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正午影視的古裝大戲《清平樂》已經慢悠悠的進入了後期。唯一大男主趙禎,經歷了為人子到為人夫再到為人父。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劇情一直很穩定。

穩定的平淡著

或者說,寡淡著


唯一大男主宋仁宗

《清平樂》改編自小說《孤城閉》,但主創正午影視拿到版權後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原本只是講述福康公主個人苦悶生命的小故事,被擴展為講述仁宗皇帝一生的大命題,福康公主僅僅作為仁宗的長女,佔據後期很短的篇幅。


就這樣,《清平樂》成為了展示唯一大男主宋仁宗趙禎的命運敘事。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這是一個相當宏大的命題。

仁宗是北宋承上啟下的時期,這個時期,主君寬和,名臣輩出,這個時期又是紛亂和變法開啟的時代,仁宗本人的後宮故事層出不窮,最後因本人無子嗣傳位於侄子英宗,更是開啟了濮議之爭。


總之,仁宗的前朝後宮,有太多的故事可以書寫。加上正午一貫的精品保證,前不久北宋背景的知否又顯示了其能夠還原北宋風貌的能力。因此大家對清平樂抱有許多的期待。


然而!!!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的火熱之心漸漸冷卻。精緻的服化道難以掩飾劇情的蒼白無力,歷史名人的光環也遮不住膚淺散亂的表述方式。

朝堂劇不像朝堂劇,後宮劇不像後宮劇,劇情乏善可陳,敘事碎片搭接,名人一擁而上卻不見功績書寫,大事一帶而過,小事磨磨唧唧。仁宗朝重要的好水川戰役不到半集就講完了,宮裡選個梳頭娘子可以講兩集。


精緻端莊卻毫無戲劇性可言的劇情

要總結的話,本劇前期講太后和趙禎的矛盾,中期講仁宗的朝政和後宮,後期講女兒徽柔公主的悲劇和仁宗的晚年。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本來吧,前期有垂簾的威壓太后和稚嫩的年輕帝王,應該是交織著權力的交鋒,然而大部分的篇幅放到了生母嫡母的偽命題上了。


整個敘事基本就是:小皇帝整天憋屈著想認母,但所有人都不支持,於是小皇帝一邊憋屈一邊做些微弱的反抗,讓宮裡嬪妃都去做親媽做過的果脯,雖然沒有成功的把劉太后氣到,但是成功的把百姓生活搞亂套了。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雖然小皇帝后來知道自己把梁家搞得家破人亡,但是嘆息了一番就沒有下文了。


就這?就這?就這?


其實稍微知道歷史的人就曉得,趙禎是在劉娥死後才知道身世真相的,而且他生母一直就在宮裡待著,品階也不低,並不存在小皇帝跑去見親媽,從親媽到大臣都攔著不給見面這種偽命題。


當然作為見慣了世面的觀眾,不怕你撒狗血戲說歷史,但你既然都脫離了歷史,那就好好的整一套能讓人沉浸的戲劇走向吧,劇情又要表示皇帝的憋屈,還要表示皇帝的上進,又不能喪失劉太后的英明,還不能讓北宋臣子背鍋,還要呈現咬文嚼字的精緻臺詞。


結果,留給觀眾的就是很精緻很矯情又沒有張力的劇情。


幸好前期還能用皇帝年紀小來解釋。但是接下來的劇情也沒有看到主角的成長,觀眾只能在臺詞中發現皇帝成長了,比如大臣突然就說“官家越發穩重了”,太后突然就說“我管不住你了”。

然後劇情馬上又變成了太后無力掌權,幾乎被皇帝架空,好像中間漏掉了兩集內容似的。

但是編劇又不捨得丟棄劉娥的強大和仁宗的寬和,於是母子倆很快交心,顯示他們完全消弭了誤會,達到了認知的統一,在情感上也得到了巨大的理解。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當觀眾以為可能就是要表現權力的和平過渡吧,突然又來了一場八王怒闖靈堂的狗血戲。所有人都不認同八王那漏洞百出的謠言,但趙禎立刻就半信半疑了。

你是在逗我嗎?前面那麼多集的內容都是在做夢嗎。


你們不是已經在多年的制衡和相處中已經互相理解並全面的認識了對方,然後母子和睦的平穩的交接了權力了嗎。為什麼又來這麼一通狗血。

然後既然都狗血了,為什麼又不轟轟烈烈的鬧一場,反而雷聲大雨點小的完結了。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編劇用了一集半的鋪排來表達這謠言的惡劣影響,皇帝的憂心忡忡,朝野的物議翻騰。

然後趙禎拍案而起,開棺驗屍!


本來太廟開棺應該是個戲劇小高潮,結果只看到一群人列隊站班,內官耳語彙報,趙禎總結性演講。觀眾想看的一波三折完全沒有,只有一群人站在一個固定的場景內同框,念臺詞。

我們也不是沒見過這種訓誡場景,當年康熙大帝陳道明一番歪脖樹振聾發聵,去年鶴唳華亭黃老爹端坐高臺擲地有聲。只要情節和情緒表達到位,觀眾也是認可的。


而清平樂,那是相當的寡淡無味,皇帝帶著沒有什麼感情色彩的言語對一干臣子說,朕已經查驗過屍體了,李氏死狀安詳,並且還做了皇后的禮儀,這都是劉太后的恩德,你們這些人,以後不要再這樣聽風就是語的瞎造謠了,這是非常惡劣的行為。好了散了吧。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然後這件事情就完結了,後續再也不見有任何內容了。


就這?就這?


你們好不容易撒個狗血都能這麼平淡的嗎,小皇帝獨自攬政第一個大事件就這麼隨便的嗎。人家別的戲沒什麼事情也要渲染得很隆重,本劇好不容易搞出個大狗血事件出來,平鋪直敘說了兩句話就散場了?

太后屍骨未寒,靈堂隨便被闖,誹謗的謠言滿天飛,對國家幾十年的政策常態都造成了動搖,全國高級幹部去太廟開會,眾目睽睽下開棺驗屍,然後輕飄飄說一句,大家要引以為戒,就完了??

這就好比秦香蓮攔轎喊冤,全國人民都知道了,皇帝在百官的見證下說,這事我查過了,陳世美確實重婚,大家要引以為戒,然後這事也沒個處理結果,就不了了之了。

這是人乾的事嗎?


觀眾看到了對劉娥的誣衊,卻沒有看到對她的平反。看到了謠言滿天飛,卻沒有看到對造謠傳謠的處理結果。

還有還有,小皇帝唸了十幾集的生母和身世,也沒有看到他趁機昭告天下,反而隔了幾十集到皇帝中年喪子的時候突然又反省一般的懺悔說啊是我對生母不孝啊。


那麼編導安排這一齣戲的目的是什麼呢,僅僅是因為歷史上趙禎在劉娥死後去查過生母屍身嗎。可是前述的劇情和歷史完全不相符啊,又何必追加這麼一段情節呢?

如果覺得這個情節很有意思,特意放了出來,那起碼也應該給一出完整的起承轉合,而不是這麼潦草的收場吧。

還是說,只是為了顯示編劇熟知歷史嗎。


其實本劇很多的情節都像是在零散的展示北宋小故事,到了某個歷史時間線上,有什麼樣的小故事應該被流傳下來,編劇就在這個時間點上,把這個故事拉出來演繹一番,完全不考慮這個故事安排到這裡會不會對前後劇情有什麼影響,有時候就算硬塞也要塞進去。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但是編劇偏偏又沒有能力將各種歷史軼事圓潤的鋪設到整個故事中,只能隨意的描補處理一番再生硬的塞到時間線上。


本身功力不足,又要完成這麼大架構的故事,還不捨得放棄千古流傳的軼事,又不敢給人物添減性格。所以整個故事看起來就像碎段子拼接的情景劇,人物也各個都臉譜化。


比如剛剛才完成了澄清劉太后的身後清名的情節,雖然劇情沒有處理,但按照劇情邏輯,此時趙禎應該是對太后充滿感激,可是接下來的情節便是原本親近太后的一派舊臣被厭棄,連後宮妃嬪都可以嘲諷呂夷簡。


其實編劇稍微在中間安排兩場戲用來轉場,就能夠讓前後邏輯通順了,可是編劇偏偏又不去做。於是觀眾只能看到零零碎碎的情節被勉強的搭到一處,彼此還需要觀眾去調動腦補邏輯來捋順。


不可深究的朝堂部分

但是編劇又不,一方面他不敢破壞北宋名臣的風骨,所以不會有什麼明顯的大臣反對皇帝的情節,一方面他也不敢展示趙禎在政事上的柔弱,所以也不能出現直接顯示趙禎政治態度的戲。很多事情,他都只能稀裡糊塗的划過去,但是又捨不得那漏下的一點點軼事。

比如郭後被廢這一事件,本身是蘊含著趙禎親政後前朝後宮的一次大變革。可編劇不敢演繹劉太后死後趙禎的報復性的發洩,也不敢對郭後暴斃的史實下結論(哪怕只是戲劇演繹也不敢),同時也不敢展示顯露雛形的黨派爭鬥。

只能簡單粗暴的給出表面理由,郭後跟妃嬪廝打,誤傷趙禎,繼而被廢,范仲淹反對廢后被貶,曹後進宮後很快復起。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所有更深一點的,一點點涉及政治鬥爭的東西都不敢碰觸。連范仲淹復起的原因也簡單的說成是基於范仲淹的詩詞和心態。

對此劇中還安排了趙禎,韓琦,富弼,呂夷簡對范仲淹起復的一場戲,通篇都只是說趙禎喜歡他“不學爾曹向隅泣”的豁達,順便還借韓琦富弼的口拍了趙禎的馬屁,說他比唐憲宗高明許多。

…………論政治業績,宋仁宗好意思跟唐憲宗比嗎?


演員都是好演員,雖然太廟驗屍沒有給出任何結果,但是八王的演員還是適時的做出了踉蹌頹然的舉止。雖然大臣們都是你好我好笑哈哈,但是呂夷簡還是適當的在各種場景露出算計的眼神。

可是偏偏這麼多好演員得不到展示的機會啊。好不容易王相呂相鬧起了爭執,雙方朝堂論仗,話沒說幾句,皇帝就忙著和稀泥,更好玩的是皇帝連調解也沒說兩句話,就黑屏了。黑屏了!!!!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然後下一場又是個新故事了。

彷彿安排這個情節只是想向觀眾展示一下,編導們什麼都知道哦,但是編導們重點不在這裡哦,我們是有朝堂劇的哦,朝堂劇臺詞也很精美的哦。

——那你很棒棒啊,要不要給你鼓個掌啊。


找這麼多優秀演員來演北宋名人,只看到他們作為文學家的魅力,聽到他們優秀的詩詞,他們怎麼做官的怎麼當政的怎麼彼此勢力交織的,統統不要看了。反正你只要就知道他們都很強,皇帝也很好,就行了。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飽含著團結有愛的和諧後宮群像劇

那既然前朝劇敷衍如此,我們就可以把本劇當後宮群像看了嗎?也不行!!!因為後宮劇也是一團糟糕。

大概因為本劇是唯一大男主趙禎的故事,所以後宮的女人都設定成深深的愛著他。

因為皇帝是主角,所以後宮的紛爭都是細碎的小兒科。因為皇帝是主角,所以後宮眾人都相當的,臉譜化嚴重!!!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愛你在心口難開的皇后,愛你愛到患得患失的張貴妃,相濡以沫的苗娘子,感激不盡的董秋和,個性鮮明但早早下線的郭廢后,驚鴻一瞥的白月光,還有若干面目模糊的楊美人尚美人之流…………


總之都是非常美好也非常有執念的妹子們,她們從來不會給皇帝找麻煩,最多也就是互相扯扯頭花的爭寵,稍微大一點的爭鬥,比如皇子公主夭折了,宮裡發現魘勝之物啦,統統都……稀裡糊塗的模糊過去了。


說實話,宋仁宗此人後宮軼事那是相當之多。可是本劇偏偏啥也不敢拍。

郭廢后要復寵的時候突然暴斃,不敢拍,只拍到郭後被廢就不見了。仁宗指使楊尚二美挑釁郭後,事後又將二人匆匆裁撤,不敢拍。仁宗幾個孩子死得不明不白,不敢拍。後宮花樣翻新的多人運動,不敢拍。皇后豢養少女意圖固寵,不敢拍。仁宗從宮外帶有夫之婦進宮寵幸,不敢拍…………

這也不敢拍,那也不敢拍。然後本劇的後宮就呈現出一個相對團結平和的背景下因為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鬧騰來去的狀態。總之所有的妹子都很美,所有的妹子都很愛皇帝,皇帝是個正人君子,他對每一個妹子和每一個子女都充滿愛護。


倒也不是不能這麼拍,但是具體還是要看編劇怎麼鋪排了。

可是很顯然編劇做的很失敗。

著墨最多的曹皇后,因為要強行凹成帝后情深的情節又不敢抹殺仁宗帝后冷漠的現實,於是把曹皇后設計得極為矯情。


這邊還在心心念念著皇帝,那邊就端著架子拒絕皇帝親近。這邊還是個飽讀詩書的才女,那邊又拒絕讓公主得到良好教育。這邊穿著戰甲宣告我大宋不容失地一寸,那邊又建言議和割地賠款。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而作為承擔了反派角色的張貴妃,她的反派作為也就是:嘴毒了點兒,人作了點兒,纏著皇帝時間長了點兒。

壓根看不出有什麼奸妃屬性,反而因為自身的一片痴情,和子女早夭降低了邪惡值。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而對歷史稍微有所瞭解的,又會因為編劇把她個人的優點分給別人而憐惜她。是的,原本歷史上的張貴妃可是相當有才情的女子,結果為了把她塑造成反派,不但讓她作天作地,還把她的才情分給了皇后和諸夫人。

編劇你就是不能塑造出有才有貌的奸妃反派和有才有貌但是無寵的皇后正派嗎。這種無腦又可憐的反派和矯情又端架子的正派根本沒啥戲劇感啊。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其他作為重要宮人代表的苗娘子也好,董秋和也好,只是在初登場時擁有一部分鮮活的個性,沒多久就變得面目模糊,成為後宮中泯然眾人的角色。


相比之下,連賈教習這樣一個NPC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感情線和成長線(這個角色的故事線傳說是演員自己添加的)。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所以我們看到的,也就只有面目固定且模糊的宮人和情節了,帝后成婚五年不同房,成婚十年依然誤會深深。選個梳頭娘子可以扯兩集,制個香可以磨一集,但涉及到皇子公主切身利益的相關部分,又不敢往深裡拍,最後呈現出來的。


就是這樣零碎的矯情段子拼搭起來的後宮劇了。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走馬燈的歷史名人和狹窄的室內情景場景


但相比前朝,後宮劇已經是完整了。

因為後宮劇裡起碼可以看到完整的人物和事件,而前朝劇情只能看到一個個名臣背書.


這些人物的對白佶屈聱牙,字字出口成頌。屬於可以大白話但偏偏要引經據典的典範。但是磨嘰半天也搞不清楚朝野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好不容易戰神狄青出場了,不見他騎馬彎弓,全是室內念臺詞,講的也不是如何行伍打仗,要麼就是跟山民交易要麼就是打擊走私。狄青啊這可是狄青啊,到底在想什麼啊。難道是因為狄青是憤懣屈死,所以就儘量不講狄青了。


同理,在傳說中因為被仁宗嫌棄的柳永,一世功名無寸進,所以本劇乾脆封印了柳永,只在念柳詞的時候說了一嘴就查無此人了。


畢竟,偉大的唯一大男主,必須要求偉光正的形象,所有可能會給大男主形象抹黑的人事物,都要處理乾淨了。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好不容易,仁宗朝非常重要的,影響了北宋後期三朝的熙寧變法要開始了,然而觀眾只能看到范仲淹在朝堂上背書,背書也不按書背,一句“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千古名句,非要設計成大段大段的翻譯用詞。


我們知道編劇你學富五車,熟知歷史。我們知道本劇服化道精緻。能不能秀點乾貨出來呢,宋夏打仗打了五年,都打到要和談了,一點外景都沒看到,好些不熟知歷史的觀眾跟著劇情看,還以為宋夏就打了一場幾個月的仗就完結了呢。


這年頭連網劇都可以拍幾個攻城的鏡頭了,沒道理這麼大一個劇組這麼大一個題材,連個打仗的鏡頭都不出現。


難道是怕割地賠款這種事情過於喪權辱國,會損失了大男主趙禎的光明度嗎。

有能耐的編劇連慈禧都能拍出人性的光輝,難道宋仁宗需要你們如此避諱他的缺憾嗎。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宋人筆記都不為皇帝避諱的事情,沒想到社會主義的今天倒是妥妥的為尊者諱啊。

那麼本劇的皇帝又有什麼值得歌頌的呢,我們看到他處處在憋屈,想幹什麼都被人管,百官對他管頭管腳,讓他不得自由,他想給嬪妃升位份要被一堆官員彈劾,他不想給嬪妃升位也要被一堆官員指責,他想寵孩子不給寵,他孩子死了也不能大聲哭。簡直是苦不堪言!

但是同時,這些官員對他充滿了愛戴和景仰,他做什麼都一堆人稱讚,說什麼都一堆人附和。他後宮的女人個個是他的迷妹。他到底哪裡苦了?


到頭來國事一團糟亂,他天天唸叨。家事也一團糟亂,他還是天天唸叨。

總之他就是很苦很苦又很仁慈但是沒見到幹成幾件政事的好皇帝啦!


我知道編劇想呈現的不是這樣的,但是劇情展現出來的就是這樣啊。要不你說說劇裡的仁宗究竟幹了什麼好事吧。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飄忽又懸浮的仁和君王

趙禎是個對內十分仁和的君王,因為宋仁宗曾經有忍著口渴也不忍責備宮人的傳說,所以本劇毫不吝嗇的將這個故事一講再講。


在苗娘子處講了一遍,在張貴妃處講了一遍,曹皇后的宮人和繚子又講了一遍。不厭其煩的講了又講,務必要求將皇帝是個仁恕君王的概念深刻展示。


——就是不知道為什麼編劇一遍一遍的灌輸這一單小故事給觀眾呢,這麼個對內仁和的君王說來說去就一件喝茶的事情可以講了嗎,我們隔了八九百年的人只知道喝茶的事,你拍個戲犯不著就只對著喝茶使勁啊。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但是與此同時,更多無意識的劇情,卻又完全看不出來這位君王的仁恕在哪裡。

小皇帝年輕時候思念母親兼怨忿劉娥,命後宮大肆製作梁家果脯,結果造成宮外物價飛漲藥品昂貴,直接害得梁家家破人亡。他在韓琦進士及第時聽聞此事,嘆息了一番,就撒手不管了。


講真,如果當真是個寬和君主,知道自己一時錯手,害得梁家悽慘,總該想著去彌補吧,梁家老人俱亡,總還留下了兩個孩子,他作為富有四海的皇帝,找到孩子撫慰一番總可以吧。但是他沒有。好好一個狀元之才,就這樣斷送一生。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韓琦作為未來的一代名相,總把梁家掛在嘴邊的仕林新寵,也沒見他多加過問。等到梁家小兒子因家貧難繼,被賣入宮中為奴,趙禎和韓琦知道了孩子身世,也沒見有所憐惜,只是讓他自由發展,差一點就默默地死在深宮。


等到梁家大兒子因世道艱辛憤起復仇,趙禎對此的感慨卻是,啊他為盡孝可以豁出一切痛快復仇,我心裡想孝敬生母卻不得其法,我真是天下第一可憐人,連一庶民都過得比我痛快百倍。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這都是什麼啊!!!!

梁家被你害得家破人亡,男主人因病去世,老太太和女主人都死於貧病交加。留下的兩個兒子,一個因貧苦被誘騙入宮,一個因復仇被流放充軍。作為始作俑者的趙禎,想的是,啊雖然他家遭了罪,但是還可以痛痛快快的去報仇,他們好幸福啊,但是我作為皇帝卻不得不憋屈度日,我好苦啊~~~

然後就開始計劃將女兒嫁到生母孃家來彌補他痛苦的孝心。

這個邏輯是不是很有問題啊。如果不是確定這是大男主趙禎的戲,我差點以為這是個反派呢。


確切的說,這都是編劇的鍋!因為梁懷吉是《孤城閉》中福康公主的精神寄託,算是小說裡的男主。但是《清平樂》既然改成了大男主趙禎的戲,就要一面刻畫趙禎的仁恕,一面讓他跟梁懷吉產生聯繫。於是就出現了這種,雖然你害了我全家,但是你是個好皇帝,所以我願意做你忠心的奴才——的彆扭情節。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北宋的人還沒有這麼大奴性吧,清宮戲這麼大奴性都很難找了。


劇情必須合理的重要性


其實,再離譜的設計,只要劇情鋪排合理,觀眾也不是不能接受,以仇人變主人為例,只要有詳實的劇情為鋪墊,同時對人物特性和情節的發展設計合情合理,也是能擴展成一出好戲的。

但很顯然,本劇的編導們搞不定這麼複雜的情節,卻偏要排出這麼大的架子,於是拗出這樣的情節,那可不就彆扭死了嗎。

類似的劇目好比《上官婉兒》中的武則天,雖然跟女主有滅族之仇,卻憑藉自身的魅力和政治抱負,讓上官婉兒敬佩萬分,從仇敵變成忠僕的存在。劇情鋪設跟人物變化都合情合理。完全不會讓觀眾感覺彆扭。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再有,既然不願意放棄《孤城閉》裡的情節,也完全可以像《蒼穹之昴》那樣,由一個窮小子春兒的視角去看待慈禧的內宮生態。在春兒的視角里,慈禧是個絕對仁善的老太太。而在前朝官員文秀的視角下,慈禧又是一個多疑腐朽的政治首領。這兩條線互不干涉又相互交織,給觀眾呈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立體的戲劇形象。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本身《孤城閉》就是個人視角的小說,而仁宗皇帝對內的形態確實非常的仁恕。那麼僅僅從梁懷吉的視角來演繹趙禎,觀眾也能夠看到一個足夠仁善,也不失威儀,更是存在諸多苦悶掣肘的宋仁宗了。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這類影視劇不要太多,《日落紫禁城》,《走向共和》中多視角下的慈禧,都總會被刻畫出她對內的一份悲憫和慈愛。更何況宋仁宗本來就是個非常仁善的君王。


可是《清平樂》偏偏搭上了這麼大個架子,又偏偏沒有足夠的能力和魄力去刻畫整個仁宗朝的生態,又不敢在後宮劇裡搞爭寵的戲碼,就搞出了這麼一個處處不全,處處矯情的零碎故事。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在這個故事裡,趙禎是個很仁善又很有抱負的君王,他的前朝都是很優秀很有能力的臣子,他的後宮都是深愛他又有各自委屈的女子。然後他還處處受阻,處處不得施展,心情怨悶,有苦難訴。

這不是很奇怪嗎?

這不是很虛偽嗎?

而且這麼一改編,把本來內核相對完善的孤城閉情節都給打亂了。福康公主的悲劇人生的戲劇性也大大抹殺了。


因為要聯繫趙禎和梁懷吉的關係,所以趙禎成了梁懷吉悲劇的主導者。因為要營造好父親的形象,所以又添加了徽柔跟李煒兩小無猜的情節,大大降低了徽柔公主被盲婚啞嫁的悲劇原點。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同時,作為最重要的夜叩宮門戲,也被前期趙禎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闖宮情節都削弱了必然性。觀眾自然會想,為什麼你自己闖宮又闖宮,丟著大朝會也不管都沒任何聲音,而公主受了婆家虐待回孃家都要被彈劾。


這樣的宮規到底有什麼必要遵守的,本劇已經破壞了無數次都沒有任何懲罰啊。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觀眾的期待需要被滿足

中國的觀眾具有強大的審美力度,和巨大的抗壓性能。他們可以欣賞各國最優秀的影視劇,也能夠對錯漏百出的國產劇報以最大的寬容。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但是《清平樂》顯然不是一出好劇,作為讓觀眾報以期待和肯定的正午影視,是不是應該對觀眾懷抱同等的尊敬,而不是躺在功勞簿上傲慢的指定觀眾呢。


不是說擺出一副漂亮的架子,湊上一群好演員,就能彌補劇情的巨大漏洞的。


如果無力駕馭龐大的題材,就應該正視自身的不足,從《都挺好》的強行團圓,到《餘歡水》的女權鑑定,從《知否知否》的差強人意,到《清平樂》的蒼白無力。正午的好感度也逐漸在觀眾心中消磨,什麼時候,才能再看到一部尊重觀眾邏輯和情感的劇目呢。

寡淡無味的清平樂,毫無缺點也毫無魅力的大男主魔改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