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遠處,傳來琅琅讀書聲

濟寧晚報記者 宋娜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華燈初上,城市漸漸沉靜下來,在生活的一隅總會不經意地傳來琅琅讀書聲——他們或許是隔壁3歲的娃娃,跟著媽媽正奶聲奶氣地背誦古詩詞;他們或許是中小學生,一字一句地溫習著每天的課文;他們又或許是幾個書友,線上線下地聚在一起討論著書裡書外的思考……


在城市夜晚的燈火斑斕中,正是這樣一束束為讀書而點燃的燈光,讓這座城市有了不一樣的生動、詩意與活力。猶如一首詩中所言,“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每一束為讀書而點亮的燈光背後都是愛的傳達,是暖的書寫,是希望的傳遞……同時,燈光的背後也講述著“點燈人”的一段段感人故事:他們或是一個家庭裡的引領者、一座城市裡的讀書倡導者,一場場讀書會的發起人……他們在前行中,守護著心底的“四月天”。

不遠處,傳來琅琅讀書聲


22年掌燈不輟,

他守護著城市裡“詩與遠方”


在濟寧,有這樣一處為讀書而點亮的燈,一亮就是22年了。期間,經歷了多次波折與失落,在經濟的潮起潮落中,它始終保持初心,守護著城市裡的“詩與遠方”。


這裡就是亞龍書城,作為本地人最熟識的圖書大本營,22年裡沉澱了2萬多個讀書會員,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閱讀,在書中找到了詩與遠方。這家書城的點燈人就是崔亞龍。


說起這位“70後”的愛書人,心底最大的夢想就是讓人們在書店裡找到“詩和遠方”,愛上讀書。1998年夏天,20歲出頭的他帶著這份夢想,借了2500元錢開了一家小書店,取名“清馨書屋”。至今他依舊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去濟南進貨的情形:火車凌晨4點到濟南站,他沒多餘的錢去住旅館,走到泉城廣場,坐到天亮。天亮後跑到英雄山圖書批發市場,160多斤書硬是他一個人扛到了火車站。


就是這樣憑著一分錢、一毛錢的積累,半年的時間,崔亞龍盈利了人生的第一份“1000多元”。


“當時雖然賺錢不多,但每天都很有幹勁。一想到人們在書店裡認真看書的場景,我的心裡就堆滿了幸福感。”如今的崔亞龍提及當年的初心,依舊像是剛創業小夥兒激動不已。

正是在他的悉心經營下,書店發展越來越好。 2003年,他在濟寧已擁有了兩家書店。在傳統圖書行業每況愈下的日子裡,崔亞龍始終在堅守,他常常對員工說,“我們提供的不僅是書、文化和體驗,而是要讓人們生活慢下來,用誠實守信的經營態度去留下讀者,力爭去做濟寧市最好的閱讀服務商。”


2004年,崔亞龍發現濟寧的圖書市場處於比較零散的狀態,少有成規模的圖書市場,他決心成立一家大規模圖書批發市場。然而,就在他做決策的當晚,他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眠。“當時我清晰地知道,這家上規模的店鋪一旦經營不好,就會面臨資不抵債,甚至破產。”崔亞龍告訴記者,那一夜他想了很多,最終他還是堅定地走了下去,“當時我對自己說:大不了從頭再來。”

“這些年,每一次書店規模的擴大、經營方式的延伸,其實都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我也時常為此失眠,擔心‘一夜回到解放前’。而最終初心還是推著我往前走。”亞龍說。


正是一份“點燈人”的初心,讓他始終不畏艱難地前行。如今,亞龍書城的圖書種類和質量在魯西南地區可謂“首屈一指”,承攬了濟寧及周邊地區近5成的圖書批發業務。不僅如此,他還拓展了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並投資了幾十萬元開發了線上線下聯動的購書平臺、社區分銷平臺,在引領越來越多市民愛上讀書的同時,讓看書、買書也變得更加便捷、高效。


從0到1孜孜不倦,

她點亮社區文化空間的“長明燈”

不遠處,傳來琅琅讀書聲


溫暖的燈光灑落在書店的每個角落,姿態各異的書架擺放著各類精心挑選的書籍,淡淡的咖啡味道在書間蔓延,還有每一件帶著光陰味道的裝飾……轉角遇到它——這便是“理想書社”。

它坐落於社區一隅、商場的一角,猶如城市中的一間城市文化會客廳,視線所及皆是有關自然的表露,不覺間向傳遞著一種別樣的溫度和熱情,讓身處其中的人有種慢慢被浸潤、滋長的感覺。


“這是一家獨立書店,也是一家美學生活館、舒食店。於外,獨立書店、 生活美學、舒食館在此多元融匯;於內,理想書籍+計劃讓每一位讀者與世界更緊密鏈接。”理想書店的創始人石萍說,她希望在簡單、放鬆、迴歸自然中,讓大家找到自己,找到內心的真正向往,這便是理想書社要傳遞的生活態度與美的方式。


石萍告訴記者,她的前半生一直在國企奮鬥。已經做到高管的她,各項業績都很優秀。但在36歲那年,她突然開始思索生活的意義、工作的意義,她要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也許一直作為佼佼者的她,都在用一種自己不喜歡的方式生活、工作著。考大學時,選擇了不喜歡的專業,畢業後又選擇了不太喜歡的工作……為了不被生活落下,她雖然都在優秀的軌道上行進,但內心自由感、幸福感並不強烈。


36歲那年,她選擇了辭職。隨後,她便在家帶孩子、做飯,每天過著家庭主婦般的生活。兩年過去了,她感覺這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一天早晨,她突然對老公說,我要做點事,開家書店吧。就這樣不到一星期的時間房子、人員便找好了,又過了沒多久書店就順利開業了。她說,彷彿這一切都為她而來。


“很多人問,這麼精緻的書店需要籌備很久吧,從考察、選地到裝修、購書,準備時間應當不會短……其實,書店整體都是按照我想象中的樣子裝修的,從決定到開業僅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石萍說,當時的初衷就是想讓書店成為城市的精神原野——在一壺咖啡、一泡茶中找到時光的味道;在美食與書香的流轉中,放鬆疲憊靈魂,帶來文化與愛的流動;在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到今年的讀書日,她的理想書社已經兩歲了,如今書店17個人的團隊已經在城市的社區中架起了“閱讀與美好的生活橋樑”,在人與書、人與人的相遇中,凝聚起溫暖的結伴成長圈子,讓美好不斷髮生。

不遠處,傳來琅琅讀書聲


照亮燈火闌珊處,

她讓讀書在城市裡落地生根


“在城市的夜晚,希望讀書會能如一盞盞燈一般,照亮城市的燈火闌珊處。”在一次濟寧民間自發組織的讀書會上,發起人竇群深情講述著自己堅持舉辦讀書會的初衷,感動了現場的每一位聽眾。自2015年以來,她舉辦了上百期讀書會,照亮了很多書友前行的心路,為更多的人帶去溫暖、力量。


竇群告訴記者,二十多年前她看過一篇題目為《親愛的燈光》的文章,大意是一群俄羅斯的年輕人常在晚上聚集在一起,談文學、藝術、人生,這個群體中有一串名字被世界記住,寫出世界經典名著,那個房間的燈光溫柔的接待著每一個去過的人。 從那之後,她的內心一直渴望自己生活的城市也有這樣的燈光,一直在潛意識中尋找。而一晃多年過去,2015年5月份的一個晚上,紅星國際2915室讀書會的燈光成全多年的內心渴望,竇群讀書會從這一天開始了。


五年的時間,她精心設計每一場讀書會,從家庭教育到企業文化,從心理健康到經濟大勢,每一場都在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給予書友們生活的啟迪和幸福的思索。不少書友坦言,參加了讀書會之後才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三點一線”,還有更加豐富的內容,他們在親近書的同時,也與幸福越來越近。也有不少書友在讀書會的感染下,讓“讀書”在心裡落地生根,不僅自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還帶動了家人和周圍人愛上讀書。“如今家裡不知不覺有了讀書的氛圍,就連孩子回到家也不看電視了,拿起書就放不下。”一位書友說。

去年,我市讀書會走進社區、企業、學校,讓喜歡讀書的人深度閱讀,讓不喜歡讀書的人愛上閱讀,營造了一個“和而不同”的讀書氛圍,讓讀書在這座城市落地生根。“沒有無緣無故的選擇,願越來越多的讀書會成為城市的燈光,照亮一座城市的燈火闌珊,讓更多人的幸福紮根、理想紮根,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竇群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