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名人---泌阳古来最大的官

泌阳名人---泌阳古来最大的官


焦芳(1434~1517),字孟阳,号守静.泌阳城南草店人.明天顺八年(1464年) 进士。曾任庶吉士、编修、侍讲、侍讲学士、桂阳州同知、霍州知州、四川湖广提学副 使、南京右通政、太常少师、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结交阉宦刘瑾后,升任吏部尚 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辅政,累加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官至一品,朝廷重臣。他在73岁告老返乡,84岁死于草店,葬于焦坟。《明史》有传.

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裔于焦城(今河南省陕县境内),建立焦国。从此,焦国后人便以“焦”为姓。查清康熙年间修订的《泌阳焦氏族谱》,在公元13世纪60年代,元朝世袭万户侯焦义因不满蒙人忽必烈的残暴统治,遂辞官隐居,携带全家从焦国故地迁至泌阳县中官铺(今高店乡境内)定居下来。焦氏后代便尊称焦义为泌阳县的焦姓始祖。焦义的儿子焦良辅、孙子焦成、重孙焦显和第5代孙焦宣均获大明皇帝赐赠的“光禄大夫”、“ 柱国太子太保”、“ 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世袭封衔。 焦义的第6代世孙即为焦芳。

焦坟,位于泌阳县城北20公里处,在贾楼乡菜园行政村境内,系明代正德年间华盖殿大学士焦芳之墓所在地。墓前一公里长甬道,两旁有对称陈列的巨型石雕------猴、马、羊、虎、豹和侍女、卫士等造型,高约丈许,重约万斤。这些以南阳汉白玉为原料的古雕,雕刻细腻,造型美观,栩栩如生,被列为地级重点保护文物。

相传,阁老焦芳过于偏袒河南,即使乡试也要给河南增加95个名额“以优乡土”。为使河南免交皇粮,他授意在家乡建造几间没有梁的房子,让皇上参观,皇上问为何无梁,焦芳急忙跪下求皇上免粮。后来焦芳被刘瑾以”拐骗娘娘”罪诛杀,入棺时皇上钦准为焦芳铸了金头、银胳膊。

焦芳辞世后,其子孙5代连续在朝为官,冠缨不断。焦芳次子焦瑞官授从仕郎,任山东武定州通判。五子焦黄中正德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焦芳孙子焦希程,任贵州按察副使,因抚苗戍边有功,官授正三品阶,又博学善行,口碑誉满华夏,其生平事迹已被列入《中华名人大辞典》一书中。焦芳曾孙焦应桥、玄孙焦觐祖,先后担任过浙江按察使司副使(从三品阶)。从明朝初年至明末崇祯吊死煤山前的200多年内,焦义后裔担任知府、知州、知县等地方官员或在朝当京官、下派当省官者达18人之多。

明正德7年,河北义军首领猪鐩,外号“猪贼”,挥师来到“焦坟”,“掘起先人冢墓”, 致使焦坟墓遭到严重破坏。后攻克泌阳县城,在焦府大宅“挖窑搜刮其藏金”。

刘瑾当时权倾朝野,群臣章奏先具红揭投刘瑾,号‘红本’,然后再上通政司,号‘白本’,都称刘太监而不敢称名。刘瑾不会批答章奏,拿到家中,与妹婿礼部司务孙聪及松江市侩张文冕商量处理,交焦芳润色。”(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从中不难看出群臣都在小心伺侯着刘瑾这只“首虎”,焦芳更是与刘瑾沆瀣一气,助桀为虐。焦芳能为刘瑾批答的奏章润色,可见王鳌所书“及官内阁,制诰批答,不能措一词”为不实之词。

鉴于朝廷在刘瑾事败后对焦芳处置的宽容,其子孙继续在朝野为官。次子瑞为文林郎、通事。孙子焦希程,正德已卯举人,曾任贵州按察副使,因抚苗有功,时人以其功绩优良推举,被严世藩所阻,遂上书求退,从优“以三品阶致仕”。曾孙焦应桥曾官浙江按察副使。玄孙焦觐祖崇祯三年中进士,官浙江按察副使。自武宗至明末一百余年间,焦芳子孙世代为官,冠缨不绝。县城内在建国前后仍保存有焦氏牌坊十座,其中冢宰坊,为焦芳所建,上书“圣旨”、“纶音”,三层四柱,遍刻山川人物、花鸟走兽,为浮雕、透雕。著名国画大师邑人吕佛庭在《泌阳简志》中写道:“余游江南各省,未见坊表如是高大壮丽者。”

----无论史书及他人对焦芳如何褒贬,故乡人对焦芳还是颇有感情的,至今还有不少有关他的轶事在民间流传。传说焦芳少时在自家院内读书,门外池塘里蛙声聒噪,焦芳说:“我在这里读书,你们不会少叫一会儿!” 众蛙听后,从此噤无声息,之后这口池塘便被村人呼作“哑叭坑”。又传说有个冬日的早晨,焦芳要去城内学堂读书,泌水之上无桥可渡,焦芳正在为渡河犯愁,有位须发皆白的老爷爷主动过来背他上学,整整背了一个冬天。一次老爷爷因结冰路滑,不小心摔了一跤,还磕掉了一颗门牙。后来焦芳才知道老爷爷原来是本县土地庙里的土地爷。在乡人的思维里,在朝中作了大官的焦阁老是天上星宿下凡,不但能命令蛤蟆噤声,连土地爷这样的仙界小官也要为其效鞍马之劳。更多关于焦芳的传说,其一为:芳少家贫,行乞为生。一日目盲的算命先生为其算命,先生摸罢他全身骨骼后说:一身鳖骨头,你就等着要一辈子饭吧!芳不信,让瞎子重新摸,瞎子一下子摸到他的下巴,大惊失色跪拜于地。称其长了个人下巴。说:鳖骨头人下巴,不为皇帝便为阁老!其二为:芳少家贫,行乞为生,常常居于寺庙之中。一个夏日,芳半夜被烦热醒(是梦游?),便觉庙内神像个个不顺眼,遂用行乞棒驱赶神胎出庙,自己才倒下睡去。第二天,人们发现神像个个都在外面,只有一个小孩在里面熟睡。方觉这孩子实在不简单!

----阉党也罢,星宿也罢,正德十二年(1517年)以八十四岁寿终的焦芳最终择地葬在了城北四十里的黄山南麓。墓地坐北朝南,北有小山为靠,东西两岗环抱,岗下有小溪沿墓地呈“人”字形流入梁河,环境十分优雅。整个墓地占地16.5万平方米,原有青石围墙及南门和东西两偏门。建有享堂和东西厢房,享堂后有焦芳及子孙墓冢,各立有石碑。入南门为神道,两旁均衡分布着石猴2对、石羊1对、石马2对、侍女1对、卫官1对。俱为南阳菜花石雕刻,取其自然,白如雪,黑如炭,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现围墙及享堂仅存遗址,石雕也有损坏。当时有佃户立村为之守茔,后发展成为今天的焦坟村。

焦芳的孙子焦希程,中进士后官居贵州按察司副使。当时,南蛮首领带兵反叛朝廷,无人可以抵挡。皇上传旨让焦希程领兵挂帅出征平叛。焦希程来到边陲广西一带,传令部下在各个军事要塞处筑起大型羊圈,派人到各个地方大量购买山羊。买回羊放入圈内后,只让山羊喝水不许吃草。三天后,在羊圈门前扎起了稻草人,然后把羊群放出。羊饿急了,一见稻草人争相撕食。后又给草人穿上蛮兵的衣服,让羊习以为常,羊出圈后争相上去猛撕乱咬草人。待羊群驯服成功以后,便寻机迎战。一日,蛮兵又来讨战,焦希程立即带领人马上阵迎敌,佯装不力,边打边退,等退至羊圈跟前时,令众军士突然把羊群放出。饥饿的羊群冲入敌阵,撕的撕,咬的咬,使南蛮兵马乱了阵脚。焦希程趁机带兵折回掩杀,使南蛮大败而逃。

从此,南蛮再也不敢来犯,并派人求和称臣。皇上给焦希程嘉赏,封为三品大官,他执意不受,只求返乡为民。皇上追问原因,焦希程说:“我家老坟被老母猪拱坏,我要回家修坟祭祖。”于是,皇上便下旨:“泌阳县交的三年皇粮由焦家修坟祭祖使用。”每年交纳皇粮季节,焦希程亲自在焦坟前边小山上收取皇粮。从此,这座山叫“征粮寺”,现称“青凉寺”。从县城往焦坟运送粮草的水道,古称为“运粮河”,现称为“凉河”。焦希程用这笔巨款,仿照北京十三陵的规格,把他爷爷的坟墓修得威风壮观,坟前分列石人、石马、石象、石羊等,十分豪华。他回县后,还不忘桑梓之情,闲暇之余编修《泌阳县志》。他在明嘉靖年间出版的《泌阳县志》早已佚失,仅存其他写的“题词”流传至今,他还著有《平南路》、《芝原文集》等书。在不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