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你还好吗

4月,你还好吗?

2020年4月4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清明。

上午10点至10点零三分,全国降半旗默哀,为每一位牺牲在一线的英雄默哀,为每一位在这场疫情中逝去的生命默哀,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响起,举国同悲。3分钟,180秒,哀思充满心间。

疫情过后,你还好吗

在三个月前,他们也曾是如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会哭,会笑,会生活,会闹。比如我们熟悉的李文亮,他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眼科大夫,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甚至从他之前的微博朋友圈看,他还是个吃货、数码迷,一份鸡蛋灌饼也能让他想到人生价值。比如90后年轻妈妈夏思思,等等。截至4月14日上午9点官方数据,国内死亡3351人,国际死亡115955人。

疫情过后,你还好吗

英雄李文亮


疫情过后,你还好吗

英雄夏思思

相比死去的人,其实活着的人更痛苦:

在社会慢慢恢复正常以后,活着的人的心里是不是还会有一些地方觉得不舒服,甚至自己都没有察觉到是疫情留下的影响呢?我想从两方面负面情绪来分析:

一、哀伤:

看到妻子追着灵车送别刘智明院长的视频,看那个撕心裂肺追着运送母亲遗体的车辆,痛苦地喊着妈妈的视频,我们依旧会泪目。在这场疫情中,有太多这样的场面了,有太多人失去父母、妻子、儿女了,失去挚爱的那种感觉,这怕是人世间最大的痛吧。

疫情过后,你还好吗

二、焦虑

对于所有人来说,被疫情打破的生活都需要恢复正常,但是由于这场疫情的原因,各类人群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各种焦虑:

健康焦虑

国家提倡大家有发热等症状立即就医检测,大家一出现感冒的相似症状,都会害怕自己是不是患上新冠肺炎了,出门看到别人咳嗽,同样会立即隔远一点,害怕自己沾染上这种病,所以,人们都处于这种焦虑中,只是由于人的阅历和性格不同,焦虑的程度有很大的区别,应对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事业焦虑

走在街道上,会发现有很多店铺门口都贴着门面转租的广告,太多的线下商铺都坚持不下去了,有的酒吧在房租到期后,也选择不再做了。我有一个朋友,原来是舞蹈机构的舞蹈老师,现在做的事是在网上售卖衣服。一场疫情把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把一些生存的门路给断了,所以在这类人的心中,也是充满焦虑的,他需要现金流,他需要生活资金来源。


生活习惯焦虑

生活习惯的变化也会给人带来焦虑,有的人会发出这样一种感叹:我们还能不能回到过去那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全国封城的那段时间,这种情绪和焦虑更是普遍存在。


对未来的焦虑

当国内的各种病例都控制住了之后,我们发现,输入性病例开始增加,海外华人华侨,以及留学生回国,又会带来很多输入性病例。在我们过去病例已经清零的一些地方,确证病例又开始有了一些增长。有的关注时事的人,还会对国际社会发展产生焦虑,如国外确诊、死亡人数都非常多,国际社会如美国的舆论对我国又如此的咄咄逼人,所以人的内心深处一定是很多焦虑的。

针对以上两种情绪,希文老师给大家一些心理调适的意见:

亲人的离去肯定会给活着的人带来哀伤,甚至这种情绪久久不能平静和摆脱,首先,我们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因为离去的哀痛,允许自己悲伤,这是疗愈的自然过程。其次,寄托哀思不要用有害的办法,如酗酒等,第三,我们要注意护儿童,用简洁的词汇语句告知儿童亲人离去的消息,多陪陪孩子,一起做开心的事,家长情绪不好时不要去对着孩子发火,以免发生更大的悲剧。同时,自己也不要憋着,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向亲友或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疫情过后,你还好吗

放松自己,看天地辽阔


而针对焦虑呢,我们要认识到,人类之所以能从数亿年的物竞天择中生存下来并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可以说主要原因之一是焦虑情绪在起作用。对巨型猛兽的恐惧、对疾病的恐惧等都是人类自我保护的生理本能。我们不可能消除焦虑,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调试自己的焦虑情绪,调适情绪希文老师推荐以下的方法:

一是保持生活规律,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不在睡前看疫情信息,避免触发更多的焦虑。

疫情过后,你还好吗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二是充实生活内容,现在大多数地方已经复工复产了,生活也可以充实一些了,但依旧要注意避免人员扎堆

三是保持与亲友联络,可以通过视频、微信等方式,多与亲友联络。

疫情过后,你还好吗


四是关注疫情要适度,要知道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做好个人防护,不要去担心太远的未来。

五是当自己没有办法完成对焦虑的调试,可以寻求专业帮助。所以,你也可以来咨询希文老师,希文老师可以带着你一起做放松练习。

疫情过后,你还好吗

心理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