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西晉的八王之亂是怎麼回事兒?

不吃甜豆腐腦怪




王之亂指

公元265年晉武帝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卻種下了禍根。公元290年晉武帝死,晉惠帝無能力治理朝政,引起八王爭權奪利。歷時16年晉朝大權最終落入司馬越手中,“八王之亂”至此結束。 這場動亂禍及社會,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


八王分別指

汝南王\t司馬亮

楚王\t司馬瑋

趙王\t司馬倫

齊王\t司馬冏

河間王\t司馬顒

成都王\t司馬穎

長沙王\t司馬乂

東海王\t司馬越


淺談華夏


說起八王之亂,還得先從司馬懿的兒子說起。

司馬懿一生共有九個兒子,最出名的便是是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師無子,將司馬昭次子司馬攸過繼給自己為子。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繼兄執政。司馬昭認為天下是司馬師讓給他的,所以司馬昭雖已立長子司馬炎為太子,但是他覺得他還得把天下交給司馬攸,因此特別寵愛司馬攸,“每見攸,輒撫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

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做了皇帝,封攸為齊王,立兒子衷做皇太子。但是很不幸的是,司馬衷是個白痴。當時朝廷大臣都知道太子是個白痴,而武帝的其他兒子又年幼,所以大家都希望司馬攸能夠繼承武帝的皇位。武帝也有意廢掉他,但是司馬衷的母親楊皇后提出“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古訓,阻止廢立。而且,武帝寵信的大臣荀勖等害怕司馬攸嗣位後對自己不利,也竭力勸阻,而且慫恿武帝命令司馬攸回到他的封國去。司馬攸最終被氣得吐血,死在了洛陽。

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太子衷繼位,是為晉惠帝。惠帝聽聞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問群臣:“何不食肉糜?”他繼位之初,由他的外公楊駿為太傅輔政,獨攬大權。但是,他的皇后賈南風不是善茬,善於權詐,與楚王司馬瑋合謀殺死楊駿等三兄弟,廢黜皇太后為庶人,並迫使他絕食而死。賈南風搞了這次宮廷政變後,晉廷推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第四子)和元老衛瓘共同執政,可以說是為別人做了嫁衣。她很不甘心,這年六月,賈南風又叫惠帝下手詔給司馬瑋,令其率軍殺司馬亮、衛瓘。等到司馬瑋執行命令殺了司馬亮等人之後,賈南風又否認惠帝曾經下過這道詔書,又殺了司馬瑋。這樣國家大權就完全落在賈南風的手中。後來,賈南風又廢了太子並殺害了他。

太子死後一個月,掌握宿衛禁兵的趙王司馬倫(司馬懿第九子),利用了禁兵對賈后殺害太子的不滿情緒,起兵殺了賈后和張華、裴顱等人。次年正月,司馬倫又廢晉惠帝,自立為帝。

同年三月,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三王聯合常山王司馬乂(後封長沙王)伐趙王司馬倫。五月去除趙王司馬倫及其黨羽,晉惠帝復位,齊王司馬冏專政。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成都王司馬穎及河間王司馬顒派軍討伐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於京城洛陽響應。最後齊王司馬冏及其黨羽被除,長沙王司馬乂掌政,成都王司馬穎於鄴遙控。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初洛陽城缺糧,東海王司馬越勾結禁軍擒長沙王,開城投降。長沙王被河間王將領張方用火烤死,成都王穎迫惠帝立其為皇太弟,河間王顒為太宰,東海王越為尚書令。而後東海王越集結各方兵力,挾惠帝討伐成都王穎。最後失敗,惠帝被俘,東海王逃至其封國東海(今山東郯城北),河間王將領張方佔領洛陽。永興二年(公元305年)東海王司馬越在山東再次起兵,西向進攻關中。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東海王司馬越攻入洛陽。河間王司馬顒和成都王司馬穎敗走,最後相繼被殺。東海王司馬越迎晉惠帝還洛陽,隨後晉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由東海王司馬越專政。八王之亂至此結束。

自公元291年賈后殺楊駿至公元306年惠帝回洛陽,前後十六年間,統治階級內部大混戰,被殺害的老百姓動輒數以萬計,這就是所謂的八王之亂。

諸王在混戰中利用少數族的貴族參加內戰,造成了嚴重後果。從此,大河南北,就成為匈奴、鮮卑貴族統治的世界。


小蟲讀史


西晉是中國歷史上最至暗時期。八王之亂是西晉時統治階層歷時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內亂。這場權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一、聰明及富貴不過三代典型特徵。西晉王朝得國不正,聰明如司馬懿父子,隱忍篡位,三代之後,公元290年(太熙元年),晉武帝司馬炎駕崩,外戚楊駿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即位的晉惠帝司馬衷痴呆低能,皇后賈南風(即賈后)為了讓自己能掌握政權,與楚王司馬瑋合謀,發兵殺掉楊駿,而政權卻落在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瓘手中。賈后政治野心未能實現,當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馬瑋殺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然後反誣楚王司馬瑋矯詔擅殺大臣,將司馬瑋處死。賈后遂執政,任用賈模、張華、裴頠等人。但賈后不顧張華等人的勸阻,以陰謀廢太子司馬遹,次年殺之。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發兵廢殺賈后、張華等。之後司馬越迎惠帝回洛陽,司馬穎、司馬顒相繼為其所殺,大權落入司馬越手中,八王之亂到此終結。

二、八王之亂的嚴重後果。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中原社會經濟嚴重破壞。不僅耗盡了西晉的人力、物力、財力、兵力,也幾乎滅盡了西晉的精英集團。正當西晉內亂不已之時,劉淵等趁亂起兵,中國歷史進入最黑暗的“五胡十六國”時期。

三、八王之亂堪稱中國歷史上權力鬥爭的集中寫照和縮影。君臣反目,骨肉相殘,朝政失綱,後宮失序,爾虞我詐,朝雲暮雨,各色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可以說,權力如同一劑春藥,迷失了人的心性,使人不辨形勢,不明事理,前赴後繼。猶如杜牧在《過秦論》中所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嶽之嵐


西晉八王之亂是著名歷史上親戚打架事件,司馬懿的這些後輩們輪番上陣,合縱連橫,互相鬥毆,最終將司馬家歷經三代(司馬懿父子、司馬炎)努力所創立的西晉王朝,也是終結了三國亂世的一個大一統王朝,打得稀巴爛。

最終西晉王朝被胡人趁虛而入攻滅,國祚僅51年。



更嚴重的是其開啟了“五胡亂華”的黑暗時代,並導致了東晉南北朝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時期,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一段歷史,其影響可見一般。



說起來這場動亂還是醜皇后賈南風挑起的矛頭,為什麼這麼說呢?

當時晉武帝去世前,就封了他信任的將軍司馬亮做太傅,讓當時楊皇后的父親楊駿做大都督,這樣即使他死去後,也有這二人輔佐朝政。

沒想到的是晉惠帝即位後,賈南風這個皇后卻做的不大安分,她為了讓自己家族強大起來,就跟楚王司馬瑋兩個人計謀,派動禁衛軍去殺死楊駿。但事情並未按她所計劃的發展,楊駿死後,自己想得到的權位卻被汝南王司馬亮順手牽羊了,當時的朝政大權由汝南王司馬亮與元老大臣衛瓘共同執掌。

皇后仍然不甘心這樣的結果,於是她開始利用自己的盟友,假意讓楚王去殺了司馬亮,其實暗中觀察,誣陷楚王擅殺大臣,將楚王處死。元康九年她又廢太子,後一年為斬草除根將其殺之。各位儲王看清動勢,對皇位虎視眈眈。

接下來就是各諸侯輪番上陣了(友情提示,大家請保持注意力,以防被繞暈!)


先是趙王與齊王聯合勢力,起兵殺了賈后,後趙王廢帝自立讓齊王大失所望,為了讓惠帝復位奇兵反抗,成都王與河間王跟其響應,一同舉兵支持齊王。殺死趙王后,齊王又自封大司馬,去朝輔政。

這一舉動惹起河間王不滿,與長沙王一起舉兵殺了齊王,政權又落到長沙王手裡。殺了一個,亂一個,再舉兵,如此反覆讓人看得心煩。太安二年,河間王又與成都王一起舉兵,讓長沙王退位。二位王一共領軍二十七萬,都敗給了長沙王。


第二年依舊不太平,東海王與部分禁軍起義,活捉長沙王交給了河間王的部下,被部將張方燒死。成都王鑽空子回了洛陽,做了丞相,還不放手自己的根據地,用皇太弟的身份去幹涉朝政,東海王對成都王不滿,率領禁軍進攻鄴城。


東海王被成都王打敗,逃亡自己的封過,去避難。與此同時河間王派兵佔領洛陽,東海王的弟弟與幽州刺史聯合,舉兵攻破鄴城。成都王只好與惠帝一起逃去洛陽,最後去了長安。永興二年時,東海王再次起兵,佔領了河間王的關中地盤。光熙元年東海王就把惠帝接回洛陽,成都王和河間王在在這場亂鬥中被自己的兄弟了斷了生命,不過也終於在東海王掌權的同時讓這場亂鬥停了下來。

這就是“八王之亂”的一個具體過程(說實話,我自己都暈!),這十六年各王參戰,相繼死去,社會經濟被影響,民不聊生。這其中潛伏著的階級矛盾,也為後來民族矛盾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這“八王之亂”之所以發生,歸根結底還是晉武帝司馬炎留下的禍根。他立朝之後,大封諸侯,並賦予諸侯相當大的權力,這是“八王之亂”的根本原因。再者就是本來有二十多個正常兒子,可是他偏偏把皇位傳給了最不正常的那一個,也就是歷史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馬衷。他有多傻呢?當他聽到百姓因為天災顆粒無收而餓死的時候,他居然問人家為什麼不吃肉羹?


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而正是因為晉惠帝痴傻無能,導致大權旁落於皇后賈南風,然後賈南風弄權,導致了“八王之亂”!


白話歷史君


八王之亂其實就是一場“家庭鬥爭”,家裡的子侄兄弟為了爭奪權利,不惜大動干戈,發動戰亂。

其實造成這一幕,晉武帝有很大的責任,他為了鞏固曹魏皇權的地位,大肆分封子侄兄弟為王,這才導致擁有兵權的諸王野心越來越大,最終有了“八王之亂”這一場戰爭。


首先是司馬瑋以及司馬亮倆人刀兵相見,結果司馬亮死在了司馬瑋的刀下,而司馬瑋後來又因為殺死司馬亮被當時的賈皇后殺死。

在這之後,賈后獨攬大權,但是引來諸王的不滿,先是司馬倫派遣司馬囧廢掉賈后,然後司馬倫稱帝,但是司馬囧後買不服氣,便又聯合司馬穎,司馬顒攻打司馬倫,結果司馬倫被這三家之兵殺死。



後來司馬囧進入洛陽後,獨攬大權,沉湎酒色,於是乎司馬乂又起兵討伐,司馬穎司馬顒作為輔助,討伐成功之後,司馬乂有獨攬政權,司馬顒又不高興了,便又聯合司馬穎討伐他,正當他們打的昏天黑地的時候,司馬越又偷襲了司馬乂,並把他用火燒死。司馬穎便進入洛陽,控制政權。

這樣一來,司馬越又不高興了,便又討伐司馬穎,但是卻被司馬顒打敗,後來司馬顒便趁機排擠司馬穎,將晉惠帝控制在自己手中。司馬越不甘心呀,就又和王浚聯合起來攻打司馬顒,取得勝利,之後便殺死了司馬穎,司馬顒和晉懷帝,立司馬熾為帝,就是晉懷帝,就這樣,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結束了,8個王中死了七個,西晉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


大咖秀歷史


易中天教授說“八王之亂”是一個醜女人和八個藩王制造的亂局。

導致“八王之亂”的原因,史學界尚有爭議。但如果沒有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就不會引起“八王之亂”。這個女人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醜惡的女人,因為她的惡作惡為,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中華民族近三百多年的動亂。

話又說回來,賈南風后宮亂政集中發生在元康元年三月到六月期間,如果就此打住,頂多算個宮廷內亂,無及大局。但隨後司馬藩王各懷鬼胎,為爭皇權而把中華民族帶入了公元后的第一個歷史黑暗時期。

雖然“八王之亂”是多個原因、多個人物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封王領地”的封建制度,是“八王之亂”的根本原因。

都說封建制度不好,人家大周朝卻享國了800年,即便撇去名存實亡的東周,西周也有近300年的天下共主,國泰民安。其核心技術就是要封就多封,封他個成百上千,變割據為互相制約了。晉武帝封了27個同姓藩王,還授權他們養兵,這不變相藩王割據了嘛。

大漢朝也實行封建制度,同姓異姓加起來封了不到20個藩王。這應該是很危險了,但劉家同仇敵愾滅了異姓藩王后,人家漢武帝又來了個“推恩令”,化危機於無形。要不人家是千古一帝呢。司馬家族出不了個“司馬徹“也無妨,但別弄個痴呆司馬衷承接大統啊,那不亂才叫怪呢。

在兩晉以後的歷史中,大明朱家也實行封建衛國制度,朱元璋也封了25個藩王,也讓藩王養兵。大明雖沒有“八王之亂”,但也發生了“燕王之亂”(史稱靖難之役)。但萬幸的是朱棣沒有司馬倫辣麼齷齪,並且還亂出了個“永樂盛世”。

“八王之亂”脈絡走向,詳見附圖。



琴島牧風


說起西晉的八王之亂,就一定要提到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就是賈南風,她是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西晉開國功臣賈充之女,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醜。
本來晉武帝司馬炎是不想選她做太子妃的,因為他聽人說賈南風不僅長相醜陋,還心胸狹窄不能容物。但是賈充夫婦遊說晉武帝說賈南風儘管不漂亮,但很有能力且賢惠,選擇未來的皇后要立賢立能,於是晉武帝最後選了賈南風做自己的兒媳。


晉武帝死後,司馬衷繼位稱帝,但是這位晉惠帝可一點都不惠,幾乎是個徹頭徹尾的弱智,當時西晉王朝發生饑荒,很多百姓都餓死了,這位老兄竟然說:“既然沒有糧食吃,為什麼不吃肉糜呢?”當時晉武帝就覺得這個傻兒子很不靠譜,因此動了廢立的念頭。但這個想法被司馬衷的生母楊皇后阻止了,他甚至還搬出了所謂“自古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古訓。晉武帝拗不過自己的這個老婆,因此打消了廢立的念頭。

晉惠帝闇弱無能,賈南風大權獨攬,外戚勢力飛揚跋扈,西晉宗室蠢蠢欲動。

司馬衷是弱智,自然西晉的大權就落到了賈南風的手裡。當時掌權的是司馬衷之母楊太后的父親楊駿,賈南風和掌管禁軍的晉國宗室楚王司馬瑋及東安公司馬繇合謀,將楊駿和他的兩個弟弟殺死,同時將依附於楊氏的勢力一網打盡,楊太后也被廢掉並囚禁起來,第二年就被餓死。楊氏之死與其說死於賈南風之手,倒不如說死於自己的兒子司馬衷之手更為合適。


政變之後,西晉王朝推舉汝南王司馬亮為太宰,元老大臣衛瓘為太保,二人共同輔政,這個時候賈南風還沒有完全控制朝政。司馬瑋因為平亂有功,且手裡掌握禁軍,因此飛揚跋扈恣意妄為。於是司馬亮和衛瓘計劃讓藩王都歸封地,想以此來達到削弱司馬瑋的目的。

司馬瑋為了自保,先下手為強,在賈南風面前誣告司馬亮和衛瓘欲私行廢立。因為衛瓘曾經在晉武帝面前建議廢除司馬衷的太子之位,因此賈南風早就懷恨在心,於是讓晉惠帝司馬衷下詔處死了司馬亮和衛瓘。賈南風又擔心司馬瑋一個人大權獨攬,就對大臣們說:“司馬瑋篡改晉惠帝的詔書,擅殺朝廷重臣。”隨即將司馬瑋誅殺,至此西晉王朝的最高權力已經完全掌握在賈南風的手裡。

幹掉那個醜女人,把弱智皇帝控制在自己手裡,就可以擁有天下。

晉惠帝司馬衷只有一個兒子,是他和後宮的謝氏所生,賈后無子。因此,晉惠帝很早就立了太子,賈氏一族擔心太子繼位會影響到他們的地位和既得的利益,因此勸諫賈南風廢掉太子。太子被廢后不久,就被賈南風殺害,這激起了西晉朝臣的不滿。


禁軍統帥趙王司馬倫,是依靠賈南風才飛黃騰達的,本屬賈氏一黨。此時利用朝中的不滿情緒和梁王司馬彤合謀廢殺賈南風,並將賈氏一族盡數誅殺。之後,趙王司馬倫自封為相國,成為了西晉王朝的實際統治者。不久之後,司馬倫廢掉晉惠帝,自己做起了西晉皇帝。

趙王司馬倫都可以做天子,我們為什麼不行,幹掉他恢復傻子的帝位,對大家都有利。

司馬倫的做法,引起了西晉宗室其他諸侯的不滿,鎮守許昌的齊王司馬冏率先起兵,他聯合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顒一起起兵進軍晉都洛陽。司馬顒一開始的時候,還想幫助司馬倫,但他到達華陰時,發現司馬冏和司馬穎兵力強橫,便改變了主意,和他們一起攻入洛陽殺死了司馬倫,恢復了晉惠帝的帝位。齊王司馬冏任大司馬,掌控西晉王朝的最高權力。



齊王司馬冏沉溺於酒色,西晉王朝更加腐敗,宗室之間的鬥爭也愈演愈烈。司馬冏為了控制權力,立清河王司馬遐之子,年僅八歲的司馬覃為太子。這一做法,使其他宗室失去了繼承權,於是長沙王司馬夊起兵攻殺了司馬冏。

河間王司馬顒本來以為長沙王司馬夊不是司馬冏的對手,不了司馬冏被殺,大權掌握在了司馬夊的手裡,沒辦法只好撕破臉皮,聯合成都王司馬穎攻打司馬夂。雙方激戰數月,司馬顒和司馬穎被司馬夊擊敗,損失了七八萬人,只好撤兵。這時東海王司馬越和禁軍將領朱默用計擒拿了司馬夊,並把司馬夊獻給了司馬穎的部將張方,張方將司馬夊殺死。

你們打夠了沒有?打夠了就該我出場了,最後的贏家司馬越。

司馬夊死後,權力落到了司馬穎和司馬顒的手裡,但他們都不在洛陽居住,而是選擇在自己的封地。立下大功的東海王司馬越什麼都沒得到心存不滿,於是假借晉惠帝的旨意,挾持晉惠帝一同進攻司馬穎。司馬越大敗,晉惠帝也被司馬穎俘虜,司馬越只好逃到了自己的封國去避禍。

司馬顒的部將張方趁勢攻佔了洛陽,隨後,安北將軍王浚與司馬越的弟弟司馬騰一起進攻司馬穎的鄴城,司馬穎戰敗後,和晉惠帝逃到了洛陽。張方威逼司馬穎和晉惠帝到長安,司馬顒控制了晉惠帝,自任為都督中外軍事。

不久,司馬越又起兵攻打司馬顒,此時司馬穎的部將也趁勢起兵,司馬顒只好讓司馬穎繼續鎮守鄴城。司馬穎走到半路就被捕獲,到了鄴城後就被部將縊殺。司馬越打敗了司馬顒,司馬顒逃到了太白山,司馬越擁立晉惠帝回到洛陽,召司馬顒入朝做司空,司馬顒到半路就被殺死。

八王之亂,手足相殘,利慾薰心,皇天不佑。

司馬越自任太傅,並錄尚書事,總攬西晉軍政大權。不久,司馬越毒殺了晉惠帝司馬衷,立晉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馬熾為帝,史稱晉懷帝,至此西晉宗室之間的廝殺,才宣告結束。

從賈南風誅殺楊駿開始,到晉惠帝司馬衷回到洛陽,前後經歷了十六年,這就是歷史上的西晉“八王之亂”,這場宗室的混戰,加速了西晉的滅亡。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建立晉朝後,為了鞏固家族統治,又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將皇室子弟分到各地為王,這就為八王之亂埋下了禍亂的種子。分封制使得中央集權分散,天子權力被剝削。晉武帝是開國皇帝,他的兒子們肯定都聽話,不敢對抗朝庭,可是晉武帝卻選了一個傻子做繼承人。


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後,晉惠帝繼位。晉惠帝是個白痴,所以無力治理朝政,使得大權旁落,自然地方藩王晉武帝也是壓不住的。晉武帝臨終前指定楊駿管理朝政,可是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為了想要自己的家族掌權,於是和楚王合謀殺死楊駿。但是政權又旁落到汝南王司馬亮手中,賈南風的政治野心沒能實現,於是又讓楚王殺死汝南王,然後嫁禍楚王,並殺死楚王。賈后執政之後,其餘諸王開始爭奪政權。由於一共八個藩王參與了這場奪權政變,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十六年,參戰諸王互相攻擊,傷亡慘重。諸王相繼敗亡,人民被殺著眾多。


公元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取得政權,其它七個參加的主要諸侯王都已經死了,歷時十六年的八王之亂終於結束。社會開始進入安定狀態。八王之亂並不是只有八個諸侯王參加,參加的諸侯王眾多,派系林立。但是由於主要有八個諸侯王起核心作用,所以稱為“八王之亂”


白話歷史課


八王之亂只由於晉初分封諸王留下的禍根,由於晉武帝司馬炎感於曹魏沒有實行分封,皇位很容易被他們家竊取過來。所以大力分封諸王,而同時實行了州郡罷兵。軍隊都掌握在諸王手中,大國兵5000人,次國3000人,小國1500人。

加上晉武帝死後,惠帝是個傻子,賈南風弄權,接著引發了諸王的傾軋。戰亂諸王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因此史稱“八王之亂”。但實際參與不止八王,許多小王也加入戰爭。


爛柯人君


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的一場司馬氏家族內部為爭奪皇位而發生的內鬥。

動亂前後維持了十六年,前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因為這次動亂的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位封王。後來的《晉書》將這八王統一列傳,所以後世將這次動亂稱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部爭鬥,使得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直接導致西晉亡國,而華夏大地也進入了最黑暗的五胡亂華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