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已死?我不信

紙媒已死?我不信

01

我是飯哥,無飯的“飯”。

2016年9月,我從北京來到成都,一年了。

愛上成都,大約總是始於美食、陷於美景、衷於美女。像大多數人一樣,最喜歡的,卻是成都的包容與閒適。

02

成都的包容與閒適體現在許多方面。

比如龜背一樣的城市主幹道、比如漫長而花樣繁多的夜生活、比如它吸納了那麼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包括世界知名的IT公司職員)卻仍然保持著一副難得的、慢吞吞的城市面孔。

可是,在大步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中,這幅慢得令人心癢的城市面孔,也在變得更加多樣。

在逐漸擁擠起來的1號線早高峰中,看著滿車廂的人群,低頭專注地玩手機,或者目光遊離——似乎試圖在另一個時空尋找直達天府軟件園的隧道,我時常有種莫名其妙的恍惚感。

這恍惚感,多半是來源於:生活過於風馳電掣,不知道要去往哪裡。

03

曾經,一杯茶可以喝到地老天荒、幾個人就能擺起長長的龍門陣,現在,這麼做的,可能都是上了年紀的人。

我聽不懂李伯清,配上字幕能看懂。他的語言風格、故事結構太有代表性了,幾乎是一代人茶餘飯後最窩心的放鬆方式。可惜,他也年紀大了、再過兩個月,他就整70高齡了,講不動了。

就算講得動,你會去聽嗎?

是的,有人還是會去聽。為了緬懷自己終將逝去的中年。

04

更多的人,像不再閱讀一份報紙、或者一本雜誌一樣,不再聆聽成都人自己的故事、不再吃成都本地的美食、不再娶牙尖嘴利的成都女人……

我是開玩笑的了,不要當真。

女孩子還是溫柔、不揍老公的,美食也依然雄霸天下,但是,成都故事,真的是越來越沒人聽。

05

不是故事不好,是接替李老伯講故事的人,故事講得太爛了。

要知道,和聽李伯清一樣,訂閱一本雜誌、看看書,曾經也是時髦、妖豔的,現在呢?轉發一篇10萬+的爆款文章、或者在直播平臺上打賞主播666只火箭才是時髦的。

社會在進步,講成都故事的人也在進步,而且跑得很快,都去趕著掙大錢了。

不服?你有多久沒有看過一篇不是軟文的微信文章了?

如果有幸看到了,你會不會在心裡暗暗罵:怎麼回事?!沒有廣告?!媽蛋!

06

成都有太多好故事了。

愛好美食的Jimmy,寫寫公眾號、給大成網供供稿子,做著英語教育和短期留學生意、還能給人做專業的管理諮詢。

沉迷於高爾夫、紅酒和雪茄的Dylen,從銀行辭職後、做著抽水泵生意,卻在西藏註冊公司,搞起了物聯網停車場,計劃三年內IPO。

在深圳多年從事婚紗攝影、突然一天跟老婆說要去成都搞街拍的成哥,帶動了太古裡的街拍風潮,所有人都向他學,他自己卻十分困惑,不知道該怎樣建立屬於自己的風格。

……

故事都還在進行,我想:看著他們生龍活虎、瞎折騰的樣子,已是生之歡愉。

紙媒已死?我不信

紙媒已死?我不信

紙媒已死?我不信

紙媒已死?我不信

▲《無飯》月刊大概長這樣

07

媒介沒有高低貴賤,故事也不分孰優孰劣。

新媒體10萬+的閱讀當然是好的,可是,500個讀者願意訂閱,在久違的、紙質的雜誌中感受到一些閱讀的快樂,與這個閒適的城市也就多了一些親密的聯繫,還希望要求什麼更多的東西嗎?

所以,《無飯》第一期就印500本,免費郵寄到你家。

我們能做的,大約就是做一個好好講故事的人,在非常傳統的紙質媒介上,勾勒一群生龍活虎、瞎折騰的人物形象,這形象裡或許就有你的影子。

而且甚至,遲早有一天,希望你就是故事的主角。

08

同時我想,不讓《無飯》死掉的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這樣的:

1、歡迎硬廣,不寫軟文。

2、歡迎硬廣,不寫軟文。

3、歡迎硬廣,不寫軟文。

“硬廣”可以讓我們活下去,“不寫軟文”可以讓我們活得有點兒尊嚴。

09

最後,一般都是要說說理想什麼的。

讀書的人很少,讀紙媒的人就更加稀少了,如果你不幸喜歡上了《無飯》,我會為你感到擔心:因為你太沉得住氣了,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上可怎麼混呀?

所以,我的夢想就是:“上帝保佑吃飽飯的人們”,願上帝同樣保佑《無飯》的Fan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