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少年的你》:能力贏得高考,人品贏得人生

“曙光就在前頭,你可千萬不能掉鏈子!加油!”

高考前夕,《少年的你》中,陳念給遠在外地躲債的媽媽打電話時,拼命抑制著哭泣,說道。

話是說給媽媽聽的,也是說給自己聽的。那時候她已經失手把霸凌她的魏萊推下樓梯致死。揹著沉重的壓力,不能跟媽媽傾訴,還要準備參加高考。

陳唸的“懂事”讓人心疼。

高考,一直都是像陳念和媽媽一樣的普通家庭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陳念們贏了嗎?

再談《少年的你》:能力贏得高考,人品贏得人生


01

高考是魏萊父親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畸形的愛養育畸形的孩子

影片中魏萊是一個長相可愛,學習優秀的女孩子,卻冷漠自私,心狠手辣。

魏萊父親在影片中只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魏萊家擺在桌子上的合影裡,一次是在魏萊死後。然而兩次都沒有給觀眾一個清晰的形象,似乎影片是把他作為某一類父親的形象出現的。

魏萊在給陳念拍了裸照以後,為了不影響自己參加高考,跪在她面前哭著說:“我求求你不要報警,我爸爸已經一年不理我了,我真的不想再復讀了……”

而在魏萊死後,魏爸爸在停屍房僅僅是看了一眼屍體,確認以後一言不發,準身離開,冷漠得令人倒吸一口涼氣。

由此可見,在魏爸爸眼裡,魏萊的存在價值是跟學習成績聯繫在一起的。

可以想象,當魏萊捧回一座座獎盃,拿回一張張獎狀的時候,魏爸爸會表現得多麼愛自己的寶貝女兒;然而一旦高考失利,他就可以用整整一年的冷暴力無情地傷害孩子。

法國醫學博士瑪麗-弗朗斯.伊利戈揚所著《冷暴力》一書中,把冷暴力划進“精神虐待”範疇內。她說:家庭中的精神虐待會對家庭成員造成可怕的傷害,它會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侵蝕感情和人格。

魏爸爸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有思想有感情的個體去理解和尊重,孩子成了他的附屬品,他可以隨意處置。

正是這種畸形的愛撕裂了魏萊的價值觀,魏萊才在本該單純善良的年紀變得自私、冷漠、功利、甚至狠毒。

也許在魏爸爸的思想裡,他這麼做都是為了“孩子好”,“有壓力才會有動力”。這樣的理由和藉口,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不陌生。

然而,事與願違,魏萊死了,魏爸爸再也不能拿著女兒的高考成績去炫耀自己的成功了。

再談《少年的你》:能力贏得高考,人品贏得人生


02.

高考是挽回父愛的唯一途徑。

魏萊失去了自我,也失去未來。

魏萊在復讀班裡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她的高考目標是“北大”。如果單看分數,這是一個前途無限美好的女孩子,可是生活裡並不是只有“分數”。

每一個人都是從懵懂無知的的孩童,經歷青春期的迷茫,慢慢長成大人的。

回想我們自己小時候,如果遭遇身邊親人朋友的傷害,沒有人引導,根本不知道如何面對和正常表達,也不知道怎樣正當發洩。

魏萊在媽媽眼裡是一個優秀到跟別人不一樣的孩子,她從來不覺得需要傾聽女兒的心聲,好像只要有那些獎盃和獎狀就足以說明一切了。

在魏爸爸眼裡更是隻有分數沒有親情。

可以想見,魏萊在這樣的家庭裡其實是非常壓抑的,沒有人願意理解她的內心,在乎她的真正需要。

面對爸爸的冷暴力,她也不敢反抗。

傷害帶來的壓力像一頭猛獸,奔突著尋找出口。魏萊把在親人那裡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一股腦發洩到無辜的同學身上。

她逼死胡小蝶,繼續欺凌陳念,甚至帶著一群人給陳念拍了裸照。

但是她最需要的還是高考,只有通過高考,只有考到最好的大學,才能挽回爸爸的愛。

《朱子治家格言》中,作者朱伯廬告誡子孫後代: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向品德高尚的人學習做人,不是隻為功名利祿。

魏萊和魏爸爸顯然是把高考功利化了。

魏萊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完全失去了自我,甚至失去了一個人所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不懂得如何做人,致使她並不知道陳念在乎的是什麼,一再的言語刺激,終於致使自己失去了生命。

其實,就算魏萊不死,她也不見得有美好的未來。一個三觀不正的人,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必定會處處碰壁,甚至做出違法犯罪的事。

再談《少年的你》:能力贏得高考,人品贏得人生


03.

考了高分沒有贏

陳唸的人生也沒有輸。

陳念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被騙欠了別人的錢。

為了給女兒掙學費和躲債,不得不遠走他鄉,陳念只能一個人面對魏萊的欺凌。為了不讓媽媽擔心,她把在學校遭遇的一切都藏在心裡。

陳念只有一個信念,熬過高考,考到全國最好的學校,帶著媽媽去北京,“走出去”,離開這一地雞毛的生活,她就贏了。

為了這個目標,她不接受胡小蝶想跟她做朋友的意願,眼看著胡小蝶被欺凌卻選擇了沉默。

為了能不被魏萊的欺負影響高考,她不得已向小混混小北求助。

當她和小北互相瞭解,暗生好感的時候,又揹負了帶著小北一起走出去的信念。

她把魏萊失手推下樓梯,小北為了幫陳念圓走出去的夢,主動承擔了殺人罪名。

高考成績出來了,陳念拿著632分的成績單卻笑得那麼勉強。當她填完報考志願,從漫天碎紙片的校園裡走出來時,腳步是那麼沉重。

她一步步走下去,沒有成功的喜悅,負罪感像枷鎖一樣壓彎了她的脊背,使她無法挺胸抬頭,使她哭都不能大聲。

正如同警官鄭易說的那樣:“如果有人替她冤枉地蹲幾十年牢,那她這輩子就毀了”。

陳念最終沒有去大學深造。影片結尾,陳念出獄後在一家英文培訓中心擔任輔導老師,過的是普通人的日子。

但是誰又能說陳念輸了呢?

電影《美夢成真》裡有一句極為經典的臺詞:“有時你以為輸了,其實你贏了。”

陳念輸了,輸在通過了高考卻不能去上大學。可是她又贏了,贏的是一生的問心無愧。

陳唸的良知不允許她像魏萊一樣,可以揹負著小北的犧牲,去過可能輝煌的生活。幾乎沒有人可以在巨大的時刻籠罩著的愧疚裡安穩度日,這種壓力會把人逼瘋的。

而陳念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擁有的知識,已經足夠她站在人生的起點上。

高考,一直是一個讓眾多家長和孩子感到焦慮的話題。孩子從讀小學起,每一天都在為高考做準備:要讀最好的學校,假期要報最好的輔導班,要去特長班學習琴棋書畫……

一切都是為了高考。

高考是為什麼呢?為了考上一個好大學。

上好大學是為了什麼呢?為了將來有個好工作,過上好日子。

事實真的是這樣發展的嗎?

再談《少年的你》:能力贏得高考,人品贏得人生


04

大學不是工作的保障。

真正的文憑是在為自己生活奮鬥中得來的。

馬雲在2019年12月3日巴黎世界教育論壇上說:“文憑只是學費的收據,真正的文憑是你在為自己生活奮鬥中得來的。”

梁宏達說過:學歷只能決定你的起點,不能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知乎上有一個真實案例。

2017年,中年男子任某,小學文憑,用偽造的清華研究生學歷、名企任職經歷等證明,被獵頭推薦到某知名企業任高管。幾天後公司發現其能力平平,將其解僱,並調查了他的背景。

當然發現任某的證明都是假的啦,於是一紙訴狀把他送上法庭。可笑的是,法庭在傳喚任某時他已經是另外一家企業的管理層了。

然後法院讓任某取保候審,在此期間,任某居然又找到第三份不錯的工作。

有網友評論說,撇開其他因素不談,如果任某能力過人,說不定現在還在高管的位置上坐著呢。

梁宏達表示:起點時學歷很重要,爬坡時能力很重要。

馬雲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四本學歷。如今馬雲的成就眾所周知,不用再贅述了。靠的是什麼?除了文化知識,還有他六年教師經歷,更重要的還是他超人的能力。

如今馬雲的“社會文憑”已經遠遠高出了“學校文憑”的水平。

再談《少年的你》:能力贏得高考,人品贏得人生

05.

人生的衡量標準既不是分數也不是金錢

而是人品。

用分數衡量學生,用金錢衡量成年人,已經是公認的標準。在這一點上我們是落後於古代聖賢的見識的。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就是說:德才兼備的人是聖人;無德無才稱為愚人;德勝過才的人是君子;才勝過德的是小人。

古人挑選人才,寧用“無才也無德”的愚人,也不用“有才而無德”的小人。

因為小人如果用自身具備的才幹作惡,就會危害社會,還不如沒有能力的愚人,至少沒有危害。

德,即人品。

董卿,從央視主持人到《朗讀者》製作人兼主持人,已經走過了二十五年的時間。董卿優雅的氣質,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大眾所公認,董卿的品德卻是她所有這一切的基礎。

2009年春節晚會是董卿第五次主持節目,已經穩坐央視一姐的她仍然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在相聲《五官新說》出場報幕時,她將“有請馬(季)先生的兒子馬東”錯說成了“有請馬先生的兒子馬季”。晚會後董卿知道自己的過錯時,眼淚奪眶而出。

董卿誠懇嚮導演組和馬季父子倆道歉。元宵晚會時,董卿再一次向馬東和全國觀眾道歉。

在2010年元宵晚會上,董卿誤把歐陽修的名句“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中的“晝”念成“書”。

劇作家魏明倫發現後第一時間通報給媒體,為董卿糾錯。董卿馬上向魏明倫發送致歉短信,同時也公開致歉。

董卿謙虛的態度,敢於接受批評的品格,促使她認識到自己的知識底蘊還有欠缺,深思熟慮了幾年,終於在2014年放下所有光環,赴美留學。

當她回到央視,已經是一個嶄新的自己了。

董卿在主持節目時有過兩次下跪,感動了錄製現場和屏幕前的觀眾。

一次是採訪坐在輪椅上的“90後最美鐵警”李博亞,另一次是採訪許淵衝老先生。董卿下跪,是為了更好地跟採訪對象交流,也是出於對英雄和前輩的尊敬。

她的這一跪,來自她良好的教育和品德。網友的評論中,“董卿這一跪直接跪出了她的素養”一句最是深入人心。

如果人生是一場征途,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只能讓你站在較高的起點上,能力可以幫你走的比較快,只有品德才能保證你走得遠。


再談《少年的你》:能力贏得高考,人品贏得人生


06.

父母最大的成功是把孩子培養成

一個適應社會需要的人。

二十年後這個世界會發展成什麼樣?

馬雲在2019年12月3日首屆世界教育論壇上說:20年後現在50%的工作將消失,新創造的工作我們都沒聽說過。

我們很快就會進入數字時代。標準化的東西會被機器取代。人類只從事那些有創造性、有體驗的工作。

這種取代已經慢慢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了:去銀行存取錢,有自助存取款機;醫院結賬、打印報告單有專門的機器;到超市購物可以自助結賬;網上購票到車站自助取票……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在二十年後,面臨工作被機器取代時像高速收費處的女職員那樣哀號:“我36歲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

借用馬雲那具有超級前瞻性的眼光,看一下將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01)有3個Q。

EQ。情商。

IQ。智商。

LQ。愛商。

馬雲認為,情商可以幫助一個人獲得成功,智商可以幫助避免失敗,而要得到尊重,必須具備愛商。教育重要的不僅是讓孩子愛上學習,還要學會去愛。因為大腦可以被機器替代,但是心靈永遠不會。

02)有全球觀、全局觀、未來觀。

全球觀:即對全世界的國家、民族、文化有足夠的尊重和認識;

全局觀:即團隊精神;

未來觀:以未來的眼光看教育走向。孩子們除了要掌握文化知識,還要掌握同樣重要的藝術。藝術會幫助孩子擁有創造力和建設性。

世界發展太快了,如果不能看清未來的趨勢,我們也不要用自以為是的經驗之談阻礙孩子的發展。

沒有足夠的把握對孩子的學業有幫助時,我們只需要關注孩子的品德就夠了。

白巖松曾說:“人品是最高的學位,德與才的統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世間技巧無窮,唯有德者可成大器;世事變幻莫測,唯有人品可立一生!

與天下所有的父母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