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5月1日電 題:青藏高原上的“捕鼠隊”
作者 馮志軍 陳勇
30多年來,一支由13名藏族漢子組成的專業捕鼠隊,輾轉馳騁在青藏高原上,用幾代人的堅持和辛酸,使得素有“中華水塔”之稱的三江源核心區的鼠害得以遏制,讓“疲憊的草原”得到休養生息。
今年63歲的鄧曉仁,是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王旗鎮龍元山村村民,是20世紀70年代最早加入人工捕滅草原鼠害的一批人。
“那個時候我20多歲,家裡特別窮,聽村裡人說政府召集人到草原抓‘瞎瞎’(草原中華鼢鼠,又叫地老鼠),阿大(父親)讓我跟著大人們去了甘南碌曲草原。”鄧曉仁回憶說,大人們一天最多能抓90多隻,他一天抓20多隻,但也能掙6元(人民幣,下同),感到很滿足。
和鄧曉仁一同前往甘南草原抓“瞎瞎”的同村去了8個人,當時都是為了謀生。
龍元山水草灘社社長李建生,16歲就跟著“捕鼠隊”上青藏高原。他介紹說,高原氣候惡劣,工作的地方都是無人區,暴風雪說來就來,吹打在臉上生疼生疼的。最可怕的是,經常會遇見狼群從低矮的雲霧中突然出現,加之藏獒的吼叫聲,“我經常哭著跑回大人身邊”。
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與青海毗鄰的甘肅甘南、四川甘孜草原地區,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
畜牧業是當地民眾的主要經濟來源。而在畜牧過程中,受特殊氣候、地理環境影響,導致許多地區鼠害氾濫、植被覆蓋度下降、草原退化、大量水土流失,給當地牧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尤其進入20世紀70年代,草原鼠害開始加劇。
鼠害綜合治理研究多次被納入中國官方科技攻關計劃,一支民間“捕鼠隊”也由此誕生。經過數十年探索,草原鼠害防治方法由過去單一的化學滅治,發展成為生物防治、生態治理和人工捕捉的綜合防治。
據李建生介紹,他們多年總結的經驗和自己設計的捕鼠“武器”既簡便又實用,通過早晨草上露水的痕跡和地面隆起的小土包,可以精確的判斷、識別出“瞎瞎”在地下的外置,找到洞口下手,一逮一個準。
2020年春季,龍元山“草原雄鷹”專業捕鼠隊隊長鄧小平,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草原站負責人的電話,邀請其帶領隊伍提前進場。年輕時就跟著老一輩捕鼠隊“遠征”的他,常年輾轉在甘肅甘南、四川、青海等地的草原。
“以前有牧民不瞭解,甚至阻撓捕鼠,說是把他們的草場破壞了,現在很熱情地邀請我們去他們的牧場抓‘瞎瞎’,牧民們也懂得了科學放牧,保護生態環境。”鄧小平說,隊員們的工作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住在暖房裡,吃飯有食堂,出行有專車接送。
更讓他們欣慰的是,抓“瞎瞎”既是他們的專業,也是他們致富的產業。以往按計件發錢,現在每月有4500元的穩定收入。
隨著退牧還草、鼠害防治、禁牧封育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如今三江源一派生機,犛牛群悠閒地散落在綠草間,大小湖泊星羅棋佈。
輾轉於甘川青三省藏區草原的龍元山“草原雄鷹”專業捕鼠隊,被牧民稱為地老鼠的“剋星”、草原治理的“曼巴”(醫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