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如意,中國傳統的吉祥器物,常常被大家認為是古代的癢癢撓。而且,這幾乎成了目前的共識。

當然,還有說如意是從大臣上朝記事的笏板而來,或者是從兵器而來,不一而足……

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如意究竟是做什麼用的?聽我細說。

癢癢撓也叫“爪仗”,貫休的畫中可以看到它真實的樣子

在講述如意的功能之前,我們先把“癢癢撓”說清楚,才能真正分辨兩者的區別。

癢癢撓,也叫爪杖、搔杖,俗名“不求人”、“老頭樂”。元代陳櫟的一篇小文《和不求人贊》,就是專門說這種工具的,其中稱:“噫!雖不求人兮,未免求木奴之指。”雖然不用求別人,但還是要求助於木奴的手指。木奴,就是木偶,木奴之指,就是木偶的手指。古時候,爪杖的形狀就是一隻完整的人手形狀,並且有完整的五個手指。跟現在的癢癢撓差不多。

後背癢癢,自己手又瘙不到癢處,人也著急上火的難受,用爪杖作為手的延長,很輕鬆地就能伸到後背,撓到後背的癢處,解決了後背瘙癢難耐的大問題,也如了自己的心意,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

現在的爪杖,也就是平常可以買到的癢癢撓,是這樣的: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現代人常見常用的癢癢撓

來看下古人畫中的爪杖,如圖: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日本高臺寺藏 宋代摹本 貫休《十六羅漢圖》中的“爪杖”,俗稱“癢癢撓”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宋摹五代貫休《畫十六羅漢圖》局部,可以清晰看到爪杖頭部一隻手的形象 日本高臺寺藏

這是保存在日本高臺寺的一套中國宋代羅漢畫中的爪杖的形象。上圖是局部,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這套作品名為《十六羅漢圖》,原作者是唐末五代時期前蜀的貫休和尚,因為畫家自己就是僧人,同時又是大畫家,所以對僧人生活的理解不同於世俗畫家,畫出來的高僧,自有一種高古氣象,面貌誇張,超群絕俗,且筆法堅勁挺拔,所以,貫休畫的十六羅漢像在當時名氣極大,在整個中國繪畫史上都是有一筆的。貫休還流傳下一部詩集《禪月集》,與唐代高僧寒山的《寒山子詩集》齊名,在文學史上也有一筆。

正因為貫休的羅漢畫得好,各大寺廟都會請畫家仿照貫休羅漢畫的原作重新畫一套,用作供奉,所以宋代以來,都有畫家想辦法複製羅漢圖,這一套就是宋代重新繪製的作品,流傳到日本,一直保存至今。

所以,畫中的羅漢手中拿著的器物,必定是貫休那個時代,也就是唐末五代時期,至少是他之前的實物,而不大可能是他時代之後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羅漢正在使用這件東西給自己後背抓撓癢處,這不正是爪杖的本來作用嘛,所以,這件東西無論是從形象還是從功能這兩個方面來說,肯定是爪杖,也就是癢癢撓無疑了,這沒什麼好爭論的。

但是,不求人的癢癢撓,到底是不是如意,那可就不一定了。

同一套《羅漢圖》中,同時出現了癢癢撓和如意,可見兩者並不相同

讓我們注意的是,正是在這同一套《十六羅漢圖》中,同時出現瞭如意的形象,使得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到:這根本就是兩種東西。如意就是如意,癢癢撓就是癢癢撓,而不能說如意就是原來的癢癢撓。

請看: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宋摹本 五代 貫休 十六羅漢圖中的如意

下面是對比圖: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宋摹本 五代貫休畫《十六羅漢圖》中的兩位羅漢,左邊手持如意,右邊手持爪杖正在撓癢癢

這就是同一套《十六羅漢圖》中的兩位羅漢,左圖中的羅漢手持如意,右圖羅漢手持癢癢撓正在抓癢。兩件器物同時出場。

看到這兒,就不要再說什麼如意原來就是爪杖,如意就是癢癢撓這樣的話了。如果還有人爭辯,就把這張對比圖甩給他。

上面羅漢手中的如意可以和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如意互相印證,而且都是直柄、雲頭,雲頭上鏨刻花紋。可見,如意的造型是一脈相承的。如圖: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法門寺地宮出土 唐代皇家銀柄如意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如意 雲頭上的花紋

北宋僧人道誠將這兩件器物的概念混淆,後人引用的多了,如意就是癢癢撓的概念從此流傳天下

問題是,宋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人認為爪杖是如意了。比如,北宋僧人道誠所作《釋氏要覽》第十一卷,“道具”篇中對“如意”的解釋,就開始說如意是爪杖了。他老人家是故意的吧?!還是真的認知錯誤?

這篇解釋,最常被後世人引用,也引用最多,所以,如意就是爪杖的概念混淆,從此流傳天下,真相反而搞不清楚了。如圖: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北宋僧人道誠所作《釋氏要覽》中對如意的解釋

道誠還說,僧人可以在如意手柄上記錄些文字,忘詞的時候可以偷偷看一下,就像大臣用的笏板。腦洞確實夠大的,這也怪不得現代人都認為如意和笏板是一種東西,你看宋代的人都已經分不清了。

如意的內涵,是讓人們時刻反躬自省

現在,要仔細認識下如意究竟是做什麼用的。

從造型上看,如意分為身與首兩部分。身多為直柄或稍微彎曲,其弧度變化微妙。造型集中在頭部,一般是雲頭或靈芝頭。靈芝是山間珍寶,被稱為仙草,這樣的靈芝造型自然是寓意著吉祥。

中國傳統文化一向講究自省、內省,在指點別人的同時不忘反觀自己所以如意頭設計為迴轉式,在指向對方的同時也指向自身,時刻反躬自省。這就是如意的內在意義和功能,體現的是傳統文化中以修身為本的思想。

看古時記載,如意的功能一目瞭然

《晉書》中記載,大將軍王敦每次飲酒至酣暢時,常以鐵如意擊打唾壺作為拍子,慷慨放歌,唾壺口邊緣多因此而破損。唾壺,就是今天說的痰盂,只不過是陶瓷材質,但沒痰盂那麼大,至少要小一半,可以用一隻手拿著。可見,如意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可隨手把持的器物,做擊打用,做把玩用,皆可。

南北朝時的宋朝,劉義慶在《世說新語·汰侈》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西晉時,大富豪石崇與貴戚王愷互相炫富,比誰家有錢。當時的晉武帝,都是王愷的外甥,晉武帝都得叫他一聲舅舅,武帝賞賜給他一株珊瑚樹,兩尺多高,枝條茂密,可謂舉世罕見的奇品。王愷就拿來跟石崇炫耀,結果石崇根本不當回事兒,隨便看了看,就“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直接給敲碎了。瞧瞧,拿一把如意就能打碎珊瑚樹,如意的擊打功能顯而易見,說明硬度足夠,用來防身應該沒問題

故事後續:王愷那個惋惜啊,聲色俱厲的呵斥石崇毀了自己的寶貝,結果老石直接告訴他,沒啥可惜的,也別擔心,我今天就還給你。叫人取來一大堆珊瑚樹,都有三四尺高,枝幹更茂密顏色還都不一樣,光彩奪目,比王愷自己的那個好太多了,弄得王愷像鬥敗的公雞,心裡那個失望啊……跟真正的富豪鬥富,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這都是題外話了。

到南北朝的梁代,《南史·韋叡傳》:“執竹如意以麾進止。”這是說的用竹子做的如意,在兩軍陣前指揮戰鬥。在這裡,如意就像指揮棒一樣,指點軍隊多去向,後世所說的“

指畫嚮往”,就是這個意思。

歷代如意不盡相同,明清開始造型多變,逐漸成為吉祥裝飾品

我們可以繼續欣賞下歷代如意的造型,它的功能性也隨著造型的不同而不斷髮生變化。

日本正倉院收藏的中國唐代如意,造型非常講究,裝飾華麗,就是下圖這樣: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日本正倉院藏唐代玳瑁如意和犀角黃金螺鈿如意

唐代孫位《高逸圖》中也有如意,同樣是長而直的手柄,如意頭較小,回頭幅度也小。拿正倉院的唐代如意來跟《高逸圖》中的如意對比一下,幾乎一樣: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唐 孫位《高逸圖》中的如意

宋代繪畫中也時常有如意的形象出現,比如上面所說的貫休《十六羅漢圖》中的如意,還有南宋馬麟的《普賢菩薩像軸》: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南宋 馬麟普賢菩薩像中的如意造型

元代永樂宮壁畫中的如意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永樂宮壁畫中的如意形象 元代作品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的如意:“古人以鐵為之,防不測也,時或用以指畫嚮往,後有雕竹為之。”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北京故宮藏 明代 鐵錯銀如意

明代開始,如意的造型開始變得多樣化,手柄不再是直柄,而是開始彎曲,材質多了,裝飾也多了,很多用樹根的自然形狀做成的如意也開始流行,

各種材質和相應的工藝開始組合應用,如意的內涵逐漸走向寓意吉祥的欣賞或陳設器物方面,所以,就會看到清代宮廷中各種各樣的如意: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青玉如意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景泰藍如意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清 文竹嵌竹絲嵌玉荷花鴛鴦如意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清 銅鍍金蝠壽如意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清 黃楊木嵌金蝠珠寶石如意

如意真的不是癢癢撓,它到底是什麼?證據來了

金累絲萬年如意,清乾隆

清代以來,如意的形象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千奇百怪,已逐漸脫離其本意。如有些手柄彎曲弧度過大、造型首尾不分,整件器物只是集中工藝凸顯了華麗而已。

至此,如意的基本功能已經消失,成為一件純粹的裝飾品和吉祥物,但仍不失為一件寓意美好的禮物

由此可見,如意是古代癢癢撓的觀點是不成立的。癢癢撓是一個專門供人解癢的物件,是獨立存在的。而如意則作為古人的防身用、擊打用、指揮用、裝飾用,甚至是隨手把觀賞玩用,都不可與之混為一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