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备码头”怎么来的?看曾经繁华的阆中码头


“战备码头”怎么来的?看曾经繁华的阆中码头

李家驹 /文

嘉陵江由西北流经阆苍交界的涧溪口进入阆中,又东南曲抵玉台山脚后,便环绕阆中古城,由西南折南,接白溪濠水,又南折东至灵山,接东河水,又东折东南逶迤去,它曲流环抱阆中古城,曲背环经西山、锦屏山、黄华山、鳌峰山、白塔山、大像山、戚家山。

环绕阆中古城曲流的嘉陵江段,江面开阔、水流徐缓,主河道全侧向环山一边,自然落差每千米仅0.6米,其泥沙卵石河床又全侧向阆中古城一边,形成了宽阔而平坦的泥沙卵石河滩。

阆中古城这一自然天成环境优美的嘉陵江河段,不仅为水陆交通枢纽南北运输要津的阆中古城提供了赖以依凭的津渡码头,而且历史地成为了嘉陵江航道上的一处最为重要的修船造船场所和转运储存货物集散的场地。


“战备码头”怎么来的?看曾经繁华的阆中码头

阆中古城的码头,又称之为保宁码头。它是阆中古城整体性、复合性、多功能、多层次的码头。码头上起至西门濠口、下迄于禹王宫,按地段可以分为禹王宫段、土马路段、机房街段、高家坎街段、华光楼段、南门河坝段、醋房街段、老黄桷树段和丝绸电厂段。

而沿江一带的草堂寺街、机房街、沙河街、下沙河街、高家坎街、油房街、马王庙街、下华街、上华街、皮房街、上新街、南门口街、铁匠铺街以至大东街等主要街道的林林总总难以计数的商铺、作坊、茶酒客栈是码头的重要组成和历史反映,它们互为依托,共同营建出了具有阆中地域特色的码头经济文化。

禹王宫段,下距马哮溪渡口不远。禹王宫是清初修建的湖广会馆,其河滩码头,是阆中传统的“窑货”船停靠下货之处,其“货”主要来自阆中本地时兴场烧制的民间日用陶器一一大水缸、大金鱼缸、大酱缸、大面缸、碗碗盆盆罐罐乃至药罐罐、蒜钵钵、烘笼子钵钵。

这些实用而必需的陶器下船后,商家既找力行运往城内的店铺销售,又让伙计用竹栅栏圈起就地而卖。同时这一带又是阆中传统的粪船、菜船的停靠之地。粪船将“粪担子”从城里搜集来的粪便,装船运去务庄稼,菜船则将时鮮蔬菜运来以供市民购买食用。解放后,禹王宮一度成为食盐仓库和化肥仓库,该处也一度成为了“盐船”“化肥船”的停卸码头。


“战备码头”怎么来的?看曾经繁华的阆中码头

土马路段,是阆中传统的“粮食”船停卸的码头。虽说以供市民食用的粮食有多种途径运至古城,但大宗的粮食船运都停卸于此。解放后,最早在此上方不远的大步坎黄桷树台地建起“粮食仓库”和粮食加工基地。

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该码头兴修扩建成有引桥的码头,大步坎台地下规建起供市民生活的煤炭露天仓库,此码头便最为繁忙。由广元顺嘉陵江而下的大驳船拖挂的七八只运煤船,由旺苍沿东河而下的运煤船队,以及粮食、化肥、水泥等物资的货船均停卸于此。

搬运社(后改为搬运公可)的人力板板车、马拉板板车、牵引车、拖拉机、汽车在此穿梭忙碌。1971年5月,阆中轮船办设计制造的“东风201”江轮由阆中至广元昭化试航成功,这里又扩建为轮船码头“阆中港”,成为了阆中历史上的“战备码头”。20世纪六七十年代驻阆中的“海校”,就曾组织部队学员们在此江段进行水上科目演习。


“战备码头”怎么来的?看曾经繁华的阆中码头

丝绸电厂段的码头是阆中古城最晚兴起的码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古城的西南角,先后建立了以阆中传统产业为支撑的阆中丝厂、阆中绸厂和阆中丝绸电厂。为保障三大龙头企业的生产用煤,此地便兴建起了较为先进的机械化的专用煤炭码头,每天由广元下运煤炭的木船、驳船在此排成了长队,卸煤的双轨滑车、卷扬机日夜不停,好一派繁忙景象。该码头红红火火了半个世纪,后因企业的转制,码头便由此沉寂。


“战备码头”怎么来的?看曾经繁华的阆中码头

老黄桷树段,是阆中传统的木材和薪柴码头,木材用以造船和建房,薪柴用以煮饭和过冬取暖。阆中本地虽有出产,由于阆中自古是交通枢纽和军政重镇,历来用量极大,因此便形成了不愁销路的大宗市场。

那些凭借嘉陵江上游、白龙江及各溪流的水利优势,将沿途各山地的木材、薪柴和杠碳,或以木船,或以木排、木筏运往此地,又化整为零,分散出售。以之成为了阆中古城关乎民生的重要码头,也成为了古城内依靠卖柴、锯柴、花柴为业者的生计来源。解放后,由于煤炭取代了薪柴,这个码头便日见菱缩消失了。

由机房街段至醋房街段,是阆中古城最重要最繁华的码头区。它那远离主水道由浅渐深水平缓的江水岸边,自古就是木船最安全的停泊之地,更是货船最方便的装卸之地;它那自然天成由深厚泥沙形成的宽阔平整略带坡度的河坝,自古以来,不仅是传统的货物集散场地,更是修船造船的重要场地。阆中修船造船的历史十分悠久,嘉陵江的水道成就起了阆中古城,嘉陵江的水道也推动了阆中木船修造的兴盛与发展。

华光楼码头上连下华古街,下接江岸河坝,古朴的石梯坎,扇形的石码头,格外壮观和气派。在有设浮桥之时,如通衢大道直去南津关;在撤桥为渡之时,又为要津渡船所必经。


“战备码头”怎么来的?看曾经繁华的阆中码头

华光楼码头的左右江边,每天都会迎来送往沿河上下各地的大小货船,特别是在等待浮桥“开关”的日子里,各路船只更是纷纷云集。这一河上下密集于此的船只,无疑给阆中古城的江边平添出了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以学究知阆中的眉山喻汝砺,对此情此景在《宿锦屏山暮景》一诗中,为阆中留下了“暝色轻烟罩郡城,渔舟灯火倒观星”这一千古的美妙景观。

这一船接一船,一船挨一船的停泊驻扎之船,选定船位停住后,船工们便用带着长长铁锥的篙竿,从船头的插杠简孔用力下插,篙竿便深深地插进江底的泥沙之中,再大的船只也稳稳当当地停泊在原地,任凭江涛不停地拍打冲撞船身,木船只是上下起伏左右摇摆,而始终不移半分。


“战备码头”怎么来的?看曾经繁华的阆中码头

那些急于卸货物又难以靠近江边的大小货船,船老板往往会采取变通之法,与前船的船老板或驾长协商通融,让货物上船通过。经同意后,他们便在船与船之间搭好跳板,然后让请来的力行们或装或卸货物。这一可行常用的变通之法,既联了船家之间的感情,又节有了不少时间。常言道:予人方便,于己方便。

以华光楼码头为中心的沿河上下,自古就是阆中古城最为繁华的码头区。只要是码头就有它的繁华之处,而阆中的这一水陆大码头,使有它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

不可否认,阆中古城的这一在历史上因区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诸因素所成就起来的水陆码头,因经济重心的转移,交通格局的改变,出行方式的变化,那些自古以来繁华而兴旺的阆中古城水陆码头失去了历史的风采。但留给我们的仍是美好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