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流量紅利,何嘗不是一場階層的收割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聞官、發言人。

自媒體,是科技、網絡發展的衍生品,是信息變革的產物。其徹底顛覆了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和獲取信息的渠道,那種靠一張報紙、一本書來思考認知世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自媒體大眾化。當我們走在人頭攢動的街頭、車站、商城時,看到最多的是,不管男女老幼,幾乎都在刷著手機,看著抖音、新聞。科技創新進步,電子科技產品更新換代一日千里,智能手機和PC是時下眾人的標配。你只需要一部手機,一組WiFi,你就能成為自己的媒體人。

自媒體傳播快。自媒體沒有時間觀念,不受傳統作息時間約束,沒有上下班概念,只要你有想法有人生感悟,你碼幾個字發表,通過大數據鏈接平臺,受眾就會在四面八方能夠看到,它沒有看得見的物流成本、也不需要快遞小哥送達。

自媒體良莠不齊。微信、微薄、論壇,我們接觸最早的自媒體,也是我們從旁觀者轉為當事人的最早媒介。當下,還有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企鵝號等。當人人都可以發言這個閘門打開以後,各類群體以及各行各業一擁而上,為了出名為了逐利為了爆文,踩紅線越規則,自媒體人違法違紀的案例層出不窮、亂象叢生。

自媒體流量紅利,何嘗不是一場階層的收割。

自媒體,有受眾關注點贊,有粉絲擁躉,你的知名度、關注度高,流量就高,那你就成了大師大V,獲取的紅利就多。

而小眾的自媒體人,為了內容變現收穫收益,不計時間成本,流量成本,報各類課程培訓、買大V講課秘籍,企圖分一杯羹,現實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活活像一場一個階層對另一個階層的收割屠殺。

從自媒體平臺成長來看。發展初期,平臺以展現個人個性和記錄個人工作生活點滴為主,沒有福利補貼一說,也沒有內容變現的玩法。行業總會有新舊更迭,一些自媒體新貴們想要向自媒體寡頭們發起挑戰、獲取客戶和流量,就必須另闢蹊徑,尋找突破口。內容變現,流量收益就應運而生。人都趨利的,收益是聚集人氣、擴張版圖最好的方法,也是自媒體平臺提升關注度和收穫流量紅利的保障。

從自媒體平臺規則制定來看。自媒體人,要想產生收益,收穫流量紅利,並不是說你輸出了內容就有收益。自媒體寡頭們,制定了諸如設定新手期、興趣認證、加v認證、信用等級、領域達人等玩法,只有你達到他們的標準,你才可能有流量,有收益,他不是無償沒有門檻的。

從自媒體平臺和達人營銷策略來看。自媒體發展,必須要有眾多領域高精尖的旗幟人物,來源渠道無非是自身培養打造,或是挖別人牆角。無可厚非,這些旗幟達人、大V,確實是領域佼佼者,但他們初衷並不是讓粉絲單單認同就可以了,其努力營銷包裝自己,最終目的還是要回到收益付費上來。

別人會說,馬雲的支付寶、馬化騰的微信支付,也是從免費時代發展到如今的付費時代的,的確,不管是公司還是平臺,沒有收益這個初心,他不會做個產品出來,讓眾人娛樂消遣,也沒有這樣情懷的人。

從自媒體收益分成來看。自媒體旗幟達人、大V,收穫了流量紅利,收益最多肯定是自媒體平臺和自媒體寡頭們,你的收益不過是他們的一種營銷打賞。而作為平民化的自媒體人來說,奔著自媒體收益而來,收穫的卻是幾塊錢或者是幾毛錢,與你付出不成比例。

但你卻給旗幟達人、大V、平臺做了嫁衣,鼓他們的腰包,收割的是你的時間和流量成本。

面對這樣一場紅利收割,我們應該怎麼做?

一是找好定位。你做自媒體,你是為了麵包、實現財務自由而來,還是為了關注度、收穫歸屬感成就感而來。什麼月收入上萬,實現財務自由、做專職自媒體,這都是旗幟達人營銷自己的策略,你如果受了鼓動,聽從了羨慕了,掏錢買了他們的書,聽了他們的付費專欄,做了他們的追隨者,那你就成了他們收割的對象。

大V、旗幟達人們自成體系的理論,不可否認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價值和實踐是兩碼是,技術層面解決的只是足夠好問題,解決不了根本上差變好的問題,有些技能是需要長期積累沉澱的一個過程。

二是找準領域。每個人,都有擅長的一面。喜歡的不一定就擅長,但擅長的一定是你喜歡的。

趙本山小品《小崔說事》中的臺詞,“咱就是農村小老頭兒小老太太,咱寫啥書啊?小學還沒畢業呢就寫書啊!你看這家七天憋出六個字兒。”

我們不能活成小品臺詞那樣,要認清自己,你長的好看你就錄視頻、你文字功底好你就碼字,你嗓子好你就唱歌跳舞。千萬不要聽信,他們鼓吹的所謂堅持,所謂的自媒體秘籍,企圖走捷徑。即使是有捷徑,他們會告訴你嗎,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他們沒那麼傻。

三是量力而行。自媒體有內容變現誘惑,但你要想收穫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還是比較難。一些平臺,看著是給你了收益分成,但他設置提現起點等條件,往往大部分自媒體人,你只是看到了這個數字,卻拿不到實實在在的收益,最後不了了之。因此,自媒體人對自己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有些東西不是努力和堅持就能成功的。

最後,你犧牲家庭影響工作,為了所謂的各種認證,白白為他打了一年工,而他們沒有成本的收割了你的流量和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