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传来琅琅读书声

济宁晚报记者 宋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华灯初上,城市渐渐沉静下来,在生活的一隅总会不经意地传来琅琅读书声——他们或许是隔壁3岁的娃娃,跟着妈妈正奶声奶气地背诵古诗词;他们或许是中小学生,一字一句地温习着每天的课文;他们又或许是几个书友,线上线下地聚在一起讨论着书里书外的思考……


在城市夜晚的灯火斑斓中,正是这样一束束为读书而点燃的灯光,让这座城市有了不一样的生动、诗意与活力。犹如一首诗中所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每一束为读书而点亮的灯光背后都是爱的传达,是暖的书写,是希望的传递……同时,灯光的背后也讲述着“点灯人”的一段段感人故事:他们或是一个家庭里的引领者、一座城市里的读书倡导者,一场场读书会的发起人……他们在前行中,守护着心底的“四月天”。

不远处,传来琅琅读书声


22年掌灯不辍,

他守护着城市里“诗与远方”


在济宁,有这样一处为读书而点亮的灯,一亮就是22年了。期间,经历了多次波折与失落,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它始终保持初心,守护着城市里的“诗与远方”。


这里就是亚龙书城,作为本地人最熟识的图书大本营,22年里沉淀了2万多个读书会员,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阅读,在书中找到了诗与远方。这家书城的点灯人就是崔亚龙。


说起这位“70后”的爱书人,心底最大的梦想就是让人们在书店里找到“诗和远方”,爱上读书。1998年夏天,20岁出头的他带着这份梦想,借了2500元钱开了一家小书店,取名“清馨书屋”。至今他依旧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去济南进货的情形:火车凌晨4点到济南站,他没多余的钱去住旅馆,走到泉城广场,坐到天亮。天亮后跑到英雄山图书批发市场,160多斤书硬是他一个人扛到了火车站。


就是这样凭着一分钱、一毛钱的积累,半年的时间,崔亚龙盈利了人生的第一份“1000多元”。


“当时虽然赚钱不多,但每天都很有干劲。一想到人们在书店里认真看书的场景,我的心里就堆满了幸福感。”如今的崔亚龙提及当年的初心,依旧像是刚创业小伙儿激动不已。

正是在他的悉心经营下,书店发展越来越好。 2003年,他在济宁已拥有了两家书店。在传统图书行业每况愈下的日子里,崔亚龙始终在坚守,他常常对员工说,“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书、文化和体验,而是要让人们生活慢下来,用诚实守信的经营态度去留下读者,力争去做济宁市最好的阅读服务商。”


2004年,崔亚龙发现济宁的图书市场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少有成规模的图书市场,他决心成立一家大规模图书批发市场。然而,就在他做决策的当晚,他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眠。“当时我清晰地知道,这家上规模的店铺一旦经营不好,就会面临资不抵债,甚至破产。”崔亚龙告诉记者,那一夜他想了很多,最终他还是坚定地走了下去,“当时我对自己说:大不了从头再来。”

“这些年,每一次书店规模的扩大、经营方式的延伸,其实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我也时常为此失眠,担心‘一夜回到解放前’。而最终初心还是推着我往前走。”亚龙说。


正是一份“点灯人”的初心,让他始终不畏艰难地前行。如今,亚龙书城的图书种类和质量在鲁西南地区可谓“首屈一指”,承揽了济宁及周边地区近5成的图书批发业务。不仅如此,他还拓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并投资了几十万元开发了线上线下联动的购书平台、社区分销平台,在引领越来越多市民爱上读书的同时,让看书、买书也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从0到1孜孜不倦,

她点亮社区文化空间的“长明灯”

不远处,传来琅琅读书声


温暖的灯光洒落在书店的每个角落,姿态各异的书架摆放着各类精心挑选的书籍,淡淡的咖啡味道在书间蔓延,还有每一件带着光阴味道的装饰……转角遇到它——这便是“理想书社”。

它坐落于社区一隅、商场的一角,犹如城市中的一间城市文化会客厅,视线所及皆是有关自然的表露,不觉间向传递着一种别样的温度和热情,让身处其中的人有种慢慢被浸润、滋长的感觉。


“这是一家独立书店,也是一家美学生活馆、舒食店。于外,独立书店、 生活美学、舒食馆在此多元融汇;于内,理想书籍+计划让每一位读者与世界更紧密链接。”理想书店的创始人石萍说,她希望在简单、放松、回归自然中,让大家找到自己,找到内心的真正向往,这便是理想书社要传递的生活态度与美的方式。


石萍告诉记者,她的前半生一直在国企奋斗。已经做到高管的她,各项业绩都很优秀。但在36岁那年,她突然开始思索生活的意义、工作的意义,她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也许一直作为佼佼者的她,都在用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式生活、工作着。考大学时,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毕业后又选择了不太喜欢的工作……为了不被生活落下,她虽然都在优秀的轨道上行进,但内心自由感、幸福感并不强烈。


36岁那年,她选择了辞职。随后,她便在家带孩子、做饭,每天过着家庭主妇般的生活。两年过去了,她感觉这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一天早晨,她突然对老公说,我要做点事,开家书店吧。就这样不到一星期的时间房子、人员便找好了,又过了没多久书店就顺利开业了。她说,仿佛这一切都为她而来。


“很多人问,这么精致的书店需要筹备很久吧,从考察、选地到装修、购书,准备时间应当不会短……其实,书店整体都是按照我想象中的样子装修的,从决定到开业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石萍说,当时的初衷就是想让书店成为城市的精神原野——在一壶咖啡、一泡茶中找到时光的味道;在美食与书香的流转中,放松疲惫灵魂,带来文化与爱的流动;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到今年的读书日,她的理想书社已经两岁了,如今书店17个人的团队已经在城市的社区中架起了“阅读与美好的生活桥梁”,在人与书、人与人的相遇中,凝聚起温暖的结伴成长圈子,让美好不断发生。

不远处,传来琅琅读书声


照亮灯火阑珊处,

她让读书在城市里落地生根


“在城市的夜晚,希望读书会能如一盏盏灯一般,照亮城市的灯火阑珊处。”在一次济宁民间自发组织的读书会上,发起人窦群深情讲述着自己坚持举办读书会的初衷,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自2015年以来,她举办了上百期读书会,照亮了很多书友前行的心路,为更多的人带去温暖、力量。


窦群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她看过一篇题目为《亲爱的灯光》的文章,大意是一群俄罗斯的年轻人常在晚上聚集在一起,谈文学、艺术、人生,这个群体中有一串名字被世界记住,写出世界经典名著,那个房间的灯光温柔的接待着每一个去过的人。 从那之后,她的内心一直渴望自己生活的城市也有这样的灯光,一直在潜意识中寻找。而一晃多年过去,2015年5月份的一个晚上,红星国际2915室读书会的灯光成全多年的内心渴望,窦群读书会从这一天开始了。


五年的时间,她精心设计每一场读书会,从家庭教育到企业文化,从心理健康到经济大势,每一场都在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给予书友们生活的启迪和幸福的思索。不少书友坦言,参加了读书会之后才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三点一线”,还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他们在亲近书的同时,也与幸福越来越近。也有不少书友在读书会的感染下,让“读书”在心里落地生根,不仅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还带动了家人和周围人爱上读书。“如今家里不知不觉有了读书的氛围,就连孩子回到家也不看电视了,拿起书就放不下。”一位书友说。

去年,我市读书会走进社区、企业、学校,让喜欢读书的人深度阅读,让不喜欢读书的人爱上阅读,营造了一个“和而不同”的读书氛围,让读书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没有无缘无故的选择,愿越来越多的读书会成为城市的灯光,照亮一座城市的灯火阑珊,让更多人的幸福扎根、理想扎根,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窦群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