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耐受≠過敏,你是不是也混淆了

與過敏一樣,食物不耐受時,患者也會出現慢性腹瀉、腹痛、潰瘍、消化不良、皮疹、紅斑、皮膚瘙癢、偏頭疼、失眠等症狀。食物過敏與不耐受因

發病症狀過於相似,往往被很多人弄混,甚至一些人會認為,食物不耐受就是過敏,對一些食物拒之千里。

事實上,食物不耐受和過敏完全是兩碼事,分不清的朋友們,趕緊往下看咯!

食物不耐受≠過敏,你是不是也混淆了

食物不耐受&過敏的區別

食物不耐受是指某一種食物進入人體內,不能被完全吸收而引起的不良反應。一般認為,這種反應是因為體內缺乏分解一些食物所需的酶,或是自身存在消化道問題,以致食物無法被人體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進入腸道,在那裡被人體作為外來物質識別,從而導致免疫反應的發生,產生免疫球蛋白G(lgG),該蛋白介導的過敏反應多為遲髮型,人體往往在進食後數小時,或數天後才會出現症狀。

而食物過敏是身體對食物中特定蛋白質產生的一種免疫反應。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這些蛋白認定為是外來入侵者,產生免疫球蛋白E(lgE)來對抗它們,lgE介導的過敏反應多為速髮型

,一般發病急,症狀重。

簡單來說,食物不耐受和食物過敏的區別,如下所示:

食物不耐受≠過敏,你是不是也混淆了

對某食物不耐受,可能通過調整飲食恢復正常攝入,但過敏則需要永久禁食該類食物。所以朋友們,如果有需要的話,最好檢測一下自己是對食物不耐受還是過敏哦!

食物不耐受—影響健康的隱形殺手

發病率高是食物不耐受與食物過敏最大的區別之一。

據統計,大約有50%以上的人會對某種或幾種食物產生不耐受,然而由於其緩慢的致病過程和長期的慢性症狀,導致其很少被人們發現或誤診。

瞭解食物不耐受現象,判斷產生不耐受的食物品種,從而制定限制食物計劃,避免讓不適宜的食物持續損害機體,對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十分重要

>>>>容易引起不耐受的食物

最易引起不耐受的食物包括麥麩和乳製品。

(1)麥麩

麥麩的學名叫麥醇溶蛋白,是一種氨基酸。研究發現它對免疫系統的刺激性非常強,特別是對於消化系統。大米、小麥、稻殼等穀類食物中都含有麥麩。

(2)乳製品

乳製品包括牛奶、酸奶、鬆軟乾酪、奶酪等。大多數亞洲人體內沒有足夠的乳糖酶來消化乳糖,所以攝入奶製品容易導致脹氣、腹脹或放屁這類症狀。一些商家為此專門推出了無乳糖的乳製品。

此外,牛肉、雞肉、魚、玉米、螃蟹、雞蛋、蘑菇、豬肉、蝦、大豆、西紅柿等食品也是常見的易引起不耐受的食物。

>>>>食物不耐受的臨床表現

長期食用不耐受食物可使患者血清中相應的lgG水平升高,並引起多個系統的慢性症狀。已有臨床研究證明食物不耐受與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恩病、腸易激綜合徵

(IBS)、皮疹、紫癜、過敏性鼻炎和偏頭痛等有關。食物不耐受在消化系統症狀包括不同程度的腹痛、便秘或腹瀉和腹部飽脹等。

>>>>如何診斷食物不耐受

(1)食物激發試驗

患者先吃1周基礎飲食(已排除可疑不耐受食物),1周後症狀應消失,然後每隔3-4天加入1種可疑食物,新添加的食物如果誘發症狀,即可證明該食物可引起食物不耐受。這種檢測週期長,過程繁瑣,影響因素較多,因此其臨床應用受到限制。

(2)血清學檢測

檢測食物特異性的IgG抗體水平是目前較為通用的方法。依據測定的抗體濃度分為4級,如果食物特異性IgG抗體超過臨界值,則考慮對該食物不耐受,這種檢測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食物不耐受≠過敏,你是不是也混淆了

>>>>食物不耐受怎麼辦?

◆ 若不耐受食物較少,則全部忌食。

◆ 若不耐受食物較多,全部忌食會涉及到營養不良的問題,可以先將+2級、+3級陽性的食物列為“忌食”,+1的食物輪替飲食,輪替的週期一般在4天或以上。重新安排飲食後,可以獲得較好療效。當全部症狀消失6個月以上,可以逐一將不耐受食物重新納入飲食,每次納入1種,如果沒有不良反應,則這種食物可以重新食用,如出現症狀,則這種食物應停食或慎食。研究表明,對大多數不耐受患者進行飲食管理是經濟有效的。

需要注意的是,對某些能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的食物,如蝦會讓你產生蕁麻疹或致命的哮喘反應,就千萬不要嘗試這些食物。


參考資料:

1. 謝志賢,劉倩.食物不耐受與相關性疾病[J].中華內科雜誌,2006,45(2):150-1.

2. 李正川,曹建彪.食物不耐受的診治進展[J].北京醫學,2015,37(3):266-8.

3. 馬俊驥,趙麗梅等.食物不耐受患者的臨床表現形式分析[J].河北醫藥,2013(12):1844-18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