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酋的威逼利诱,吴佩孚难得守住底线不为所动

吴佩孚,山东蓬莱人,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军阀逆时代的潮流而动,最终兵败下野,避居在市井之中。

面对日酋的威逼利诱,吴佩孚难得守住底线不为所动

但让人称道的是吴佩孚的民族气节,早在他1924年战败下合时,日本人就表示要出钱帮他东山再起,吴佩孚当时就拒绝了:“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不用外人插手。”比起挟洋自重的人来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1937年,北平被占领后,身在北平的吴佩孚就更加显眼。日本人制定了“南唐北吴”计划,要其出山,但吴佩孚表示,日本人不撤兵就不从政:“我文天祥还是做得了的。”1938年,汪精卫投敌后,日本人又制定了“汪吴计划”,并派汪大汉奸找他协商事宜,吴佩孚找了各种借口,就是不和汪精卫见面,回信:“公果能再回重庆,通电往来可也。”真是对汪精卫的绝好讽刺。吴佩孚是熟悉历史的,他是用洪承畴和被俘的抗清首领孙兆奎的一段对话来讥讽汪精卫。洪承畴是明末第一号大汉奸,他在松山被俘降清,崇祯皇帝起初听信传闻,以为他死了,曾下诏为他在正阳门建“昭公祠”。洪承時和孙兆奎的这一段对话在历史上令人拍案叫绝。洪问孙:“你从军中来,知不知道在扬州守城的史可法是真的死了,还是活着?”孙反问洪:“你从北地来,知不知道在松山殉难的洪承時是真的死了,还是活着?”洪承畴狼狈不堪,急忙下令把孙兆奎杀了,吴佩孚让汪精卫再回重庆,这批判的武器的回答也够汪精卫心里窝火的。

后来日本著名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决心要把吴佩孚拉下水。

第一次,土肥原贤二以下自居,一见面就求情说日本陷于战争泥潭:“请玉帅出来,救救我们日本。”吴佩孚哈哈大笑,说:“我自身尚不能救,焉能救人?”土肥原贤二不欢而去。

第二次,土肥原贤二开门见山地说:“请玉帅出来,调停中日和平。”吴佩平顺势说:“好哇!请贵国天皇和我国蒋总司令双方来电,请我出面调停。当然可以。”这无疑是出了个难题,土肥原贤二无以应对。

第三次,土肥原贤二以高官为诱饵,劝说吴佩孚出山维持中日民族关系,并保证恢复吴往日的权势。土肥原贤二说:“请玉帅出山,担任原职,维持中日民族问题。”吴佩孚摇摇头苦笑说:“现在根本谈不上出山。如要出山,请贵国人等一概退出中国,包括东北在内,可以吗?”土肥原贤二见有商量的余地,立即提出:“既然如此,就请您出面,开个中外记者招待会,如何?”吴佩孚听后欣然点头同意。没多久,日本及沦陷区的

报刊大量报道吴佩孚要召开记者招待会的信息:土肥原贤二还派人为吴佩孚准备好了记者招待会的“讲稿”,并命令翻译不论吴佩孚是否按照讲稿说,都要按讲稿逐句进行翻译。

1939年3月30日,百余名中外记者拥向吴佩孚居住的什锦花园。花园内戒备森严,进场的记者每位都发有一份中英日三种文字的“讲稿”。吴佩孚尚未开口,中外记者们已经读到了打印好的《吴氏对时局的意见λ。一身中国绅士装束的吴佩平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人会场,并客气地向记者先辋了一躬,然后仅瞥了眼案前的“讲稿”,就开始作即席讲演。开场的讲话土肥原贤二十分满意,可吴佩孚讲着讲着突然话锋一转,一字一句地说:“唯’平’乃能’和',’和’必基于平”。本人认为,中日和平,唯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日本无条件自华北撤兵;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之完整;三、日本应以重庆(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交涉对手。”怕在场的日本人听不懂。吴佩孚又厉声令秘书“断乎不

容更改”地将自己最后的“政治宣言”翻译成日语。会场的中外记者纷纷疾笔如飞地记下了吴佩孚最真实的讲话。随后吴佩孚把土肥原贤二事先准备的“讲稿”从案前拿起来,很狠地率在地上,用力踩在脚下。

1938年12月的一天,什锦花园驶进了几辆小汽车,从车上下来几个身穿便装的日本人,领头的是吴佩孚的老朋友冈野增次郎。此人过去担任过吴的顾问,眼在他身后的便是接替士肥原贤二的川本少将。川本对吴佩孚大加费赏,并提出要拜吴为师的思求,还以孝数师母为名送给吴佩夫人一大笔钱。这是川本对吴实施的所谓“联络感情式”的拉拢方式。当时汪精卫已投靠日本。吴佩孚着急了,他连夜差人把钱退还了川本。

川本见此计不成,就又打起吴佩平身边人的主意,但最终也没有结果。最后川本亲自出马动老师出山,吴佩孚却说:“如欲和平,必须全面撤兵!”川本苦求说:“老师应该体谅弟子的苦衷,土肥原贤二将军因您拒绝出山而受到一生最大的挫折。如今,厄运又将落在弟子头上,如果老师执意拒绝,弟子只有剖腹自杀、以谢天皇。”吴佩平却说:“承你错爱,拜吾为师,却不见你读经问义,你我之间不过空有一层师生关系罢了。又何必以师徒之虚名相逼?”然后他又送川本一句孟子的话:“小国不可以敌大,寡国不可以敌众,弱国不可以敌强。中国国大、人多,日本终必失败,这就是我对中日战争最后的看法。”川本气得只说了一句话:“大帅会后悔的!”后来日本人以死威逼,不想一到吴的家里,

吴佩就请他们看一样东西,原来是一具黑漆棺材,吴佩孚已经在上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只空了年月日。日本人利诱威逼均告失败。

汪精卫也曾亲自到北平,约吴佩孚前往日本华北方面军总司令的官邸,商谈合作。吴佩平断然拒绝,说:“我们是中国人,谈的是中国事,到日本人那里去谈什么东西?”

1939年11月,吴佩孚患牙疾不治离开了人世。

吴去世后,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立即在《中央日报》上发表唁电,表彰吴佩“精忠许国,大义炳耀”。

在北平成立了由社会名流和生前友好一百八十多人组成的“吴上将军治丧处;治丧期间赴吴郎吊祭者达数干之众;出殡之时更是万人空巷,从什锦花园胡同的吴公馆到德胜门内的拈花寺,老百姓沿途撒纸钱六百多斤。

吴佩孚终于走完了充满矛盾的一生。

面对日酋的威逼利诱,吴佩孚难得守住底线不为所动

�Z>/�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