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港鎮:老城記憶之搬運站往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建築,現在已經少之又少了,走在大街小巷,能夠遇到一座上個世紀的老建築也算是一種特別的緣分。有幸見到過以前老建築的人們,心裡都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時代衝擊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建築頗具特色,就拿咱們今天要講的明港鎮老搬運站來說說那個年代的建築特色。

其實上個世紀的老建築最明顯的特色主要就是以下三點:


1:大紅星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老建築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門頂中央有一個大大的、鮮紅的五角星。五角星是咱們中國的標誌,國旗上、黨旗上、軍旗上都有五角星的標誌;所以五角星對於咱們中國非常重要。再加上當時屬於集體經濟時代,只要是公共性建築,比如:會場、政府、影院、劇院、車站、國有企業(公司)等建築,必有五角星的標誌。比如前段時間我發的老汽車站和影劇院,在大門頂上都有一個大大的五角星。五角星也是一個時代建築上特有的標誌,那個年代沒有私有意識,一切以集體利益出發,人們團結奮進,咱們中國有現在的成就,與那個時代所付出的努力密不可分。


明港鎮:老城記憶之搬運站往事

門梁頂上的五角星


上圖就是建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明港鎮老搬運站家屬院,大大的五角星雖然褪去了顏色,但那片鮮紅將永遠佇立在人們的心中。五角星上的鮮紅,是革命前輩的鮮血澆築,縱然時隔半個世紀,建築褪去了原有的色彩,但先輩們的革命精神將永遠刻印在我們心中。


2:宣傳標語


上個世紀的建築第二大特點就是醒目的宣傳標語。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可能是最清楚的,那些標語也都是打在非常醒目的位置,一些口號現在看來還非常的提氣,比如我們這裡一個老建築上,現存的那個年代的標語口號:工業學大慶。


這個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因為當時大慶油田非常出名,也是咱們中國的重點單位,工業方面在當時的中國屬於拔尖的。那個年代最醒目的也莫過於這樣的宣傳標語了。


明港鎮:老城記憶之搬運站往事

工業學大慶


上圖也是我們這裡的一個老建築,與老搬運站的時代差不多,經過風雨的沖刷,工業學大慶的宣傳標語已經模糊不清了。青磚紅瓦也在風雨的侵蝕下變得破敗不堪,如果不是牆上的宣傳標語,誰會知道這在以前是一個人流湧動的辦公場地呢?


3:古今結合


對,就是古今結合,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建築還保留著一絲古風雅韻的氣息,青磚小瓦、木樑拱門,這些都是咱們中古傳統的建築風格。從現存的老建築可以看出,時代氣息濃郁,既有一絲古風又有一絲現代氣息,那個年代也是一個過渡期,是舊時代與新世紀的過渡期,所以,自然而然的可以從那些建築上找尋出一絲古風韻味。


明港鎮:老城記憶之搬運站往事

搬運站老屋


雖然這棟搬運站的老建築已經破敗不堪,但從上面不難看出時代的韻味,青磚小瓦,木樑飛簷,標準的古風建築,但這棟建築確是建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現在已經近半個世紀,如此江南氣息濃郁的建築,現在已經很難看見了。這也是那個時代標準的建築模式,現代鋼筋混凝土與青磚小瓦相結合,古風雅韻的時代感,衝擊著人們的視覺神經。


在上個世紀,運輸產業基本都是屬於國有企業。那個年代全國往來運輸基本上都是靠火車運輸,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前,中國汽車還是很稀有的,像煤礦、鐵礦、原石類的基本都是火車運輸,到達目的地之後再由汽車轉運。由於那個時代重工業缺乏,不像現在有吊車、行車、剷車、叉車等,所以應運而生了一個行業,那就是【搬運站】。當然,搬運站也沒有多少的卸運工具,基本上都是肩扛車拉,靠人力裝卸車,裝運公司的工人又叫搬運工,那個時代的搬運工非常辛苦,完完全全就是出苦力的,身強體壯的才能當搬運工人。


其實搬運工人的工具無非就是幾種:撬槓、架子車、驢馬。可能現在一些年輕人不太熟悉這些東西,所以就由我帶著大家回憶一下那個年代的常用工具,回憶一下歷史記憶。


1:撬棍


撬棍就是一根長約一米七八的鋼棍子,橫截面為六邊形,一頭砸扁略帶角度,可以起到支點的作用。以前的老搬運工人最主要的工具就是撬棍,因為機械工具的缺乏,只能使用一些簡單的輔助工具。咱們就拿大圓木來打個比方,圓木由於表面光滑,渾身滾圓,不好抓拿,搬運工人使用撬棍就可以很輕鬆的把圓木從車上撬下來


明港鎮:老城記憶之搬運站往事

撬棍


2:架子車


兩輪架子車相信農村長大的人都不陌生,這樣簡單的拉運工具也是在近幾年才慢慢的淡出人們的視線。記得五年前家裡偶爾還能用得上,在近兩年已經徹底淘汰了。雖然現在架子車現在已經用不著了,但在上個世紀搬運工手裡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為那個時候汽運不發達,有很多的貨物卸下來之後需要用架子車轉運出去,架子車也叫人力車,卸車工人和轉運工人相互配合,卸貨裝車轉運,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架子車裝載貨物之後,單單的靠人力來拉運那是非常吃力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騾馬等牲畜的配合了。

明港鎮:老城記憶之搬運站往事

拉架子車的老人


3:騾馬


騾馬在古代的時候是重要的軍事工具和生產工具,隨著熱武器的發展與應用,騾馬慢慢的退出了軍事工具的使用範圍。在上個世紀退出軍事範圍的騾馬已經淪為了拉貨的主力。騾馬是以前搬運工人們的好夥伴,架子車裝貨之後有的重達好幾噸,單靠人力那是非常勞累的,於是人們就把騾馬套在架子車前面,牽引著架子車,而掌車的坐在架子車車把上。


記得小的時候見到過拉貨的馬車,那可真是技術活,馬兒在馬路上飛快的奔跑著,坐在架子車上的人右手拿長鞭左手握韁繩,駕馭著奔跑中的駿馬,感覺非常瀟灑。小時候非常羨慕那些駕車人,但卻不知道他們“瀟灑”的背後承擔的確是家庭的重任。


明港鎮:老城記憶之搬運站往事

駿馬


位於信陽市平橋區明港鎮的老搬運公司現在已經大門緊鎖,沒有了往日的繁華與忙碌,今天下午我去看了看以前的老【明港裝卸運輸公司】,也就是我們老明港人口中的“老搬運站”


當初運輸業不發達的時候,明港“搬運站”的生意非常火爆,我們村離搬運站七八里地,但也有幾個身強體壯的人去搬運站工作,每天早出晚歸,異常辛苦。


明港鎮:老城記憶之搬運站往事

明港老搬運站


從圖中大家也看見了,明港“老搬運站”現在已經大門緊鎖,成了私人住宅區,門內一條大黑狗臥在那裡。曾經忙碌的場景早已消失不見,隨著運輸業越來越發達,曾經非常紅火的搬運工人也早就消失在了歷史潮流之中,只有門上的“八個大字”見證著曾經存在過的歷史。


有搬運站就有搬運站家屬院,這在當時屬於標配,專供當時搬運站的正式工人和家屬居住。


明港鎮:老城記憶之搬運站往事

明港鎮老搬運站家屬院


圖中就是明港鎮的老建築,【搬運站家屬院】大門,這個大門很有時代感建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門頂一個大大的紅五星標誌著落成的年代。兩邊層疊波浪形的設計曲線左右對稱,咱們中國古代建築講究的就是對稱,這座大門也把對稱的設計理念詮釋的淋漓盡致。這也是我們明港鎮現存的為數不多的帶紅五星的老建築了,門前停放的車輛和門口走出來的年輕人,在大門的對應下顯得格格不入;老舊建築和新興事物的強烈衝擊之下,讓人心生一絲酸楚之意。當初忙碌在搬運站門前的老一代搬運工人,現在有很多已經離去,依舊健在的人也早已經成了耄耋老叟了。


這些明港鎮的老舊建築,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見證了一代人,更見證了新中國的不容易。從當初肩扛車拉的時代,跨越半個世紀來到現在機械化、現代化的新時代,一代人的逝去就有一代人的崛起。

這些現存的老建築也成了現在年輕人找尋上個時代記憶的地方。


也許在多年之後,一個年輕人帶著一個小孩,來到這些老建築面前,指著這些老建築對他的孩子說:“當初我爺爺就在這裡工作”。


當然這只是最美好的意願,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城鎮重新規劃,這些老舊建築也許終有一天會徹底消失,就像明港鎮的老電影院、老劇院、老火車站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記。也許我們這代八零後、九零後,就是見證這代歷史的最後一波人。


現在的明港鎮,除了一些老一代的人和一些八零後、九零後的人們還會以老產業名稱稱呼地名之外,新生一代早就不知道麥芽廠、麻紡廠、小火車站、老電影院、老劇院、牛行所在了。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我們這代大多數人的記憶也是從老一輩那裡傳承下來的,但這個傳承終將止於我們這代人。就像外地人來明港一樣,帶著他去老電影院吃飯他們就會問:“你一直說老電影院老電影院的,我怎麼沒見到在哪呢?”確實是,拆了之後,我們這代人的念想也隨著老建築的轟然倒塌而隨之變的空空蕩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