

失恋可以吃点甜,加班可以吃点甜,生病难受也可以吃一口甜,分泌多巴胺,快乐似神仙。

人生实苦,岂能戒甜。

我超喜欢这个老奶奶的镜头,感觉可开心了。

人生实苦,岂能戒甜。

所以说,真的很喜欢这一期的选题和制作,很期待接下来的节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