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晉,秦、隋、元。這些王朝時間都不長?

腐攸


關於這幾個朝代滅亡的原因歷來都有很多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人也談一點看法:

一、秦朝歷時15年就滅亡,秦朝滅亡主要原因應該在於秦之暴政秦法嚴苛、以及在一個不成熟的時間段實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秦始皇在位徵調民夫修馳道、建阿房宮、建帝陵;秦始皇陵是建於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08年才結束,歷時39年。而且秦始皇滅六國後、窮兵黷武征討四方並沒有與民休息,濫用民力財力、百姓是苦不堪言。同時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後,六國臣民和秦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得到妥善解決,人心思舊和秦之暴政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秦始皇去世後秦二世胡亥繼位,昏庸殘暴,重用宦官趙高殘殺宗室子弟、屠戮忠良,實行苛政暴政;但二世在位時間僅僅三年,秦帝國就土崩瓦解,二世身死國亡其實秦朝的滅亡在秦始皇統治廢分封實行郡縣時期就已經埋下禍根,而二世無道、秦法嚴苛動輒連坐更是加速了秦帝國滅亡。

二、西晉歷時51年滅亡,西晉滅亡主要原因在於大封同姓諸侯王,很多人也許會問漢朝不是也大封同姓王嗎?為什麼沒有這麼早早滅亡,這裡就要提一點,雖然漢封同姓王,但是漢朝漢景帝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如果這次同姓諸侯國叛亂在平叛後沒有從制度上得到有效解決,漢朝可能也是一個短命王朝。關鍵在於漢朝統治者平定叛亂後,馬上意識到問題的關鍵,廢除了一大批諸侯國,其後漢王朝接任者們又實行“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國策進一步削弱諸侯國勢力。西晉滅亡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八王之亂”以及後宮亂政、王朝統治者過於平庸。

三、隋朝歷時38年滅亡,隋朝滅亡主要原因不在於隋煬帝的暴政,而是急政。隋煬帝修建大運河,貫通南北;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推行科舉選拔人才。在農業占主導地位的中國古代,人口和土地開墾數量一直是衡量考核升遷官員政績的重要依據。隋煬帝即位五年,隋朝就進入鼎盛時期,戶口數直到數百年後的唐玄宗天寶年間才超過。就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皆不能及,其各項政治經濟舉措功在後世,利在千秋。但是再好的舉措,畢竟也要耗費大量民力勞力,勞民傷財的事,你不能擠在一塊幹啊,而且這離隋朝建國結束戰亂,才多少年啊?而且創立推行科舉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罪了貴族,所以我說好的隋朝滅亡在於它的急政,各方面矛盾和問題沒有妥善處理好。

四、元朝歷時98年滅亡,元朝滅亡主要原因在於元朝以異族統治中原,元朝統治者內部對於漢文化態度出現兩個極端,比如忽必烈就尊崇漢文化,連國號大元,都是選自《易經·乾篇》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而其後歷任統治者都在中原漢文化儒家思想和蒙古遊牧民族文化之間搖擺,這就導致朝局的動盪不安,內爭消耗不斷,最終被滅亡。








萌哥蛋蛋看世界


首先,很高興今天和大家探討這個問題。

魏明帝曹睿後期,國家人才凋零,不得不啟復司馬懿。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反,稱燕王,曹睿派司馬懿平叛,經過近一年的戰爭,擒殺公孫淵,司馬懿大軍所過之處,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百姓慘遭屠戮,遼東為之一空。自漢武帝以來四百多年苦心經營的

遼東防線毀於一旦,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胡人迅速崛起,後來成了中原的心腹大患。

經過司馬懿、司馬昭兄弟的兩代經營,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於公元265年篡魏自代,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滅吳,統一了中原大部分地區。司馬家本就是河內望族,除了繼承魏國的國祚之外,官員選拔也沿襲了魏國的九品中正制。出身世家大族的世代做官,生活腐化墮落;而出身低微、有才能的士子卻報國無門,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矛盾激化,政權根基不穩。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留下一個白痴繼承人司馬衷,皇后賈南風亂政,導致西晉爆發了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中原地區連年戰亂,使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人民大量傷亡,西晉統治政權從此癱瘓。此時幽州、幷州等地內附的匈奴、羯、鮮卑等族首領趁機擺脫晉的統治,發兵搶奪中原的統治權。

316年,匈奴的前趙攻入長安,俘虜晉愍帝。西晉歷朝五代,經51年而亡。

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中國,歷二代,統治中國14年後秦朝滅亡。究其原因,有二點:1、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其後十餘年間,築長城、修馳道、戍五嶺、造阿房宮、建驪山墓等,徵用勞力數百萬人。秦律自商鞅變法以來誅罰苛刻,統治者橫徵暴斂已遠遠超出社會所能承受的限度。

2、秦始皇死後,少子胡亥繼位,二世昏聵,受趙高蠱惑,橫徵暴斂,造成各地反抗起義風起雲湧,再加上統治者的宮廷爭鬥,也加速了秦朝的覆滅。

隋文帝楊堅篡了北周皇帝之位,於581年建立隋朝,在位13年。隋朝統一政權的表面下卻湧動著各種割據勢力的暗流,統治階級內部埋藏著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統治基礎很不穩固,這種隋政權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開始與民生息的國策之原因。但國富民窮小規模的農民起義時有發生。隋煬帝繼位後好大喜功,大修東都洛陽,動用二百萬民眾修大運河,三徵高句麗,維持這些浩大的開支,統治者對百姓橫徵暴斂,使得民怨沸騰。隋末爆發了各地大規模的地主豪強集團起義

。煬帝於618年在江都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隋朝歷經37年滅亡。

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於公元1271年,建立政權,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滅掉南宋,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期的混亂局面。至1368年明朝軍隊攻破大都,元順帝退出中原,整個統治時期不過百年。

元朝是少數民族朝代,蒙古統一天下後,將天下人劃為四等,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西域諸國的人)、漢人(原金國統治區的漢族人)、南人(南宋統治區的漢人)。這種

民族歧視政策激起了民族仇恨,成為社會極大不穩定因素。

元朝建立後,按照蒙古人的習慣治理天下,高官獨攬大權,政治腐敗情況已經到達了極點。皇室貴族肆意揮霍金錢,多次加徵賦稅,種類繁多而且賦稅很重,長期的苛捐雜稅導致農民根本無法生活,民不聊生。

元中期以後,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大起義。

綜觀我國曆史上四個存在時間不長的王朝制度,小魚🐠得出一個結論:任何政權的建立都是順應了民心和歷史大勢,而不顧民眾死活的腐敗政權,最終經不起歷史車輪的大浪淘沙,很快就被淹沒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

我是小魚,今日讀史,分享不一樣的歷史。關注我,我們不見不散。


小魚讀史


這幾個朝代都有一個共同點:帝國奠基者都是人中龍鳳,帝國繼承者都是紈絝子弟。為什麼這麼說,先來逐個看下:

西晉:

開端於司馬炎晉武帝,曹奐禪位。但是西晉真正起點其實是那位老謀深算的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奪得大權,之後他兒子司馬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廢曹髦立曹奐,司馬家族完成篡位最後一塊拼圖,之後就是曹奐被迫禪位,西晉成立。

從司馬懿到司馬炎,西晉的開國之路,步步為營,紮實而又務實。司馬炎上臺之後,滅吳統一天下,發展農業,優待士族,國家從三國混亂中逐步恢復元氣。司馬炎前期本身也帶頭節儉,反對奢靡。但是時間不久,身居高位的各種大族以及皇室開始驕奢淫逸。直到八王之亂。八王紛爭徹底把西晉推向深淵,隨後被匈奴滅,五胡十六國動亂時期開始。

秦朝

之前寫了不少秦朝的問答,簡單一句總結就是,秦人祖先用了500年時間的韜光養晦,刻苦奮鬥,拋頭顱灑熱血最終成就了秦始皇臨門一腳建立了大一統帝國,奠定了華夏文明的根基。書同文,車同軌。郡縣制的中央集權制是後世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基礎。可惜二世胡亥配趙高這一黃金組合徹底斷送了秦朝。

隋朝

隋朝和西晉有點像,北周皇帝禪讓於楊堅,是為隋文帝,隋朝成立。隋文帝文治武功不輸後世明君,其統治的20多年裡是隋朝實力的巔峰。隋朝逐漸從南北朝的混亂中恢復。可惜繼任者隋煬帝紈絝子弟,三徵高句麗,開鑿大運河,引起民憤,各地農民起義頻發,最後李淵迫使隋恭帝禪讓。唐代隋而立。


元始於成吉思汗成立的大蒙古國,隨後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兩位是人中龍鳳,可是之後的繼位者走馬觀花,政治腐敗,而且遊牧民族漢化不是易事,類似橘生北為梔。無法融入華夏文明,之後農民起義頻發,最終亡於朱元璋。

當然朝代更迭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是各種複雜因素綜合的結果,但是這些因素可以歸類,相似點或者異同點,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上面說的,這幾個朝代的開創者都是人傑,可是繼任者都是紈絝子弟。


(圖片來自互聯網,侵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