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中的「魏晉」是指「曹魏」和「西晉」,還是指「北魏」和「東晉」?

說走就走6960


當然指的是曹魏和司馬晉。

魏晉時期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從公元213年曹丕篡漢,建立魏國,一直到到公元420年東晉滅亡,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這段時期經歷了三國時期,西晉的短暫統一,東晉與十六國時期。

按照中國傳統的史學觀和追求統治的正統性來說:

三國時期,雖然天下三分,但是正史是曹魏為正統的的。

西晉時期自然是西晉為正統。

五胡亂華之際,天下洶洶,衣冠南渡,中原陸沉,北方雖然風雲變幻,城頭變幻大王旗,各少數民族紛紛登場表演,但是華夏的正統在東晉。

於是在三國到東晉十六國時期,也被稱為魏晉時代。

而拓跋鮮卑建立北魏以後,逐漸消滅北方群雄,統一北方,並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統治,而北魏徹底統一北方是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的公元439年,而此時的東晉早已經灰飛煙滅,被權臣劉裕篡國建宋。此後一直到隋朝滅亡南陳,南北方一直處於對峙對峙狀態,而隨著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漢化改革,鮮卑民族迅速漢化,融入漢民族,而中國王朝的正統逐漸從南方轉移到北方,知道隋唐時期,重新光輝燦爛,光耀千古。

北魏與劉宋形成南北朝


大東北的小豆包


這很好解釋,魏晉南北朝中的“魏”指的是曹魏,“晉”指的是司馬晉。因為,北魏、東魏和西魏都屬於“南北朝”中的北朝,是與南朝的宋齊梁陳四朝相對應的。



我們之所以將三國時期曹魏與後來的兩晉、南北朝合在一起,稱為魏晉南北朝,而將同時期南方的蜀漢和孫吳兩國給忽略掉。這裡頭有兩個原因:



1、曹魏是代漢而立,繼承的是漢的法統;司馬晉又代曹魏而立,繼承的是曹魏的法統;也就是說,中原正統王朝的法統一直是在漢-魏-晉一系傳承著。

2、曹魏坐擁中原,一統北方,天下九州自得三分之二,國力和影響力顯然比偏安西南的蜀漢和東南的孫吳強。



因此,在過去魏國的地位一直是高於南方兩國的。即便是當時的對外交往,周邊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草原諸部和西域各國,也都是與曹魏接觸為主。如:倭國中邪馬臺國的卑彌呼女王,就被曹魏封為“親魏倭王”。

也就是說,曹魏才是當時華夏的主要代表政權!這就不難解釋“魏”為何能與“晉南北朝”並列了。


這些歷史要讀


“魏晉南北朝”,也有說“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所以其中的魏指的是曹魏,晉是指西晉和東晉。

三國時期,之所以用曹魏替代,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曹魏受漢朝禪讓得國,繼承了漢朝的正統,蜀、吳等國,只能說是割據政權。

第二、曹魏佔領了中原、關中等中國的核心區域,人口最多,勢力最強。

第三、西晉受曹魏的禪讓得國,尊魏為正統。

司馬炎在幫曹魏滅了蜀國兩年後,廢除了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即西晉。之後又滅了吳國,統一了中國。

由於西晉朝廷的“八王之亂”,導致內遷的少數民族趁機舉兵,西晉很快滅亡,中國北方進入了“五胡亂華”的黑暗時期,即有名的五胡十六國時期。

西晉的貴族和北方的部分漢人南渡,即有名的“衣冠南渡”,在中國南方建立了東晉政權。

東晉曾數次派軍北伐,而東晉大將劉裕趁機做大,又藉助平息東晉內部叛亂的機會,成功奪得了帝位,建立了南朝宋,歷史上也稱為“劉宋”。

南朝宋建立的19年之後,北魏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大混亂局面,統一了中國北方,開創了北朝的開端。

從此之後,開始了南北朝的對峙時代。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朝,而北魏之後分裂為東魏、西魏,之後又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

隋文帝楊堅就是北周的重臣,篡位建立了隋朝,又統一了南方的陳朝,重新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奕天讀歷史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

“魏晉南北朝”中的“魏晉”當然是指“曹魏”和“司馬晉”,也可以說成“三國兩晉南北朝”

按順序來,是三國(魏、蜀、吳)、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

很顯然,北魏在西晉和東晉的後面,而且在“南北朝”的範圍中,所以“魏”不可能是北魏,只能是曹魏。而“晉”則指西晉和東晉十六國兩個時期,不單單是西晉或者東晉一個,而是整個司馬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