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孝謙謹”好家風

南寧市第十四中學琅東校區 八(12)班 遊馨婷

難以置信,媽媽的身體是這樣的偉大,能孕育出我的生命。

聽爸爸說,當我出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無形中就多了一份義務和沉甸甸的責任。

五歲之前的事情,我記得不太清楚了,但是我牢牢記住了四個字:仁、孝、謙、謹!

這是我們家的家訓,意思是做人要有仁愛之意、孝悌之心,要保持謙虛不自滿和謹慎自重的精神。

聽爸爸說,我們是軍人家庭,爸爸一家三代都是軍人出身,我太爺爺還是當時保送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第一期的學員。聽到這些,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真的很想知道遊姓在近代史中經歷過什麼?

今年春節,本應是最期盼的傳統佳節,本應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好日子。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把一切美好的計劃都打破了,“不給自己找事,不給國家增憂”的居家隔離,竟成今年春天最美的“風景”。當下,抗擊疫情不僅是中國的事情,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大事。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絕不服輸的中國精神。

是啊,總有一些故事,經歷歲月沉澱而常讀常新,總有一種精神經歷坎坷淬鍊而歷久彌堅,我想起了太爺爺,於是我想從我爺爺身上探尋一下游家的經歷......

這天,我通過微信視頻連通了85歲的爺爺,爺爺聽懂了我的意圖後,馬上給我念了首詩:

“少年夢幻系吳鉤,猶慕先賢帷幄籌。孟嘗除弊還珠守,諸葛躬親護漢侯。丹心辭第六一載,豪情跨越萬仞溝。人生不許等閒度,笑迎晨曦寫春秋。”

這是爺爺一生的寫照。

家風家訓伴隨著我的成長

我對家和家風家訓的理解是:家是心靈的守護地,是溫暖的港灣,是天下最美的地方!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家裡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記憶,都是家風家訓的載體。

爺爺慈祥地告訴我:“家風家訓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會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裡的每一個人。好的家風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孩子們會擁有一個良好、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圍,積極、活潑、節儉的情感生活氛圍以及認真、自信、自律的學習氛圍等。”

“好的家風家訓,能造就出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為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奶奶在視頻的一旁忍不住也插嘴唸叨幾句。

於是,我腦海中馬上浮現了從小到大爸爸媽媽時常叮囑我的場景:“女兒,見到人一定要打招呼問好”、“寶貝兒,吃飯時嘴巴不要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孩子,去幫爺爺捶捶背”、“乖女兒,腿放下來,不要翹腿,要坐有坐相”、“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專心,不要分神......”

“爺爺,那家風家訓只是我們家的事情嗎?是不是與別人無關,與社會無關呢?”我提出了自己的疑慮。

“不是啊,從表面上看,家風家訓似乎僅僅是一個家庭的事,與社會無關,也與國家無關,可家風家訓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力量,卻無時無刻不在淨化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靈。”爺爺耐心地告訴我。

我豁然開朗。對啊,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從古至今,好多優秀的家風家訓精華已然融入到新的道德建設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家訓,已經是“家家之訓,家家之風。”

爺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

爺爺告訴我,原來太奶奶是天津人,但因為太爺爺是軍人,所以一家人跟著太爺爺到處征戰遊走。我的爺爺是在湖北武昌出生的,兩歲多才遷回廣西,隨後又到了湖南芷江,爺爺的啟蒙入學就是在湖南芷江開始的。爺爺回憶,芷江縣城不算很大,但還挺繁華。低矮密集的房子,構成了一條條街道。他記得在一座小橋頭有一家湯圓店,太爺爺常帶他們幾兄弟在那裡吃湯圓,湯圓甜甜的,芝麻餡兒,很香。

在學校,爺爺說肚子很容易餓,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充飢。後來他找到了一條動嘴三分飽的“門路”,即每天把幾個小辣椒及一些鹽巴放在口袋裡,下課後,將鹽巴塞進小辣椒,用手搓揉,使鹽味滲進辣椒裡,然後放進嘴巴慢慢嚼著——爺爺說還真的挺管用!

從湖南芷江回廣西平樂之後,太爺爺就在當地辦了一所私塾,取名“知難學舍”。

1944年,太爺爺為了讓爺爺接受一點國學教育,就留在私塾讀書了。爺爺說讀私塾與在學校讀書最大的不同,就是一進教室,得先祭拜孔夫子像,然後才讀書。在私塾期間,先從《三字經》讀起,然後是《百家姓》、《增廣惜時賢文》、《千家詩》、《聲律啟蒙》、《幼學故事瓊林》等。

至今,爺爺仍能記得《增廣惜時賢文》裡大段大段的文字,還能背得出《幼學故事瓊林》的字句及《千家詩》兩百多首等。視頻中,爺爺還隨口背出了明世宗嘉靖皇帝《送毛伯溫》詩詞:“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爺爺說十四歲那年,他已經是個大小夥子了,知道要通過參加勞動,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就是在那一年裡,爺爺學會了放牛、農活、打磚、砍柴等活計,只要能做的,他都努力去做好。那一年,爺爺還學會了犁田耕地、插秧割稻等農活,成為家裡的得力助手。

對比我自己,作為一名生活在幸福陽光下的健全孩子,我有什麼理由懶惰?有什麼理由不思進取?我決心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要以爺爺為榜樣,敢於面對任何困難,攻克眼花繚亂的“數字迷宮”,努力學習靈動的語文和奇妙的物理,勇於攀登科學文化知識的高峰,用自己未來的成就和愛心服務社會乃至全人類。

我不能一味地再失去寶貴的光陰,必須拋棄安於一隅的我,拋棄得過且過的我,拋棄怨天尤人的我......

我要擦去昔日紙上的塗鴉,重新繪出最美麗的畫卷。

走過歷史的足跡

1950年上半年,解放軍來擴軍,爺爺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報名參軍了。他還記得參軍那天,在村裡戴上大紅花,敲鑼打鼓,集中召開了歡送大會,然後十幾名新兵浩浩蕩蕩地到了廣西平樂縣城。1954年,爺爺被保送到賀縣八步鎮平樂師範學校讀書,至今畢業證書仍然完好地保存在家裡的抽屜裡。

1959年10月爺爺到了梧州地委工作,任命為團地委正區級(現在叫正科級)部長。這一年,由於自然災害及其他原因,國家財政漸顯困難,個別地方出現了餓死人事件。同年,爺爺到賀縣南鄉公社任團委書記兼杉木大隊黨支部第一書記。

1977年爺爺任鐘山縣委副書記,爺爺當時著重抓了幾件大事:首先是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對受害者的政策,恢復名譽,安排好他們的工作。其次是深入基層,深入農村,落實黨的計劃生育政策。然後是抓各級幹部認真學習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加快農村改革步伐。最後是運用系統工程的原理,遵循思想認識整體化、資源利用綜合化、管理方法科學化的系統觀念,全面進入了編制總體規劃工作。1987年爺爺調到自治區畜牧局工作,1993年調到廣西牧工商聯合公司擔任黨委書記。

聽到爺爺說起第一書記,我猛然想到了我的爸爸,我忍不住要向爺爺控訴我爸:“我爸他哪像個爸爸,他在鄉下總是忙忙忙!有時一個月都不回家,能一星期回家吃一次飯就很不錯了,更別說送我上學了。還有,我上初中以後他就從來沒有參加過我的家長會,今年他也沒回家陪我過過生日,我覺得他對我關心好少啊!而他跟村裡孩子呆的時間和次數比我多得多!他一回南寧就跑去給那些村裡的孩子們買新衣服、新褲子,我的校服舊了他竟沒表示,那是我親爸嗎?有時候我就是嫉妒那些村裡的窮孩子,我爸爸對他們那麼好,他們居然分享了我的爸爸!”說到這兒,我有些難受,眼裡一熱眼淚就流下來了。

爺爺在視頻裡安慰我說:“你爸爸是個好警察,他每天那麼忙,他的工作就是在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而因為忙他才沒有時間關心你的學習和生活,所以你一定要多體諒你的爸爸。作為父親,其實他是很愛你的,只是他的愛很含蓄,不擅長表達而已。你不能讓你爸爸因為你的學習而操心,這樣只會造成他更多的負擔,所以你要更加努力學習不要讓他擔心……”

聽到爺爺的這番話,我不斷思考著。是啊,我爸爸的工作多無私和偉大呀!他正在幫助村裡的農民脫貧致富,那些村裡的孩子,他們同樣有著一顆顆積極向上的心,卻因為家境貧寒,連換套新衣裳、擁有一個嶄新的書包都是一種奢望。我是城裡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卻不知道珍惜,沒有盡全力認真努力地讀書,這樣的我對不起爸爸的無私奉獻,我確實需要加油了!

真的要謝謝這次跟爺爺的聊家史,讓我醍醐灌頂、如沐春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