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已死?我不信

纸媒已死?我不信

01

我是饭哥,无饭的“饭”。

2016年9月,我从北京来到成都,一年了。

爱上成都,大约总是始于美食、陷于美景、衷于美女。像大多数人一样,最喜欢的,却是成都的包容与闲适。

02

成都的包容与闲适体现在许多方面。

比如龟背一样的城市主干道、比如漫长而花样繁多的夜生活、比如它吸纳了那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包括世界知名的IT公司职员)却仍然保持着一副难得的、慢吞吞的城市面孔。

可是,在大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这幅慢得令人心痒的城市面孔,也在变得更加多样。

在逐渐拥挤起来的1号线早高峰中,看着满车厢的人群,低头专注地玩手机,或者目光游离——似乎试图在另一个时空寻找直达天府软件园的隧道,我时常有种莫名其妙的恍惚感。

这恍惚感,多半是来源于:生活过于风驰电掣,不知道要去往哪里。

03

曾经,一杯茶可以喝到地老天荒、几个人就能摆起长长的龙门阵,现在,这么做的,可能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我听不懂李伯清,配上字幕能看懂。他的语言风格、故事结构太有代表性了,几乎是一代人茶余饭后最窝心的放松方式。可惜,他也年纪大了、再过两个月,他就整70高龄了,讲不动了。

就算讲得动,你会去听吗?

是的,有人还是会去听。为了缅怀自己终将逝去的中年。

04

更多的人,像不再阅读一份报纸、或者一本杂志一样,不再聆听成都人自己的故事、不再吃成都本地的美食、不再娶牙尖嘴利的成都女人……

我是开玩笑的了,不要当真。

女孩子还是温柔、不揍老公的,美食也依然雄霸天下,但是,成都故事,真的是越来越没人听。

05

不是故事不好,是接替李老伯讲故事的人,故事讲得太烂了。

要知道,和听李伯清一样,订阅一本杂志、看看书,曾经也是时髦、妖艳的,现在呢?转发一篇10万+的爆款文章、或者在直播平台上打赏主播666只火箭才是时髦的。

社会在进步,讲成都故事的人也在进步,而且跑得很快,都去赶着挣大钱了。

不服?你有多久没有看过一篇不是软文的微信文章了?

如果有幸看到了,你会不会在心里暗暗骂:怎么回事?!没有广告?!妈蛋!

06

成都有太多好故事了。

爱好美食的Jimmy,写写公众号、给大成网供供稿子,做着英语教育和短期留学生意、还能给人做专业的管理咨询。

沉迷于高尔夫、红酒和雪茄的Dylen,从银行辞职后、做着抽水泵生意,却在西藏注册公司,搞起了物联网停车场,计划三年内IPO。

在深圳多年从事婚纱摄影、突然一天跟老婆说要去成都搞街拍的成哥,带动了太古里的街拍风潮,所有人都向他学,他自己却十分困惑,不知道该怎样建立属于自己的风格。

……

故事都还在进行,我想:看着他们生龙活虎、瞎折腾的样子,已是生之欢愉。

纸媒已死?我不信

纸媒已死?我不信

纸媒已死?我不信

纸媒已死?我不信

▲《无饭》月刊大概长这样

07

媒介没有高低贵贱,故事也不分孰优孰劣。

新媒体10万+的阅读当然是好的,可是,500个读者愿意订阅,在久违的、纸质的杂志中感受到一些阅读的快乐,与这个闲适的城市也就多了一些亲密的联系,还希望要求什么更多的东西吗?

所以,《无饭》第一期就印500本,免费邮寄到你家。

我们能做的,大约就是做一个好好讲故事的人,在非常传统的纸质媒介上,勾勒一群生龙活虎、瞎折腾的人物形象,这形象里或许就有你的影子。

而且甚至,迟早有一天,希望你就是故事的主角。

08

同时我想,不让《无饭》死掉的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这样的:

1、欢迎硬广,不写软文。

2、欢迎硬广,不写软文。

3、欢迎硬广,不写软文。

“硬广”可以让我们活下去,“不写软文”可以让我们活得有点儿尊严。

09

最后,一般都是要说说理想什么的。

读书的人很少,读纸媒的人就更加稀少了,如果你不幸喜欢上了《无饭》,我会为你感到担心:因为你太沉得住气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上可怎么混呀?

所以,我的梦想就是:“上帝保佑吃饱饭的人们”,愿上帝同样保佑《无饭》的Fan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