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加入“嬰兒趴睡訓練群”,寶寶窒息大哭,媽媽不救反而問問問

這兩天被一則消息震撼到了,一個三個多月大的女嬰因為被睡訓,最後自己翻身過去後趴睡窒息而亡。關鍵這個女嬰的媽媽就在門外,而且親耳聽見孩子的哭聲。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睡訓是個什麼樣的訓練,三個月孩子的睡眠也需要訓練?是什麼讓寶媽不去救孩子,反而在群裡不停問問問。孩子是無辜的,家長的無知讓幼小生命猝然離世,讓人痛心。

究其原因,還要從這個媽媽參加的“嬰兒趴睡訓練群”開始。這位媽媽有一個三個月大的女寶,為了讓孩子解鎖趴睡,她參加了一個需要付費的“睡眠引導群”。事發當天,她讓只有三個月大的嬰兒獨自睡一個房間,她則通過監控觀察寶寶,以此訓練寶寶獨自睡覺的能力。


媽媽加入“嬰兒趴睡訓練群”,寶寶窒息大哭,媽媽不救反而問問問

當這位媽媽看到寶寶趴睡,口鼻被壓住大哭時,也曾擔心地詢問群友:“這樣的哭聲沒事吧?”群友答:“不是大哭就沒事”。於是,她放心地去做自己的事,而任由房間裡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直到兩個小時以後,她準備給孩子餵奶,才發現孩子已經窒息而亡。

寫到這裡,不知道是該為這位媽媽的無知而憤慨,還是為一條生命的逝去而難受。我自己也有一個八個月的寶寶,自從他學會翻身後,他就喜歡趴著睡。我每天晚上都會去查看孩子,看看他口鼻是否被趴著壓住,或者是被被子遮住,每天晚上都睡得心驚膽顫。

整件事中令人不可思議處在於,當媽媽聽到孩子的大哭,竟然忍心不去抱抱她,任由孩子獨自面對。她的舉動很容易讓人想到曾經臭名昭著的“哭聲免疫法”。顧名思義,“哭聲免疫法”是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不去撫慰或者關心他,任由孩子哭到哭不動,以達到不溺愛孩子的目的。


媽媽加入“嬰兒趴睡訓練群”,寶寶窒息大哭,媽媽不救反而問問問

可是結果呢,創始人華生的孩子,在實踐了父親的“哭聲免疫法”後,大兒子自殺身亡,女兒多次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施捨過活。而美國當時那一批踐行“哭聲免疫法”的孩子,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分裂。可見,“哭聲免疫法”是育兒領域最大的一個坑。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情況各不相同

寶寶的睡眠情況,實際上是和他的身體發育相關聯的,三個月的寶寶不會翻身,當她趴睡的時候自己沒有能力翻過身來,自然有窒息的危險。但是,到了八個月的孩子,已經會自由的翻身,所以相對來說,趴睡已經不是太大的問題。所以,家長們也需要了解不同時期嬰兒的睡眠狀況。

剛出生的孩子:睡眠極不規律,有時候半個小時就要醒來喝奶,有時四五個小時也不醒。但也有極其規律,每次都是兩三個小時醒的,這也都是非常正常的。


媽媽加入“嬰兒趴睡訓練群”,寶寶窒息大哭,媽媽不救反而問問問

2~3個月:這個階段的孩子慢慢形成晝夜規律,白天睡得少,夜晚睡得長。有些孩子在2個月之後就可以睡整覺了,睡眠時間可以超過五個小。但是到了3個月,孩子又會進入到生理性厭奶期,攝入奶的總量減少,吸吮需求也減少了,開始對外界的事物感興趣。

4~5個月:孩子會出現睡眠倒退期,其實在這個階段,孩子會經歷幾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一個是大運動發育形成期,一個是出牙前期,還有一個是生長加速期。這幾個都非常重要,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容易睡不好,有時一晚醒個四五次都是有的。

6個月之後:孩子開始添加輔食,也會有睡眠不好的時期,因為孩子的腸胃要經歷一段適應的過程。所以經常有孩子在這個階段夜醒頻繁,這也是很正常的。

1歲之後:孩子開始出現分離焦慮,他長大了情緒上會有一點小變化,當他寸步不離媽媽時,媽媽要學會安撫寶寶,雖然分離焦慮會導致睡不好,但是這個階段也會很快過去。

1歲~1歲半:孩子夜裡開始不願意吃夜奶,或者最多隻吃一次,媽媽的好日子終於來了。我們只有瞭解了嬰兒的睡眠規律,才能對症下藥,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來分析他的睡眠。一些在大人看來異常的情況,其實只是孩子正常的生長規律,家長只要順應孩子的生長規律就好。


媽媽加入“嬰兒趴睡訓練群”,寶寶窒息大哭,媽媽不救反而問問問


分房睡,會不會導致“嬰兒猝死症”?

在新生兒剛出生時期,醫院都會給孩子一個單獨的小床,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新手寶媽更好地休息,也是為了不造成新手寶媽把孩子壓死的意外發生。雖然,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比起分房睡的傷害,母嬰同睡的益處要多得多。

首先我們來看下什麼是“嬰兒猝死症”。“嬰兒猝死症”是指不足 1 歲的嬰兒突然死亡,卻找不到原因——無論是現場勘查、病史回顧、之前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事後解剖屍檢,都沒辦法解釋為什麼好端端的孩子突然就沒了。

很多媽媽會非常自責,認為是自己的粗心大意導致孩子的猝死。但很多時候,孩子的不幸是悄悄來臨的,有時候他睡得很踏實,也沒有哭,更加沒有掙扎的痕跡。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還是能找到關於“猝死”的蛛絲馬跡。


媽媽加入“嬰兒趴睡訓練群”,寶寶窒息大哭,媽媽不救反而問問問

除了先天疾病和呼吸系統問題,還有捆綁嬰兒,包襁褓、床上用品過於柔軟都是嬰兒猝死的原因,其中讓嬰兒趴著睡覺或側臥,能讓嬰兒的猝死幾率增加5倍。因為孩子睡覺前後,更加脆弱和敏感,像文前那個媽媽聽到孩子頭碰到床的聲音,說明孩子已經處於緊張和焦慮的心情,這是一種應激狀態,孩子的呼吸情況不理想,她當時一定非常需要媽媽的陪伴和撫慰。

在很多外國電影中,媽媽會給孩子分房睡,用監控來觀察孩子。但是,一旦孩子發生異常,媽媽一定會第一時間衝過去,而不是像這位媽媽寧願解鎖趴睡,在群裡問群友也不去抱抱孩子。有關孩子的睡眠問題眾說紛紜,很難找到絕對的真理,但是一定要避開那些偽科學所挖出的坑。究竟是和孩子同床共枕還是分房睡,媽媽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和寶寶的方式。


媽媽加入“嬰兒趴睡訓練群”,寶寶窒息大哭,媽媽不救反而問問問

親密育兒的理論依據

小的時候很喜歡看《動物世界》,每次看到的動物之間的舐犢情深,猴子媽媽把小猴子放在背上,獅子小心翼翼地叼著小獅子,就很受打動。你看,動物愛護寶寶是天性,人也是哺乳動物,剛出生的寶寶有吸吮反射,媽媽因為哺乳產生泌乳素,而泌乳素又能給媽媽帶來安寧。這一來二往的親密互動,讓媽媽和寶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是基因控制的本能。

相比之下,生硬的分床訓練和睡眠訓練,是不是有點違背本能,讓外面無視孩子的需求呢?華生的“哭聲免疫法”養育出的孩子,都是性格冷漠,它從根本上忽視了媽媽和孩子之間的相互需要,忽視了基因層面的問題。媽媽和孩子,是彼此需要,彼此成就的。當我們臣服那些教條和冷冰冰的數字時,我們就遠離了作為高級生命體的初心。


媽媽加入“嬰兒趴睡訓練群”,寶寶窒息大哭,媽媽不救反而問問問


再回到這件事情本身,媽媽想讓孩子“解鎖趴睡”,可能是因為帶娃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孩子睡眠秩序混亂、經常哭鬧、需要抱睡等等,這些讓媽媽受不了,所以上網查資料、找方法,對孩子進行趴睡訓練。這樣的養育體驗,是不是就太累了?而孩子呢,因為幼時受到的訓練,潛意識裡心存被拒絕的恐懼和絕望,給自己套上感情的枷鎖,變得無法去正常表達感情。

其實,要輕鬆地帶孩子只要遵循本能,在毫無頭緒的時候聆聽自己的內心,陪著孩子抱著孩子,第一時間回應孩子的需求,給怎麼餵奶怎麼舒服怎麼喂,孩子舒服了大人也舒服。孩子想怎麼睡就怎麼睡,不用去計量這樣睡是不是不好,是應該側臥還是趴睡。媽媽不用去犧牲自己的體力、健康和睡眠去成就孩子,媽媽也不用為了孩子去付出一切。抱著孩子入眠的大猩猩,揹著孩子採果子的猴子,帶著孩子狩獵的獅子,跟孩子一起玩毛線球的貓,它們從來不覺得累,反倒把育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那人也應該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