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生意邏輯,國內造車新勢力學得會嗎?

掙錢亦如造血,不賺錢活不久

不賺錢的車企從短期來看是不道德的,從長期來看是無法生存的。就像人體的血液循環,若骨髓停止造血功能,只靠外部輸血遲早是會掛掉的。

縱然車企創始人有偉大的飛天夢想,亦如馬斯克用火箭把cybertruck送到太空,真正迴歸和落地時,他仍然必須考慮今年的營收和毛利率等經營問題。

2017年特斯拉因持續投入的高額研發費用及銷售費用導致連年虧損,全年研發投入13.8億美金,佔營業收入比例11.7%。此外,由於採用獨特的直營模式,發展前期需要鋪設大量體驗店,銷售費用較高,全年銷售費用24.8億美金,佔銷售收入比例21.1%。持續經營虧損,曾一度導致馬斯克以吸食大麻來緩解緊張的神經和董事會的壓力。

特斯拉的生意邏輯,國內造車新勢力學得會嗎?

特斯拉盈利走勢圖

以傳統車企為代表,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盈利模型:首先有產品概念和投入研發,製造,再同步開發渠道網絡(一般是經銷模式),把車輛批售給經銷商,批售即回款,有基本穩定的毛利率和現金流,然後廠家再通過市場營銷、服務網絡建設、客戶滿意度管理,拉昇品牌和提升經營質量。那麼,作為汽車4S店的渠道終端怎麼掙錢呢?

經銷商的利潤渠道通常包括如下幾種:

· 一定範圍內獨佔性的轄區權益(正常經營、未有重大違規的經銷商都應享有)

· 銷售固定返利

· 銷售折扣、折讓、變動返利

· 銷售市佔率獎勵

· 銷售附件、精品毛利

· 備件、服務產值毛利

· 金融、保險返利

· 二手車、租賃衍生利潤

· 延保、代步等其他利潤

以上合計返利大概可以佔到銷售提車金額的10%~12%。除了固定的經銷差價以外,更多是要通過銷售階梯目標達成、銷售規模擴大獲取邊際返利。本人以前在做區域一線管理時,一直給轄區經銷商說的一句話,"不提車的經銷商是不道德的,不幫助經銷商爭取利潤最大化的區域經理也是不道德的",兼顧區域銷量和經銷商利益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沒有盈利經銷商根本沒有動力去抓經營質量,客戶體驗下降,來店減少且銷售規模無從談起,返利損失,更導致經營惡化,這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作為一線指揮官(Front Commanders,簡稱FC )來講,幫助經銷商分析廠家返利體系,制定適合其自身特點的階段性盈利來源,是體現自身專業價值、樹立個人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特斯拉的盈利模式

還記得2019年10月,特斯拉公佈了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特斯拉第三季度營收為63.0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68億美元相比下降了8%;調整後歸屬股東的淨利潤為1.43億美元,同比下滑54%;調整後每股收益為1.91美元,同比下降37%。


這個季度盈利讓電動車的擁護者無比激動。


馬斯克在財報會議上這樣總結 Q3:It's a great quarter。

雖然在15年的歷史上僅有4次季度盈利,但此後隨著上海工廠的竣工投產,特斯拉股票一路高歌猛進。那麼我們看一下特斯拉的利潤結構;


特斯拉的生意邏輯,國內造車新勢力學得會嗎?

特斯拉盈利模型


特斯拉改變傳統汽車產業的利潤分佈結構,增值服務利潤來源,包括OTA、生態圈、大數據及其他。其中增值服務包括車聯網、充電收費、儲能式充電、選裝件等。傳統燃油汽車裸車銷售毛利逐漸縮小甚至趨近於0,主要靠衍生業務及售後貢獻利潤,售後的利潤貢獻甚至超過45%以上。而電動汽車的保養週期和頻次大幅延長,單次回廠貢獻產值也極其有限。這個屬性決定電動車在渠道模型設計、產品硬件延展性上一開始就必須做更充分的考量,例如直營模式建立,必須保證絕對統一的零售終端價格。同時對於產品選裝件預設更多的毛利點(例如毛豆3標準續航版 29.99萬,顏色+輪轂+FSD套件至少再增加6萬元以上 )。

特斯拉的生意邏輯,國內造車新勢力學得會嗎?

特斯拉產品路徑


即使在這樣情況下,因為動力電池及其他系統的成本結構沒有顯著改善,目前的毛利率也僅維持在10%上下。這還是在2019年下半年馬斯克大力削減線下門店的情況下取得的。


2019年3月,馬斯克決定關閉特斯拉全球378家門店中的絕大多數,與此同時,要解僱這些門店中位數眾多的銷售人員。

特斯拉的生意邏輯,國內造車新勢力學得會嗎?

特斯拉線下門店

馬斯克聲稱,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省下大概6%的管理成本,使得特斯拉能夠承受向用戶交付3.5萬美金版本的Model 3。

馬斯克的自信是有依據的。他聲稱,在所有賣出的特斯拉Model 3中,有78%的訂單是通過線上下單的,而在這之中居然有82%的用戶,沒有試駕過這款車,就直接買了。

就像果粉購買蘋果的產品,不需要任何到店,直接通過網絡下單和付款,然後送貨到家。

關閉銷售門店,它的成果是:省下6%管理成本, 立刻推出3.5萬美金版本的Model 3,以及全線降價的空間。通過降價,覆蓋更大規模的受眾群體,更加殘暴地提升需求。

從而擴大規模效益,降低整個電動車供應鏈的採購成本,加快研發費用以及工廠建設費用的分攤,持續降低成本。這樣可以快速逼近財務"正向循環"。

所以,特斯拉的正向財務循環,其一是完善的產品架構規劃,產品序列從上到下,從S/X的高端產品進行品牌切入,有了品牌溢價之後,再進入3/Y這個走量區間,同時在顏色、選裝件上進行價差設計,擴大衍生利潤;其二是削減線下門店比例,大幅降低固定成本和人力成本;其三是提供儲能、充電、大數據及車聯網等增值業務,這一塊會隨著保有量的增加而貢獻度不斷擴大。

特斯拉的生意邏輯,國內造車新勢力學得會嗎?

國內新勢力學得會嗎?

特斯拉加速了國內電動車消費者的市場教育並逐步催熟整體供應鏈。當然,特斯拉的技術和營銷模式不是輕易複製的。就拿直營店來說,特斯拉堅持直營模式,蔚來走這個路子就走得很辛苦,小鵬2019年下半年已開始嘗試直營+授權混合渠道模式。

馬斯克敢於這麼做的基礎是,特斯拉擁有強大的品牌,極具辨識度的產品,還有比較大的用戶保有量。他的戰略野心是逐步吞噬BBA燃油車帝國的份額,而事實上,去年1-11月Model3在北美已經超過奔馳C/CLA/CLS/E-Class銷量之和。

特斯拉的生意邏輯,國內造車新勢力學得會嗎?

特斯拉北美銷量走勢

對於中國的造車新勢力而言,不具備這麼做的基礎。

國內新勢力,大都屬於草創初期,現階段還處於建立品牌的階段,產品的差異化上,沒有特斯拉這麼出眾,在供應鏈的管控,製造的能力和質量控制等領域,還處於嘗試階段。在這個階段,依然需要拿出一定比例的預算用於市場營銷,本質上是與消費者進行溝通和再教育,讓消費者對產品和品牌建立起信任,最後下單購買。

在這過程中,必須運用"第一性原理"來直擊事物本質的思考方式。

特斯拉可是用了15年才慢慢做起來的,那時候幾乎沒有人和馬斯克競爭。現在的特斯拉來勢洶洶,國內新勢力已不在話下, 他瞄準的是BBA所盤踞多年的豪華車市場。

不過,特斯拉是一個值得學習和尊敬的對手。對於所有的造車新勢力而言,在市場營銷上,需要考慮幾個問題:

1、市場營銷的預算是多少?請記住,這是廣義的市場營銷預算。包括Marketing,包括銷售,包括交付,包括服務等等……

在這個問題裡,有一個很重要的balance,一個是通過市場營銷獲得訂單,一個是減少市場營銷費用,降低售價覆蓋更大的用戶群體獲得銷量。

在是一個非常難以考量的度。可以參考一下現階段中國的汽車市場。在每年,20-30萬元的區間,賣出多少輛車;30-40萬元區間,賣出多少輛車;40萬元以上區間,賣出多少輛車?

2、在市場營銷的技術上,也不要陷入形式主義的"窠臼"。

不要先入為主的排斥哪種營銷方式,而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採取最有效的市場營銷方式。直擊本質,是更加重要的。永遠不要說,馬斯克不這麼做,我就不這麼做!

現階段的造車新勢力,如不從本質上思考問題,而盲目follow馬斯克,基本上屬於"作死"。不信,咱也把門店給關掉試試!

3、 請注意時間。汽車產業,作為地球上最強大的製造業,且正在升級為智能製造業,對規模的要求非常高,沒有規模就沒有一切。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把規模做起來,應該成為每一位造車新勢力CEO們骨子裡的本能。如果你的產能、渠道和服務體系ready了,一定要考慮用Marketing的方式,來撬動規模。用規模來降成本。所有通過融資,輸血來解決現金流問題都是不持久的短期行為。

4、 必須塑造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將產品硬件成本控制在一定幅度,增加拓展性,通過軟件升級創造尖叫的產品體驗。積累大量粉絲用戶以後再通過產品序列擴展(由下向上延伸,先形成一定的銷售基盤)、精品平行市場和生態市場、車聯網和大數據的運營創造新的邊際利潤,而且是持久的盈利來源,這個比例可能最終要佔到50%以上。

雖然國內新勢力還沒有一家實現5萬臺規模,更談不上盈利。但是,你打算用多長時間實現邊際利潤大於邊際成本,賣到多少臺可以達到盈虧平衡,單車是否有正毛利這些必須做精準的思考。製造和研發的費用分攤、三電、車身、電子系統、內飾件和人工成本這些大頭隨著供應鏈的成熟會進一步下降。總的規模上升對每一家新勢力都是有利的。

這裡必須說一下,千萬不能急功近利,我們看到近7年短暫的新勢力造車史上,包括賈躍亭、董明珠等大咖在內,造車夢折戟沉沙,主要都是因為技術路線、發展週期偏長,而資金體量無法支撐,導致成本失控,財務惡化。具有代表性的蔚來,去年的財務狀況很糟糕,技術層面沒有顯著優勢,在超充換電等服務設施建設投入特別重。

特斯拉的生意邏輯,國內造車新勢力學得會嗎?

蔚來的粉絲們

另外一個相對好一點的例子是小鵬汽車,雖然去年也沒賣到3萬臺,但在產品賣點上打造一個"自動泊車"的亮點,形成第一性認知,積累了一大批粉絲。同時在成本控制上,拿2019年來說,小鵬只花了蔚來30%的費用,幹了認為必須乾的事。這一點在小鵬看來 ,在理性的擴張與成本之間取得平衡,不去大鳴大放,這是小鵬的創始人何小鵬的一個創業品格。 今年,小鵬把產品線延伸到B區隔的轎車,同時著力提升用戶口碑,拓展網絡。

先通過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力,打造鮮明的IP標籤,用產品和銷量來承載品牌。用營銷和運營管理來建設性的、有效率的投入來提升銷量,最短的時間內擴大規模。

當然,找到好的發展模式,預埋戰略收益機會點,並縮短盈利回報週期是新勢力股東們捶心之痛。

特斯拉的生意邏輯,國內造車新勢力學得會嗎?

新勢力的重磅車型之一P7

希望國內新勢力能夠在特斯拉的"與狼共舞"中,做回自己,找到"造血模式",共築新勢力的新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