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美蘇會師易北河,為何不會師萊茵河?

1945年4月,美蘇會師易北河,為何不會師萊茵河?

最近美俄兩國總統發表共同聲明,慶祝會師易北河75週年。很多人都在解讀其中透露出來的新意。不過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看來。其中有多少新意先不說。裡面的歷史成敗得失恐怕要先梳理清楚。蘇東集團之所以在和北約鬥了46年就轟然崩潰。很大一個原因。和蘇聯在歐洲方向,從來沒有一個強大的盟友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二戰後的東歐集團雖然國家數量不少。但是基本都是吃垮蘇聯的包袱。唯獨一個真正有潛力的德國,蘇聯方面還只扶持了不到35%的部分。也就是說,當年蘇軍推進到易北河附近,就沒法再繼續往西推了。因為此時對面已經是盟軍而不是德軍。其實當時蘇聯的幾個方面軍,如果提前一個季度打幾個衝鋒。完全有能力推進到不到300公里之外的萊茵河邊。這樣大部分二戰後的新德國就是蘇聯扶起來的。魯爾工業區等也能拿下。

一個完整的德國將是蘇聯最大的幫手,而不是最終拖垮蘇聯的累贅,而且還有西柏林和柏林牆這種嚴重的反面教材。如果能夠實現,恐怕全球格局都要重寫。那麼美蘇為何沒有會師萊茵河呢?先來看看雙方會師易北河前後的大格局。1945年初,蘇聯紅軍向西快速推進,獨自攻下德國首都柏林已經成為定局。此前一直裹足不前,希望儘量減少自家損失的美英法三家,也知道如果再不加把勁。那麼弄不好整個德國都要落入蘇聯之手。因此1945年3月,盟軍開始強度萊茵河,4月攻下了魯爾工業區。然後以每天接近80公里的“神速”衝入德國腹地“搶地盤”。東線的蘇軍於4月16日從奧得河邊向西發動強大的攻勢,開始實施攻佔柏林的戰役。4月25日,美第1集團軍第69師的一部在柏林以南120公里處的易北河畔托爾高地區與蘇軍會師。


1945年4月,美蘇會師易北河,為何不會師萊茵河?

美蘇此後商定,兩軍沿易北河及其支流穆爾德河一線會合。德國境內基本大格局確定。美英法三國的佔領區佔了德國的大部分。此後這裡合併成了西德。而蘇聯付出了35萬人的巨大的代價攻克了全部柏林。還要為了面子,額外給美英法劃出一塊西柏林佔領區,事後證明這是一大敗筆。事實上自從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之後。美英法盟軍其實打得很爛。甚至有個別戰役完全是敗仗,和蘇德前線數百萬人的慘烈大會戰根本不是一個量級。德國80%以上的實力都在東線。而盟軍一旦吃癟,就會哭求蘇軍策應。本來蘇軍在1944年底以前就有可能拿下大部分德國。但是此時的蘇聯高層,明顯也開始“小心眼”了。也希望盟軍多出力而自己少點犧牲。顯然此時的蘇聯高層,沒有看到戰後格局會突變,眼光不夠長遠。更沒有考慮快速拿下全部德國對蘇聯未來的意義。當德國敗局已定時,才想明白了,但也來不及了。


1945年4月,美蘇會師易北河,為何不會師萊茵河?

當然,當時的蘇聯本身也力有不逮。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損失巨大。如果決心獨自拿下全部德國,恐怕又要多損失150萬以上的部隊,這是蘇聯高層下不了決心的。蘇聯的戰爭物資靠美國支持的也不少。而且當時美國即將研發成功原子彈,此前已經對蘇聯方面暗示,進行威懾。另外1945年初的德國雖然還沒公開投降,不過一旦發現蘇聯有佔領其全境的可能,肯定會在西線大放水。其實3月份後已經放水了。因此萊茵河雖已近在咫尺,但對蘇軍來說卻是可望不可即。也先天決定了冷戰時代,蘇東集團在歐洲方向的整體弱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