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边城》:人生本是一场别离,趁早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沈从文的《边城》犹如乱世中的“世外桃源”

,顷刻间便把人引到了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那里有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着一个老人,一个女孩,还有一条狗。

沈从文大笔一挥画的这幅画,动静交替,内有纯美、浪漫、忧伤的情景;鸟鸣,流水声,歌唱声,是动听的乐曲;亲情、爱情、兄弟情,是纵横交织的感情。

他把画,音乐,文字,融化成了一件高超的艺术品,恐怕别人只能临摹,却很难超越。

沈从文的《边城》:人生本是一场别离,趁早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贾平凹在“沈从文的文学”中说,天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写作无规律可寻,常常是不从事写作的人读了他们的作品感觉他也可以写作,而从事写作的人却觉得不会了写作。

正如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里,上帝说,让沈从文去搞吧,于是一切光明就来了。好的作品不像是写出来的,倒像是本就存在这世界上似的。

沈从文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他的生平经历是他成为作家的因素。

沈从文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湘西凤凰,四省交界,多民族杂居,环境优美;沈从文身上有苗、汉、土的血液,这让他的性格柔软又倔犟,敏感又宽厚;他的祖父是随湘军打过太平军的大将军,他出身豪门大户,经见得多,看惯了湘军的雄武,也体验过杀戮的黑暗;他写作初期受尽艰辛,反而培养了他“安忍静虑”的定力。这些因素缺一不可,才成就了沈从文的文学修养。

沈从文的作品里总有种

阴郁气质,这一点和张爱玲有些相似,他们的写作都与前半生的经历有关。相比较沈从文的作品更富有灵性,虽然阴郁但并不压抑,在悲剧之中,依然能看到人性之美和对未来的期待,他的作品犹如清晨里的薄雾,黑暗中的微光。

沈从文的《边城》:人生本是一场别离,趁早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正是这一境界,让他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脱颖而出。有人说:“如果沈从文1988年没有去世,他肯定获诺贝尔文学奖。”深以为然。

不过这样伟大的作家,在一开始却并不受宠。沈从文的作品不为政治宣传,题材多是士兵、妇女、小职员甚至是下等的妓女这些小人物。所以,在国家存亡之际,他几乎被边缘化了。

好在文学作品的规律,恰恰不是政治的宣传品,而是书写人性。看一部作品好不好,就是看它能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当流行的因素退出舞台,他的作品反而如大浪淘金,终于大放光彩。

沈从文也从别人口中的二流作家,逆袭成现代文学超一流的作家。如今他的作品成了文学工作者的必修课,值得反复的鉴赏和学习。

沈从文的《边城》:人生本是一场别离,趁早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边城》这部小说是沈从文最著名的代表作,虽然简短,却是寓意深远的。不仅给我们美学享受,还让我们通晓人生的奥妙。人生就像多面体,相对且统一。人生如渡船的两边,一边是过去,一边是未来,一边是舍,一边是得。他让我们学会和过去告别,学会放手。


01 爷爷和翠翠相依为命,却面对着生死离别。

老船夫的女儿爱上一个茶峒军人,生下翠翠便殉情了。

后来老船夫和翠翠相依为命,他们守着一条渡船过日子。爷爷是翠翠的依靠,翠翠是爷爷的牵挂。故事一开始,便抛出了一个问题,爷爷将来要死了,翠翠该怎么办呢?

爷爷是明白的,翠翠却非常懵懂。

沈从文的《边城》:人生本是一场别离,趁早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有一天,爷爷带翠翠去看龙船,爷爷有意的问翠翠:“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

爷爷有事先回去了,便留下翠翠一个人。翠翠看完了龙船,等着爷爷回来,心里也产生了一个念头:“倘若爷爷死了?”后来又听到别人说起有人被杀的事,翠翠的这个念头便挥之不去:“爷爷死了呢?”

在这世界上,总有些人让我们不敢死,又不得不时刻想到死。

人之将死,给翠翠找个好归宿成了爷爷在世上最想了却的心事。

掌水码头的顺顺家里,家庭条件不错人也善良,两个儿子又都喜欢上了翠翠。在大老和二老的选择上,就是翠翠一句话的事,兄弟二人便会成全对方。如果爷爷爽快一点答应便成了,可是,爷爷却总有太多的顾虑。

沈从文的《边城》:人生本是一场别离,趁早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想到了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了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关心则乱,越是害怕什么,就越来什么,一个人知道的事情太多是不幸的,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也是不幸的,他的经历影响了他的处事风格,老船夫弯弯绕绕,反弄巧成拙,把好事变成了悲剧。

02 人生的选择像是没有尽头,错过了这一站还有下一站。

翠翠到了十三四岁的年纪,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对感情还是懵懂而羞涩的。

初见二老时,翠翠正在码头等爷爷,二老见翠翠一个人,便好心邀请她去家里等,翠翠误会了他是轻薄之徒,便骂了二老一句。

二老笑着说,你不愿意上去,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最后二老还是专门找人把翠翠送回了家。

也正因此,翠翠对二老有了好感,即使过了两年,翠翠仍怀念那晚初见的情景,对二老暗生情愫,这样的爱情是多么的美好和纯洁!

沈从文的《边城》:人生本是一场别离,趁早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这本应是一段两情相悦的佳话,却不料,人生处处有玄关

这玄关就是大老。他也喜欢上了翠翠。于是老船夫便在大老和二老之间做着选择,对翠翠和两兄弟左右试探。

老船夫说,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若走车路就是直接请媒人下聘,若走马路便是站在对溪高崖上,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把翠翠的心唱软了。

正因大老和二老都爱翠翠,他们的命运便像是被一个老船夫拿捏着,被人挑挑拣拣。

其实老船夫并没有意识到,他在做选择的同时,二老也在碾坊和渡船之间做着选择。

“人事就是这样,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二老心里选的是渡船,他们决定公平竞争,但是哥哥天保却淹死了,于是,顺顺一家便恨上了那老船夫,再也不提结婚的事,二老也离开了这个美如画的小山城。

沈从文的《边城》:人生本是一场别离,趁早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若当初只有一条路可走,也许会更坚定些,可偏偏人生的岔口那么多,机会越多,便似乎错过了机会。

我们总以为要选择那最好的,却不知道,也许最好的就是眼前的那一个。错过了,恐怕就再也不能回来。

03 所有的离别都是必然,人生还是要一个人面对。

“凡事都是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爷爷对翠翠的不舍与安排,最终还是没能逃过造化弄人。

老船夫撒手而去的那一晚狂风暴雨,翠翠说害怕,但老船夫似乎懂得了,他对翠翠说:“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

是的,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死亡就在那里,离别就在眼前。这不仅仅是翠翠的命,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然。

本以为可以把翠翠托付给一个男人,可是男人可靠吗?不可靠。他们一个死了,一个走了。最终,翠翠谁都靠不了。

“我们一直在离别中,比如和爱的人,和伤害,甚至和时光。”

一开始,翠翠看龙船时在渡口等爷爷,那时候,即使爷爷没有来,她还有人可等,可如今,她一个人撑着船,却再也等不来爷爷,这是怎样一种孤单,又是怎样一种坚强。

沈从文的《边城》:人生本是一场别离,趁早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故事的结尾给了我们期待,犹如黑暗里的微光,朦胧而美好: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但是,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别人的期望上,那往往是期望越大,失望便越大。

那个人回不回来,其实早就和翠翠没什么太大关系了。他们曾经那美好的爱情感觉是真的,但是幸福是假的。那曾经以为的花好月圆其实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看透了便可以走出迷局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为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