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些大学对外省只录取一人,该怎么保证稳进?

维奥


这种情况比较少,省外大学某个专业在你们省只招一个人的情况可能更多一点。

这种事情下,可以找出往年这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与本科批次线做专业线差,看看今年的本科批次线加上专业级差能不能低于你的高考分数。如果连续三年都可以低于你的分数,那么今年的被录取的可能性会较大,最好能低5—10分左右,这样更保险一些。

除了专业线差法,还有位次法也可以判断。总之,多用计算方法检验,会更能接近真实结果。预祝你金榜题名!





高考志愿武老师


想要提高报考的成功率,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参考过往三年这个学校在本省的最低录取排名,然后对比你今年的高考成绩在全省所处的位置。如果你的位置比往年的最低录取排位名次高,就有很大机会被录取。虽然说每年高考人数和高校招生计划数的比例会有所变化,但其实最近几年的浮动并不会太强,你当年高考省排位置比过往3年的最低录取排位高的越多,录取成功率就越大。最极端的情况是,假设你考了600分,省排名在2200左右,可你却跑去报一所切线分为430分、省排在80000名以后的二本批次学校,那么基本上没有人是你的对手。就算这个学校只招一个人,我也可以保证你能稳进,除了有另外一个考601分的“傻子”跟你抢这个名额。

当然,我们已经说了上述的这个例子肯定是过于极端的,正常600分以上的学生肯定是要考一所名牌大学。所以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无论你的成绩如何,怎么样才能发挥分数优势,挑选到性价比最高的大学。即便这一所大学或者几所大学在你们省只招一个学生,你也有希望被录取。

  • 先说一个例子:

几年前,我曾经帮一个学生报考高考志愿,这是一个文科的孩子。分数高于本一线30分左右,最后被一所211大学的法学专业录取,这个专业在她们省只招2个学生,她便是其中之一。她当年的高考分数,比这所学校的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多了1分,算是非常幸运的。

我简单总结一下当时的报考思路

  • 首先,因为每一年高考的难度不一样,所以参考分数的意义不大,关键要看省排名。我们选取的可以冲刺的目标大学,过往3年的大学最低录取省排名,一定不能比考生当年高考的省排名高太多,这是第一个条件。

  • 其次,参考一下当年全省“一分一段”数据,看一下每一分大概有多少人,如果你要冲刺一个好专业的话,那么要把专业梯度分考虑进去。把最喜欢的专业放在第一个,这样可以在所有被提档考生中建立分位优势。

  • 第三,因为本一批次有6个志愿,假设我们把前面4个都拿来冲,后面留2个保的。虽然省外招生名额少,即便所选的学校每个专业甚至学校本身只招1个名额,但是4个学校加起来就有4个,采用叠加的方式解决。

以上三点,是当年报考时所采用的策略,供参考。本二批次的话有10个志愿可填,所以大可拿出6个以上来冲刺好大学,最后留2~3个省内的学校稳和垫就好。省内高校对本省份的招生人数比较多,只要当年的省排位在报考院校往年最低录取排位以上,几乎100%会被录取,不用担心滑档问题。如果想冲好的大学,就参考大学的最低录取省排位,如果想冲好的专业,就参考专业的最低录取省排位。相对来说,大学的最低录取省排位会比这个大学好专业的最低录取省排位更低一些,因为还有其它低分的冷门专业存在,而且专业招生人数肯定比大学招生人数少。


挑选一所好学校,并不只是算分差和位次的简单游戏

这几年每年给学生指导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事后总有家长跟我说,“谁谁谁家报的志愿特别厉害,孩子考了580分,结果580分一分也没有浪费”。

其实我不喜欢这样的说法,高考志愿重点参考的要素有三个:①城市、②大学、③专业。

对于最顶尖的好学生来说,一定是城市优先,比如可以考到清北复交这四所最顶尖学校的学生,基本上就是考虑去北京上学或者去上海读书。往下看一点,把华东五校的另外三所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学科技术大学和文科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一起加进来,那就是大学的维度。虽然说最顶尖的大学都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里,但毕竟考大学,考的还是学校,而不是城市。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大学的重要性会比专业更高的原因在于:综合实力强的学校,即便某些学科的起步较晚,但学校可以吸引到的师资人才和投入的硬件设施,也要比一般的学校强很大。所以,不止是通识性更强的文科生会偏爱优先考虑大学,很多理科生也会选择名牌大学作为本科起点。而如果是成绩稍弱的学生,基本上200名以后的大学,学校的综合实力差别并不明显,这时候挑一个应用性强一点的专业学习,掌握一门赖以生存的手艺,比学会思考未来和人生更重要一些。

更深度的报考方式,完成了从冲大学到冲专业的转变

无论某个大学在你们省只发布一个招生专业,或者只招几个学生,每年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考生和家长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成功选到自己满意的学校和专业”。

国内的高考志愿填报,经历了从报考专业到报考大学,再到报考专业的一个过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家长和学生对重点学校属性和专业本身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

1、冲刺好大学

客观来说,平行志愿填报政策出来之后,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虽然也知道专业的重要性,但还是会想方设法去冲一所好大学,与所谓优势专业相比,大家更相信大学品牌的实力。尤其对于那些高考分数较高的学生来说,往往更看重的是大学和城市两个因素,报考时总是会战略性地选择将专业置后考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高考成绩在本一线以上和在本一线附近徘徊的学生来说,能上985,不选211,能上211,不选普通大学,一度成了一种报考思潮。加之滑档是一个谁也不能保证克服的难题,【☑ 服从调剂】成为必填选项,这也间接导致了“专业匹配率”的下降,报考的专业往往跟最后录取的专业差别很大,很多学生到大学之后非常不适应。比如一些选择计算机、电气工程等理工热门专业的学生,最后被数学、信息管理、环境保护等偏冷门专业录取;一些选择金融工程、精算学的学生,最后被税收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录取。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因为冲的过高,在选择服从调剂后被安排到其它专业的报考失败的例子。

2、冲刺好专业

对不少专业领域的传统名校来说,双一流的推出是一个好事,学校的王牌专业或评定或自定,都成功入选了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等于是给了大学的名牌专业进行背书。如果报考法学,211的中国政法大学是可以跟985的中国人民大学相媲美的。在双一流的高校里面,还有25所是非985非211的双非高校,这也让考生在报考某个以专业学科实力见长的学校时,更加有信心,读书时更加自信。比如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入选了双一流学科,所以这个学科下面的不少细分和相关专业,自然会得到考生的青睐和重视。虽然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双非高校,但是很多考生还是会选择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时候,会报考南京邮电大学,而不是盲目地去冲一所985大学。当然,也因为社会对专业认可的回温,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信息类及相关专业的最终的专业整体录取分,甚至会比很多985大学的学校最低录取分高不少。从报考策略的选择上看,近年来不少考生和家长,会选择参考专业的最低录取排名,而不会像过去那样只是参考学校的最低录取排名。

文末小结

总的来说,不浪费一分的冲刺方式,我认为针对的应该是好学校和好专业,而不仅仅只是针对好学校,毕竟学好专业知识才是大学学习本身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所以关于题设中“如果有些大学对外省只录取一人”这个说法,我更喜欢指的是冲上某个好专业。报考省内院校,虽然名额很多,但分数相对也比较高。而报考省外有一个好处,就是在你的成绩并不算高的时候,可以通过“批次错配”(很多省外的学校对本省学生是按照本一批次招生和录取,但为了吸引更多地方的生源,在某些省份是按照本二批次进行招生和录取)的方式,争取到一些高质量的学校。比如福建的高生,报考黑龙江大学的分数,往往比省内很多独立学校还要低,还可以选到不少好专业。如果你喜欢哲学、经济学的话,报考黑龙江大学绝对不会错。要是能够适应气候和饮食问题,对于低分段考生来说,这就是很大的机会。但如果你真的对专业要求不高,而就喜欢冲一冲211的话,那么像海南大学(儋州校区)这样的211大学,过去几年在福建招生都是以本二批次进行招生录取,这也是很好的机会。


八闽状元郎


考个本省状元最保险[我想静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