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晏殊和考生欧阳修填词《玉楼春》,两人各具风采也有交点

前言:

欧阳修去参加殿试,却不料被他仅19岁的同学王拱辰夺魁。如果论实力,状元头衔应该是属于欧阳修,那么为什么他不能中状元呢?据考官晏殊透露,原因是欧阳修太过于锋芒显露了,气势上压倒了考官们。

年轻时的欧阳修是否有这样的实力呢?仅靠一人的才华,实力性地压倒考官们。考官的水平又是如何的呢?考官晏殊是考官们中的佼佼者,晏殊作词的实力又是怎么样的水平呢?从一首词中读懂考官晏殊和考生欧阳修的实力差异,从中分析他们的人物特性是否符合事实。

1.

晏殊:从小有“神童”之称,政治背景极佳,作词成就突出,又称“宰相词人”

《玉楼春·春恨》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春恨》这首词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言语,每一句都是七个字组成,对称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读一遍就能够明白晏殊写此词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离别相思之情。


考官晏殊和考生欧阳修填词《玉楼春》,两人各具风采也有交点

宋朝 晏殊

第一句词中先是描写景,后感叹岁月流逝的快。在长亭路的两旁长满了嫩绿的杨树和芳草,年少的时候就离开,回来的时候已不再年少。路两旁的杨树和芳草每年都是那么的翠绿,可是人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外出求学的少年。

第二句词描述了到了五更天的时候,也就是现在的凌晨四点半到五点半这段时间,在屋里睡着觉却遗憾的留下残梦,不能完整。春天的三月,还带着寒冷,这时候的花开得正盛,但是在春雨的打击下,满地的花瓣。雨打花瓣落地有离别之意,因此会说“花底离愁三月雨”。寒冷的早晨,睡梦中被惊醒,看着窗外的雨把花瓣打落满地,感叹着离愁。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真实感受。

第三句词用“一寸”变成“千万缕”,说明词人本身离愁之情非常浓厚,数之不尽,挥之不去。“无情”与“多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多情的烦恼。烦恼之多,由原来的“一寸”变成“千万缕”,也许年少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烦恼,长大了肩负的责任多了,随之而来的烦恼会变得越多。

考官晏殊和考生欧阳修填词《玉楼春》,两人各具风采也有交点

晏殊 《玉楼春.春恨》

第四句词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有穷时”和“无尽处”作对比,突出相思之意非常浓烈。结合夸张的手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更形象地说明无论是走到何处,思念总是伴随着,就是是日常生活起居那样的存在。当然这是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实际上词人本身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儿女情长这些事不会成为回绕嘴边的事。

词整体上情景结合,词人通过景的描述后,再抒发情感,属于间接性抒情。本来就可以直接一句话表达清楚的意思,却结合当时的景物特性来抒发。可以看出此人属于谨慎之人,而且非常注重言辞方面。有景及情,虽不能说感性,但可以看出词人重情重义。整首词手法运用巧妙,字字得当,意境非凡,说明此人文学造诣很深。

2.

欧阳修:天资聪颖,个性突出,推崇“图新”,又有“千古伯乐”之称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写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采用七字一句,一共四句,先是直抒胸臆,表达情感,再结合景物表达出离别的叹息之意。语言简洁,却又带有创意,表述得当。

第一句词内容主要表达原本就想当面把归期说清楚,却不料哽咽没说得出口。以为着归期未定,又难以回复,也许就是一去无回,一次的离开就是永别,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与“君问归期未有期”意境相类似。

考官晏殊和考生欧阳修填词《玉楼春》,两人各具风采也有交点

宋朝 欧阳修

第二句词中“风与月”本来就是自然的景物,没有感情,但是在“情痴”的眼里变得触景伤情起来。人们天生就是有情的人,此情的产生与风和月亮没有关系,感情是人的本质属性,不容改变。此句表达的不仅带有意境美,还符合客观事实,很有创意。

第三句词中“离歌”本是送别时演奏的歌曲,听一次就很能伤透人心,那种离别之苦不想再经历过第二次了。一次的离别,已经够伤情了,没必要重复新的经历。此句直接就用离歌来代替说明词人本身对离别的深感痛惜。

第四句词内容主要表达离别的时候也不需要太过于伤感,就像是当时和你一起在洛阳城里共同赏花之后的分别,就把此次的离别当作往常的见面道别好了。看出词人是个心胸阔达,宽厚乐观之人。

考官晏殊和考生欧阳修填词《玉楼春》,两人各具风采也有交点

整首词以直接抒情为主,景物描写为辅。词人直接表达咏叹离别之情,却又留下三分的余地表现出自己的乐观心态。把永远的离别当作是日常大道别,虽然没有直接抒发伤情至深叹息,却隐隐约约能感受得到。

3.

两人各具风采,却又存在交点

不同点:

晏殊表达情感善于托景拖物,没有直接表述,说明为人说话谨慎,很符合他的政治背景。他在官场上一路顺风顺水,除了家庭背景的关系外,最主要的就是他的为人谨慎,说话不得罪人的作风,这一点与“宰相词人”相吻合。词中表达情感时,运用夸张手法把情感表述得淋漓尽致,偏向极端,晏殊在《玉楼春·春恨》隐约之中给人传递出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做事有时候带有极端性。

晏殊在词中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他比较重感情的人,但是又带有理性。说明他不仅重情重义,还是很善于把握平衡度,处事的时候该维持平衡的时候就是维持平衡,该雷厉风行的时候绝不手软。就是晏殊本人告诉欧阳修他没有夺魁的原因是欧阳修锋芒太显露,众多考官不服气,才给了评低分以至于他不能夺魁。其中包括晏殊在内,善于维持平衡,张弛有度,符合晏殊的作风。

整体上看出晏殊才华横溢,政治背景很好,善于维持平衡,却又雷厉风行,既善于为人处事,说话谨慎,又善于察言观色。与当朝为官,具备深厚学问的人物特性相符合。是典型作为考官的人物,欧阳修是考生确实不为过。

考官晏殊和考生欧阳修填词《玉楼春》,两人各具风采也有交点

晏殊纪念馆中晏殊雕像

欧阳修在词《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中表达情感直接,但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他为人耿直,说话直接,直来直往。表达情感时与一般人不同,具有创意,行为别具一格,与欧阳修主张“图新”相符合。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有“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成就,欧阳修的“图新”成就了他在词和散文上的巅峰地位。

欧阳修在词中能把永别当作日常的分离,心态阔达、乐观,与他一生在仕途上的坎坷相符合。欧阳修的一生从政不顺利,波澜起伏,他依旧看得很淡,并不是很在意功名利禄,但是对文学上的造诣却越来越高。

欧阳修为人处事直来直往,阔达又耿直,主张“图新”,别具一格,个性非常突出,但是学识渊厚。说明他仕途上的不顺,是由于他性格而造成的。他之所以是考生而不是考官,也正是如此。与晏殊相比,欧阳修的词更加出众一些,主要是因为欧阳修的语句运用的好,并带有创新点,无论老幼妇孺都能看得懂欧阳修的文学作品。

考官晏殊和考生欧阳修填词《玉楼春》,两人各具风采也有交点

欧阳修纪念馆中欧阳修雕像

虽然在文学上欧阳修成就比晏殊更高一些,但是晏殊在仕途上的成就更大一些。晏殊之所以能够成为考官,与善于为人处事息息相关,欧阳修之所以没有夺魁是因为他恃才傲物,又是直来直往,才遭受到考官们的排挤和嫉妒。欧阳修主张“图新”改变了他在文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是成就了他成为“千古伯乐”的最重要的一点。

交点:

晏殊和欧阳修在填词风格上都遵守规律,严格按照规定填写,说明两人都是尊重文学,尊重制度条纹的人。两首词都非常优秀,突出的意境也不寻常,表现出两人的学识很渊博。欧阳修虽然是主张文化改革的人,但是在作词上的手法及言语,与晏殊的词也很类似。另外,他们两人还存在过一段师生关系,因此风格有些相同。

最值得一提的是:晏殊和欧阳修还在一起同朝为官,两人在文学历史上成就不断提高了。但是在朝为官的这段时间内,两人却是对此站在对立场,但是仍是晏殊技高一筹。

考官晏殊和考生欧阳修填词《玉楼春》,两人各具风采也有交点

结束语:

从作词表达手法,抒情方式和用词风格上分析出考官晏殊考生欧阳修的人物个性,与历史人物个性相符合。充分地说明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道理,字里行间透露出人物性格作风。善于捉住其中的信息,深入分析,不仅可以读懂词义,也能看透人物特性。读书就应该要深入分析,经过思考,再把文中信息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点。

考官晏殊和考生欧阳修填词《玉楼春》,两人各具风采也有交点

文/于言

善读书爱写作,观影视评书籍,用文字分享知识,带你领悟不一样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