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風暴:用數量激發質量,用創意激發創意

頭腦風暴:用數量激發質量,用創意激發創意

1、

在美國的北方,一到冬天就是大雪壓城,這時候電信公司的老闆們就遇到了一個問題:電線上的積雪太重,壓斷了電線,嚴重影響了通信,用戶投訴嚴重,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僱一群人全城巡邏拿竹竿打雪?太危險。把電線埋入地下?短時間解決不了現在的問題。怎麼辦呢?

老闆看著公司裡的一群人,突然靈光一閃,人多力量大啊,來個頭腦風暴。

於是召集大家在一起討論,大家七嘴八舌議論開來。

有人說:設計一個電線清雪機?有人說:試試用電熱的方式來化雪?有人說:試試震盪技術呢?有人說:我們帶著掃把乘坐直升機去掃雪吧。

老闆聽完以後覺得快崩潰了,這群人想法比自己還不靠譜,心中早已萬馬奔騰。

這時候突然有人說:對啊,直升機!直升機沿著積雪嚴重的電線飛,高速旋轉的、巨大的螺旋槳、扇落積雪應該沒問題吧?

這個想法一下激發了大家,很快又產生了七八個用直升機掃雪的創意。

最後經過驗證,直升機扇雪真是一個腦洞大開,但是特別有奇效的好辦法。

電信老闆的糾結問題,一下子被解決了。

這就是頭腦風暴。

2、

頭腦風暴(Brain Storming),是由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閥門的一種激發創造性思維的工具。它的基本理念是:要獲得很好的點子,首先要獲得很多的點子;要獲得很多的點子,就要靠點子來激發點子

這種個體頭腦之間風暴式的化學反應,帶來“1+1遠遠大於2”的可能性。

松下公司是頭腦風暴的忠實信徒,他們僅在1979年,就獲得了179萬條設想,每個員工平均提出三條。

日本著名的創造工程學家志村文彥,用這個方法幫助日本電氣公司獲得了58項專利,降低成本210億元。

為什麼頭腦風暴有辣麼大的威力呢?每個人的大腦裡面的知識,就像一堆堆在條條框框裡面的 知識集合,他們坐在一起,並不會產生新的創意。但是當遵循頭腦風暴的流程的時候,通過連接,就產生了點子,通過點子的相互激發,聯想、熱情、競爭、張揚各種情緒下,點子就被無限制的延伸。

那麼我們如何來運用這個用數量帶動質量,用點子帶動點子的頭腦風暴工具呢?

運用頭腦風暴需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自由思考,延遲批判,以量求質,結合改善

3、

第一,自由思考。權利和威望,會影響自由思考。一旦有人的觀點,被認為比另外一些人更有價值,有些大腦就會被關閉。所以頭腦風暴最好圓桌討論,不打印頭銜,不要桌位排位主次,當然也不要自謙。

第二,延遲評判。禁止批判,甚至禁止評論別人的想法。不要說:“這想法太離譜了!”、“這想法太陳舊了”、“這是不可能的”、“這不符合某某定律”。因為批判和評論,是扼殺更多想法的劊子手。

第三,以量求質。剛開始的想法就像打開熱水龍頭後的第一段冷水。前30個想法常常很容易,真正的創造力很多都出現在第50個之後。

所以整場頭腦風暴要爭取產生至少100個新想法。因為數量,在這裡比質量更重要。

一家公司頭腦風暴新產品名字,經過2個小時的激烈風暴,提出了300多個名字。主持人沒有做任何評價,3天后他請大家默寫出還記得住的名字,大家只寫出來了20多個,他在挑了3個,讓用戶選了1個。

第四、結合改善。回到最初的案例,從帶著掃把坐上直升機掃雪,到用直升飛機螺旋槳掃雪,就是“結合改善”。

這也是頭腦風暴的魅力所在,是一群人苦思冥想做不到的,就是不斷地點子觸發點子,點子完善點子,最後成為一個成型的點子。

怎麼做呢?討論縮小到10-20個人最佳,任何時候只能有一個人發言,不可以交頭接耳,然後把所有想法寫在大白板上,來激發更多想法。

頭腦風暴,就是用嚴謹的流程,把所有的智慧連接起來,激發出來,最後產生一群人獨自苦思冥想無法完成的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