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黄宾虹并不像评论家捧的那么高妙,你觉得呢?

画家正果


有评论曰:“有清一代,墨法中力争上游者,当推石涛;至于现代,用墨精到而富有创造的数黄宾虹先生。”

黄宾虹的作品可以视为文人画范畴,他以“集其大成”的态度全力打入文人画的正统规范,经过一系列的蜕变,沿着传统的自身指向不断强化抽象意识,直至创造了独立的东方式的准抽象艺术。

他对传统的绘画技法力求得到古意,重视写生,想从外部汲取绘画的技法与绘画理论。他的这一艺术路径影响了当代的很多画家,受他艺术影响的当今名家皆称自己画风为“入黄出黄”。

黄宾虹的山水画许多人看不懂,甚至包括一些专业山水画人士。专业山水画人士如果对黄宾虹的山水画都看不明白,那么可想而知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专业人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所谓的专业人士他们根本不懂中国传统山水画,他们学的是西方绘画的那一路,套过来用在山水画上面,他们认为素描是中国画的基础,路子错了当然看不懂了。

他们不懂诗词,不懂绘画题跋,他们看不明白古人山水绘画中题跋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追求,甚至连落款都错误百出。这样的专业人士如何能看明白黄宾虹的山水呢。

黄宾虹的山水画有几大特点,其中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他的绘画题跋,不深入研究其绘画题跋,永远进入不了黄宾虹的内心世界。因此,要看懂黄宾虹,就得仔细读其题跋,读其妙趣横生之笔意。


画家阿明


“笔主气,墨主韵。宾虹气韵十足,笔力老辣,墨趣横生,韵味深长。齐白石气韵兼备,但不及宾虹,气长韵少。吴昌硕一味霸悍,笔情墨趣少韵味,气多韵少。任伯年恃才使气,而韵多气短。”这段话不是我说的,但我很赞同这段分析,并且通过学习和实践,体会的更为深刻。黄宾虹的个人修养与书画成就,我很是赞同人们给予他的肯定和高度。

黄宾虹先生谱名懋质,又名元吉,后改名质,字朴存,号滨虹,更字宾虹,别署予向。先生1865年正月初一诞生于浙江金华城西铁岭头,1955年3月25日卒于杭州人民医院。黄宾虹先生曾言:“中国千百年来绘画,虽未尽善尽美,取长舍短,尤在后来创造,特过前人,非可放弃原有,而别寻蹊径。”又说:“学画舍中国原有最高之学识,而务求貌似他人之幼稚行为,是无真知者。云非循环复古,是学古知新,乃为真知。”概括起来是说,立足传统、继承传统、发展传统,在传统中求创新,是解决中国画自身价值危机的畅途。黄宾虹先生孜孜以求,兀兀一生,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思想的正确性。

宾虹先生90岁那年还为自己订立了一份“日课”,提出了“以力学、深思、守常、达变为指”的准则。这是他一生从艺的高度概括的总结,也是他由“渐进”、“顿悟”而入“化境”的艺术实践全过程。先生的胸怀、眼光极其开放、开阔。在师古人的同时,他更重视师造化。他以无限的热爱、饱满的情感去感受大自然之美和顽强的生命力。他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土地,美就美在山川浑厚,草木华滋。“浑厚华滋”因而成为他追求的美学境界。

对于黄宾虹艺术的研究者很多,评论分析等等的一些文章也很多。那么我想今后对于黄宾虹这一“浑厚”的艺术课题的学习和研究者将更多。起码我们应该清楚,黄宾虹是位刻苦,勤奋、执着且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人,尊敬前辈并向优秀的人学习有什么不应该的呢?


藝無極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根据您的提问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回答,黄宾虹的生平、他的绘画为什么受到评论家们的推捧、为什么有人不喜欢他的绘画以及个人的感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黄宾虹的生平简介

黄宾虹,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市。

黄宾虹自少即喜绘画、篆刻,六岁能临摹家藏沈廷瑞(樟崖)山水册。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技法,得力于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评论家为何把他捧得那么高

近现代评论家们都是这样评论黄宾虹的:
“一个了不起的大师,拥有最丰富的精神资源”。

“他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他对于所有艺术的后来者都是一个楷模。”

……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北齐南黄
”之说,“北齐”指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齐白石,而“南黄”就是指黄宾虹了,由此可见,黄的艺术地位。无论是书法、绘画、篆刻、金石文字、书论、画论、画史他都有广泛的研究,而20世纪能有这样广泛学养的艺术家的确是不多的。
黄宾虹的绘画风格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师古人、融化古人造化、形成自己风格。“五笔七墨”即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绘画整理的理论经验,“五笔”指的是“平、留、圆、重、变”。“七墨”指的是“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这一理论经验一直流传后世,给后代的绘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黄宾虹的画

尽管大师黄宾虹的画在近现代得到了大家得赏识公认,但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大家的欣赏的,据说当年大师捐画,人家还不要,他再三要求强行给捐了,可是直到30年后包裹才被打开,就连当时他的一个画家友人都说出:“我的画能换一根金条,你的画我欣赏不了…”这样的话。所以黄宾虹的画也经历了白给都没人要的阶段。
其实他的画被有些人所不喜的直接原因是,他的绘画饱含的文化信息太多了,审美历史感太苍凉,他的画不像同时期其他画家的画那样靓丽,评论家傅雷说,欣赏他的画的人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文化积累,需要文学修养,三者缺一都可能导致欣赏不来黄的绘画。黄宾虹自己也曾说:“50年后人们才能懂我的画。”

写在最后

大师黄宾虹曾说过,画品的高低是深深扎根于人品的,是对一个人全面综合素质的评定,需要长时间知识文化与修养的积累与历练。黄始终将人品与画品联系在一起。不管是早些年他的画有多么的不被认可,还是近现代的评论家们把他抬得多高,其实都无碍,起码有一点是不变的,大师确实给中国绘画补充了理论经验,给中国文艺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