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千年古縣之太康八景、太康三寶!

太康縣地處豫東平原,歷史悠久,境內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夏王太康曾在此築城居住,秦初置陽夏縣,故太康又有陽夏之稱。隋開皇七年,始名太康縣,沿襲到今。

太康縣總面積176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1萬畝,總人口134萬。歷史上以盛產棉花著稱,棉花色白如銀,故有“銀太康”的美譽。近年來,太康縣先後獲得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縣、全國高級平原綠化達標縣、全國秸稈養牛十佳示範縣、“中國黃牛之鄉”、“中國波爾山羊之鄉”、“中國常營油桃之鄉”等稱號。

中國唯一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千年古縣之太康八景、太康三寶!


太康縣系古陽夏縣,地屬陳郡(今淮陽)。其地雖無名山大川,但丘岡陵墓漫衍,逶迤不平。河渠縱橫,幅員遼闊。人民富庶,賦役較他縣最重。實為中州名區。境內風景名勝頗多。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賦,多依古縣八景。清道光八年(1828年)太康知縣戴鳳翔所修縣誌首繪八景圖,分別題為“歌臺流響”、“靈塔晴光”、“花萼春榮”、“長山積翠”、“蓮池夜月”、“霸壘斜陽”、“渦水秋瀾”、“宋岡紅葉”

太康縣古為伏羲時代京鞿重地,夏朝戈國故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是文獻之區,禮儀之幫,文化古縣。尤其是最近幾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行各業,突飛猛進,捷報頻傳,創造了輝煌時期,太康縣更是繁榮發展,氣象萬千,令世人矚目。太康文聯適時推出太康三寶,又稱太康文化三寶,包裹《太康賦》書法長卷、太康道情戲、太康書法作品三種,是太康縣五千年文化積澱和發展結晶。

中國唯一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千年古縣之太康八景、太康三寶!


歌臺流響

夏朝太康王終日貪圖遊獵,數日不歸,朝政荒馳。老百姓都有了二心。有一次,他到洛水南岸狩獵,一百天未歸。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趁機奪取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篡奪夏政,並派兵把守洛水北岸,拒絕太康歸國。太康只好到處流亡。太康的五個弟弟用車載著母親來到洛水北岸等待,盼他早日歸國。太康終未歸國。五個弟弟痛恨太康失國,分別申述大禹的訓戒,每人作歌一首。史稱五子之歌。後來,太康逃亡到戈地陽夏(今太康縣),築城定居,後病逝於此,葬在城東南二里許(今太康城東南王陵村西側)。今太康陵猶存。後人傳頌五子之歌,感傷五子之志,遂於縣西(今太康縣常營鎮南)築一高土臺,古稱五子臺。臺上建有五子廟。臺下有深水潭,為五子潭。高臺孤立曠野,草木蔥盛,隨風搖曳,發出幽鳴之聲,猶如五子歌聲在耳。後人吟詩述懷:“當年苦口戒盤遊,人去臺空響易流。此日登臨懷古調,悲風落木一時秋。”五子臺今只剩兩個小土堆和因臺取名的五子王村。

中國唯一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千年古縣之太康八景、太康三寶!


靈塔晴光

靈塔即靈光塔。此塔位於縣城城牆外東南角太康陵西側青鳥家(今城南關塔灣村)。此塔又稱塔灣塔,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五年。塔頂端有一寶瓶,內藏玉佛一併及舍利數顆。仰觀此塔,八面玲瓏,直插藍天白雲。陽光照耀,熠熠生輝。登塔遠望,薄雲繚繞,飄飄欲仙。有詩讚曰:“康城佳氣比鍾雲,寶塔玲瓏耀日星。絕地通天文筆聳,風光絕妙寫蘭亭。”現此塔已無

中國唯一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千年古縣之太康八景、太康三寶!


花萼春榮

唐朝時,太康縣有一花萼臺。此臺位於縣西北三十里處,此處即今太康縣獨塘西蔡堂西北一里處。原不知何時建有萼臺寺。相傳,武后瀏幸至此,築臺賞花。唐時有花萼樓,為元宗友愛之所,花萼臺為武后遊幸之所亭。為帝王遊觀之所。有一年初春時節,武則天將遊幸上苑花萼臺,御旨道:“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次日凌晨,鮮花遍佈,春色滿臺。後人詩讚:“武后巡遊處,如從天上來。先春聞詔下,迎輦報花開。粉黛香霑雨,旌旗影蔽臺。至今桃杏色,歲歲點閒苔。”如今,臺去花逝。

中國唯一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千年古縣之太康八景、太康三寶!


長山積翠

縣城舊東西大街東頭有一土地祠,其地名叫長白山,並非縣城實有高山。如在春雨時節,煙火萬家,柳樹吐綠。遠而望之,青翠欲滴,實為絕妙的觀景之所在。有詩讚之:“芳郊凝望處,幾曲小峰巒。雨浥春如洗,煙拖黛欲攢。題詩堪徙倚,載酒足遊觀。亦有山林趣,何人肯掛冠。”

中國唯一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千年古縣之太康八景、太康三寶!


霸壘斜陽

縣城西北五里,有商時代村落高臺遺址。楚漢相爭時期,霸王項羽為漢王劉邦所追曾駐兵於此。之後,項羽繼續東逃,敗於垓下,自刎於烏江。後人稱此臺為霸王臺。夕陽時節,文人雅士登臺遠眺,雲樹蒼茫,夕陽西下。悵然懷古,痛惜霸王拔山蓋世之勇,哀其英雄窮圖末路之悲。後人作詩弔古抒懷:“叱吒風雲拒漢家,於今舊壘夕陽斜。美人駿馬終黃土,臺畔秋聲咽暮笳。”

中國唯一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千年古縣之太康八景、太康三寶!


渦水秋瀾:

即縣城北關渦河。渦水上游源自縣西北通許縣青岡河,流入縣境,折而東南流入拓城,匯入淮河。下游為眾水所歸。每遇秋風初起,碧波盪漾。風勢稍勁,漣渏粼粼。堤柳青青,隨風舞動。渦水與秋日清光相映生輝。水邊到處生長著白蘋紅蓼。鷗鷺群翔,啼聲迴盪。此景構成了渦河秋水偉觀。時人作詩詠之:“湛湛渦河水,秋來覺更幽。風吹銀浪細,樹接碧煙浮。渺渺沙邊雁,依依萍際鷗。歡瀾如有興,隨意駕扁舟。”由於河水汙染,渦水秋瀾早成舊影。

中國唯一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千年古縣之太康八景、太康三寶!


宋岡紅葉

縣城西北四十五里處有一古城址,後人疑為扶樂縣故城。扶樂縣為西漢故縣,晉時併入陽夏縣(今太康縣)。隋開皇十六年又復置扶樂縣。唐太宗貞觀元年又併入太康縣。古城址北崔橋集西北有一宋馬岡,簡稱宋岡(宋岡、崔橋現屬今扶溝縣)。此地岡勢漫延,環繞古城。岡中有一條大道通往古城。岡的四周種有很多桃樹。暮春三月,落英繽紛,紅花翻飛。深秋時節,岡上霜葉斑爛。此景酷似唐詩人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所描之境。時人作詩頌之:“宋岡驛路通,夾岸葉飛紅。略籍嚴霜染,渾如夕照融。風來聲淅瀝,雨過色蔥蘢。會得芳菲意,停車指顧中。”可惜,宋岡紅葉風景已蕩然無存。

中國唯一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千年古縣之太康八景、太康三寶!


太康三寶之太康賦

文脈悠遠,六千年之積澱;坤德厚重,八極地之富藏。夏禹嗣孫,遷都於此;少康中興,古邑添光。秦掃六合兮,置郡陽夏;隋統南北兮,始稱太康。毗三市而鄰八縣,轄十三鎮又十鄉。耕地以公頃計約十萬有二,方圓以公里數近二九萬平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物阜民豐,盛產食糧。百五十萬陽夏子孫,瓜瓞綿綿;鄉風淳樸,溫恭謙誠,乃禮樂宜居之鄉。

魅力太康,蘊涵厚重,群賢流芳。方城存仰韶古蹟,槐寺映龍山之光。袁氏柴氏根源之地,謝氏何氏百世郡望。高柴授學,宣仁遵禮,遺蹟猶在;陶侃尋母,竭忠盡孝,世代褒揚。壽聖黌學,名列國保;扶樂侯國,歷經滄桑。遙想吳廣當年,勇舉義旗,橫掃暴秦;西漢黃霸,力行教化,總攬朝綱。謝安石,棋子起落,強虜百萬作灰煙;袁彥伯,文思泉湧,倚馬千言似汪洋。謝靈運吟山水,遂開一代詩風;謝道韞詠香雪,乃成千古絕唱。尚書王鈍,公正為民方岳稱;御史顧佐,舉賢任能廉名揚。遊建鐸膠東抗日,灑盡熱血;水東軍民驅倭寇,圖存救亡。李景文許亞飛,戎裝夙夜衛疆土;許家印弄商潮,屢登全球富豪榜。王劉謝九江斷橋捨生死,感動中國;勇徐軍異鄉汙河救老人,名震皖邦。任治森愛灑邊關情意濃,央視臺苦尋英雄張新亮。嗟夫!天生我才,自當勵志奮力;地毓神秀,豈不迎風搏浪。

活力太康,革故鼎新,務實圖昌。乘中原崛起之風,揚科學發展之帆,搶抓機遇,克難攻堅。產業集聚,濃墨繪藍圖;招商引資,重彩書華章。鍋爐產業破繭化蝶,佔河南市場過半;紡織服裝技術領先,規模大特色顯。昔日父老牽衣頓足別兒女為求生,今朝鄉親家門進廠致富奔小康。三化協調,大道其光。多種糧,種好糧,十年連獲全國產糧大縣之美譽;流轉土地,催生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免田賦,千家萬戶齊開顏;優結構,萬村千鄉福運長。尊科技,三農工作添活力;增效益,農林牧副新興旺。更有養老保險新農合,中小學生營養餐,民生福祉勝千年。產城互動,城鎮化進程蹄疾步穩。夢啟天寧文秀購物園,業興萬城商貿集聚港。市井信步,八方物品賽湖廣;商場購物,九州風物比京杭。

盛世太康,政通人和,安泰嘉祥。舉廉潔,樹清正,秉為官之正道;順民意,辦實事,立執政之榜樣。各行各業,迭傳喜報;十行百星,引領風尚。更有藝術之花,競相綻放。太康道情,國家非物質遺產,屢獲殊榮;廉政文化,六進之舉,中紀委褒獎。雜技之鄉,方嶄瑰麗本色;書 畫名家輩出,大彰太康現象。休閒廣場,秀木寄情,長廊滌心,黃髮垂髫悠然自樂;濱河公園,亭臺披暉,暖水籠煙,遊者歌者神怡心曠。

美哉,陽夏勝景,彰歷史底蘊,美麗中國之一域。

壯哉,太康熱土,謀發展不息,中國夢圓之企望。

中國唯一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千年古縣之太康八景、太康三寶!


太康三寶之太康書畫

太康縣自古以來,書畫大家層出不窮。如今,書畫人才濟濟,書畫事業成績斐然,在全省、全國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太康書畫之所以令世人矚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厚積薄發的源源動力。史料記載,夏禹之孫夏王太康曾遷都於此,故史稱陽夏。秦王贏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置陽夏縣,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 改陽夏為太康縣,沿襲至今。太康縣位於豫東平原渦河之濱,地貌平曠,土地肥沃,氣候適中,交通方便,物產富饒,為古區名邑。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太康書畫事業興旺發達的雄厚的物質基礎。

東晉至清代以前書畫大家,如謝安、謝道韞、謝靈運、袁倩、謝約、包青雲、王新禎等。民國時期有周鼎、王國璋、萬純修、張理本等人,不勝枚舉。

縣文聯加大太康書畫品牌建設,積極實施人才戰略,充分挖掘自身資源,注重從基層挖掘人才,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高水平書畫領軍人物。太康縣書法、美術32人次在國家級展覽演出中獲獎,100多人次在省、市級展覽演出中獲獎。值得一提的,僅2000年,太康畫家3人一起加入中國美協。2014年,太康書法家5人一起加入中國書協。現今,已有13位中國書協會員,13位中國美協會員。這種情況在全省位居第一,乃至全國也不多見,因此,被省文聯譽為書畫界的“太康現象”。目前,在縣鄉文聯的組織推動下,全縣學書畫、愛書畫蔚然成風,氛圍濃厚。太康書畫實力雄厚,前途光明。太康書畫已成為聞名遐邇的文化品牌。

中國唯一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千年古縣之太康八景、太康三寶!


太康三寶太康道情

太康道情源於春秋遠古時代,是一個歷史悠久、唱藝新穎、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歡快流暢的稀有劇種。大約於清同治十一年左右,豫東一帶的道情(曲藝)藝人吸收借鑑了曲藝鼓兒詞、鶯歌柳、豫劇、越調及當地民間小調的有機成分,形成了道情劇種。此後,經過歷代藝人的加工、完善和改進,使道情逐步發展壯大。太康道情以唱功為主,其聲腔或低迥婉轉,嫵媚情柔,或俏麗活潑,歡快激越,擅長於敘事抒情,以聲腔塑造人物。道情多以“三小戲”為主,友善表現家長裡短之民間俚俗,充滿豫東一帶鄉土氣息,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盛傳“寧讓家裡的面發酸,也要看看道情班(劇團)”。2006年,太康道情戲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劇目以《王金豆借糧》為代表有二百多部,現代劇目以《前進路上》為代表有一百多部。太康道情戲多次榮獲文化部大獎。為更好地保護傳承太康道情,縣委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將縣道情劇團演職人員納入縣財政全共,併成立道情戲校,鼓勵民間劇團送戲下鄉,全縣大興學唱道情熱。2014年9月26日,太康縣被中國戲劇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道情之鄉”;2014年12月,8名太康道情演員加入中國戲劇家協會,現有12名中國劇協會員;2014年12月,太康縣 被河南省委宣傳部命名為“河南省太康道情特色基地!

中國唯一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千年古縣之太康八景、太康三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