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父亲的故事十四

91、后勤战备建设

一是后勤战备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

早在50年代初,山东军区就提出了各级后勤部门要加强战争观念、国防观念,以保证部队南下作战、抗美援朝、海边防、剿匪等供应保障任务的完成。在此期间,为逐步适应部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军区还组织了战役后方勘察,开始抓海边防战备建设,并根据军委规定的物资储备标准,有计划地调整充实了沿海岛屿和边防部队的物资储备。

济南军区成立后,提出了后勤战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提高战备观念,加强战争准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资上积极做好对付以美帝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蒋帮的窜犯袭扰。根据军委“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军区防御阶段作战的原则,进一步修改审定了全区后勤保障方案,并对部队后勤战备方案的制定作了统一要求。1960年以后,军区先后制定了“后方勤务建设八年规划”和“三五”期间战役后方物资储备计划。根据1963年军委召开的海岛战备会议精神,拟制了海边防后勤工程建设和战备物资规划,后勤战备建设开始走上正规。

“文化大革命”期间,后勤战备建设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但由于后勤广大指战员的积努カ,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抵制和排除了他们的破坏和影响,仍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期间,根据中央关于“山东要建立独立作战区的经济体系”的方针,军区先后与山东省联合召开了“海岛粮油、商品储备会议”、“军供工作会议”,拟制了要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一个小而全,吃、穿、用、打配的后保障体系的战备建设规划,研究了要把地方民用工业、交通运输、物资储存供应、医疗卫生、装备修理等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统一纳入战备,做到以战为主,平战结合,军需民用统筹安排,把工农业生产和搞好战场准备工作緊密结合起来的措施。这个规划和措施,经过军队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未能完全落实。在后方基地建设方面,认真贯彻了军委关于“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在兵カ少,“三材”紧缺的情況下,集中人力和对财カ,突出重点,确保了“三五”和“四五”期间后方基地建设规划的完成。这期间,先后有22个仓库竣工交付使用,在胶东、鲁中、鲁南山区建成了一批骨干基地仓库,使后方基地仓库建设初步形成体系。同时,沿海要点和岛屿的后勤工程建设和物资储备也有了加强。海岛的战备储备除油料外,已按要求基本储足配齐、并大部分转入坑道。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军委和军区先后召开了战备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军战略方针,对后勤战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后勤党委根据军委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和军区作战任务,组织有关部门重新修定完善了我区战争初期后勤保障方案,重点研究制订了巜渤海方向作战的后勤保障计划》。我过去长期在胶东地区工作,深感胶东方向作战后勤保障的重要性,我对《渤海方向作战的后勤保障计划》提了不少建议。我们组织后勤相关人员,先后四次进行战役后方勘察,进一步修订了战役后方基地建设规划,合理调整了战役物资储备布局,加强了胶东方向的战备物资储备。

1980年总部提出要建设一个随时能够打仗,并能保障战争胜利的战斗化后勤,以适应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命军队的需要,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我从心眼里赞成建设战斗化后勤的提法。为此,我们专门召开了后勤工作会议,研究提出了加强全区部队后勤战斗化建设的十项任务,还制订了落实措施。全区各部队认真贯彻建设战斗化后勤的要求,坚持把后勤建设的着眼点放在提高战时保障能力上,使后勤的综合保障能力、组织指挥能力、自卫防护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后勤战备建设出现了新气象。

二是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后勤保障任务

我们军区后勤,建国以来,根据军委和军区的命令,遂行了几次比较大的后勤保障任务,事实证明,我们后勤部队经得起考验,是合格过硬的。1950年至1953年,我区9兵团、19兵团和11军等部队先后入朝作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各级后勤努力完成了出国部队的后勤保障。于此同时,还多次抽调医疗、汽车、修理部(分)队入朝作战,积极完成了车辆、武器、弹药、粮秣、副食、慰问品等筹措运输和志愿军伤病员的接收治疗任务,为夺取抗美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大批部队陆续回国,山东军区后勤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回撒部队运输、驻防和生活等方面的需要。

1962年东南沿海紧急战备期间,陆军76师、高炮625团、炮兵27团和11野战医院奉命调往福建前线。在较短的时间内,按新编制配发了各类装备物资,制定了携运行方案,对留守物资的管理作了具体安排,圆满地完成了后勤保障任务。

1965年7月,高炮67师奉命执行抗美援越任务,军区后勤部及时组织力量深入部队,抢修武器装备,配发补齐战备物资,保障部队按时出发。

1976年7月,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按照中央军委和军区的命令,陆军67军前指率76师前指带228团和199师前指带596团及5个舟桥连,动用各种车辆422台,计3290余人,开赴天津市执行抗震救灾任务;24、25野战医院共430人,带车辆17台,分别开赴河北滦县、昌黎县执行抢救伤病员任务;还派出5个卫生列车医疗队,先后组建了40个医疗队和5个野战医疗所,就地待命。在抢险救灾中,广大后勤人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积极抢救伤病员,共收治抢运伤员6千余人。

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根据军委的命令,全区部队进入一级战备。军区后勤部按战备予案,迅速组织了前指,抢修武器及其他装备,补充了弹药、油料、器材等物资,调整了医疗力量,较好地保障了部队的战备行动。

1979年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我已在军区后勤工作,我们根据总部的指示,调运了大批军械装备物资、汽车器材、油料、军需被装、压缩干粮,代总部筹措罐头、花生米等,并为广州军区抽组了军械和汽车修理连。为支援前线,军区还组织了3个野战医院,4个野战医疗所,5个专科手术队和1个军械汽车修理分队,作为后勤机动保障力量。

同时,我们后勤政治机关结合上述任务,进行了强有力的思想政冶工作,确保了这些任务的完成。

92、战役后方建设

一是后方仓库建设


和平年代父亲的故事十四


山东军区期间,即着手建立战区后方基地仓库。1955年2月遵照国防部的决定,将原属华东军区建制的济南第二军需仓库、徐州第四军需仓库和徐州第三油料仓库移交归我区建制,并将原属军委建制由华东军区代管的401、402、403、921、922仓库改由军区后勤代管。1957年7月,总参谋部确定401、402、431、430仓库划归济南军区领导管理。

1960年根据总后勤部后方勤务八年规划,开始较大规模的仓库工程建设。

1961年2月,军区召开了基地工程建设会议,确定将后方工程建设列入国防施工,本着“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重点仓库,后一般仓库”的原则,统一安排,加强施工力量,加速了战役后方エ程建设。到1965年,有一批仓库已交付使用。同年3月,军区第一次召开仓库工作会议,总结了加强战备,搞好仓库建设的经验。1966年以后,根据总后“三五”期间物资储备规划,继续抓紧了后方基地仓库建设,对部分仓库进行了调整,并新建、扩建了一些仓库。

1970年11月,按照总后赋予的物资储备任务,制定了后方基地仓库“四五”期间建设规划,提出了要逐步把我区建成一个独立自主综合配套的后方基地网。“四五”期间,后方基地仓库建设重点是战役纵深的沂蒙山区和鲁南山区,同时抓紧了沿海一线仓库的配套工程。这个期间还组织了毛泽东同志亲自批示的八个要点(即蓬莱、烟台、威海、成山头、石岛、海阳、青岛、连云港)的后方工程建设。为落实“四五”期间后方仓库建设规划,1971年至1974年军区先后多次召开后方工程建设会议,认真贯彻了缩短战线,压缩投资,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建设方针,确保了重点工程项目任务的完成。

1973年10月,军区召开了第二次仓库工作会议,贯彻了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战备工作的一系列指示,交流了仓库战备建设的经验。

为便于战时后方指挥,从七十年代初即开始扩建军区后方勤指挥所,到1983年底已初具规模,我们曾进驻后勤指挥所参加了军事演习。与此同时,各分部也构筑了战时指挥所。

1976年1月,根据总后下达的后方仓库建设指标,制定了后方基地仓库建设十年规划,提出要重视战区北翼作战和与战略后方相接的后方工程建设,重点仍然是沂蒙山区,同时尽快搞好胶东半岛后方建设,逐步形成战区独立保障体系。

1979年10月,军区召开了第三次仓库工作会议,会议重点总结了文革结束以来仓库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仓库革命化、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措施,明确提出仓库的中心任务是搞好物资管理,保证各类物资收得进,发得出,管得好,以保证部队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我自始自终参加了这一次开创仓库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会议。

1982年10月至1983年4月,总后组成仓库联合调查组,对我区所属的54个(包括兵种和在建仓库)后方仓库进行了全面调查。我们后勤党委,根据仓库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专题进行研究,拿出方案,解决了后方仓库划定禁区、库房整修、以及库区、生活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

1983年11月,军区下达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军仓库工作会议精神,开创我区后方仓库工作新局面》的指示,后勤党委研究提出:全面加强仓库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把仓库建设成为在任何困难条件下都能收得进,管得好,发得出,效能高,准确无误,安全可靠的物资储备供应基地,以适应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军队建设和现代战争的需要。

我到军区后勤工作后,所属仓库基本上跑了个遍。深切感到我们后方基地仓库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各项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是后方仓库初具规模。现有后方仓库xx座,其中洞库占69%,地面库占26%,半地下库占2%。按专业区分,军械物资占36%,油料占26%,军需物资占10%,药材物资占2%,车船物资占6%,油材占6%,营房物资占1%,其它通用物资占2%,专用物资占11%。二是布局比合理。多数仓库位置适宜,主要依托山区,地形隐蔽,在战役浅近地幅内建设了一批综合补给库,在战役纵深,重点部署建设了以专业库相配套的仓库群,初步形成了前轻后重的梯次配置。三是与作战任务要求基本相适应。各仓库物资收发作业能力较强,載止1983年底,军械、弹药仓库部分坑道物资收发实现了牵引运输;大部分油料仓库实现了零发油料自动化,罐装数控自动化;汽车器材仓库本达到了收发作业机械化。不少仓库划定了禁区、进行了绿化伪装,有的还构筑了防打结合工事,建立健全了军民联防组织,为保障仓库安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是后方物资储备建设

我们军区后勤有计划地组织后方物资储备,是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的。1966年1月,根据总后的指示,军区制定了“三五”期间战备物资储备计划,其基本原则是:重点、梯次、分散、配套。即主要作战方向多储,次要作战方向少储:战时不易筹措的物资多储,易筹措的物资少储。储备物资重点是弹、油、粮,并要求在一个战役方向储存的各项物资品种数量要配套。到1971年,除部分大口径炮弹不配套外,其他物资已基本达到“三五”储备计划要求。

1970年根据总后物资储备计划和军区战争初期扩编予案,拟定了“四五”期间后方物资储备规划,确定在战役后方建立配套的物资储备,形成独立自主,综合配套的保障能力。

1978年以后,为适应战区任务的调整,我们后勤对物资储备布局有计划地进行了调整,加强了胶东方向的物资储备量。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方物资储备量不断增加。載止1984年底,已储备弹药、油料、被装、药材、帐蓬、武器装备维修配件等32类,具备了一定的保障能カ,布局基本合理,体现了重点纵深、梯次,层层有储备的原则,为保障部队战时作战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三是后方勤务保障能力建设


和平年代父亲的故事十四


和平年代父亲的故事十四


装备修理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战役后方基本形成了军区修理厂(分部修理连)和部队修理所相结合的修理体制。军区修理工厂主要担负武器、车辆、船艇的大修和制造零配件的任务,是战役后方技术保障的骨干力量。載止1984年底,军区有修理エ厂三座,职工2395人,年修理能力为:火炮300标准门,枪械6000标准支(挺),光学器材300标准具,车床60台;汽车1100合,配件生产23项,计30万件;大中修船艇20至30艘。三个分部的汽车、军械修理连和后動综合修理连共有修理人员452名。我比较关注军械维修能力建设,曾去十分部军械修理连作过调研。分部修理能力为:年均按需修理汽车105台,维修保养汽车400台次;轻武器600标准支(挺),火炮25标准门,光学器材120标准具。后勤综合修理连,年按需修理汽车70台次,摩托车40台次,维修保养汽车300合次。这些,都为完成平战时武器、装备技术维修,提高“再生”能力,奠定了基础。


和平年代父亲的故事十四


交通运输保障力量。我区的交通战备建设,已具相当规模,基本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以水路为辅助的战备交通网。截止1983年,战区内现有铁路干线3条,已建、在建支线6条,共1564公里;公路线35722公里,其中国防公路8168公里,水路通航总里程为2340公里。我们后勤运输力量随着军队技术装备的发展有了加强。截止1984年后勤编有1个汽车团,2个独立汽车连,4个司机训练队,编各种汽车近600台,平时主要担负军区战备值班、配属机关、部队执勤,参加国防施工运输保障等任务,战时是扩编运输的骨干力量。另外,还编有两个野战输油管线队,储备了相应的野战输油管线器材。战时可实行野战管线输油与后方油料仓库供油相结合,确保部队机动和主要方向部队的油料供应。


和平年代父亲的故事十四


卫勤保障力量。我们后勤的医疗机构经过历次整编和调整,逐步形成了平战结合的卫勤保障体制,各医院在完成医疗保障任务的同时抓紧了战时卫勤组织、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建设,为完成平战时医疗卫生工作莫定了基础。截止1984年底,全区有医院、疗养院24所。其中总医院1所,中心医院4所,教学医院1所,驻军医院16所,疗养院2所。有各类卫生技术干部4750人。为适应战时卫勤机动力量的需要,我们后勤在现有医院中,组编了34个野战医疗所,5个专科手术队,3个野战防疫队。对部分医院增配了野战手术车、运血车、制氧车、检验车、防疫车、X线诊断车等现代化设备,进一步增强了野战机动卫勤技术保障能力。

后勤通信保障。1961年以前,后勤通信主要靠军区保障,对下属部(分)队的联络通过地方邮电局转接,后勤通信非常落后。1962年以后,军区后勤部及各分部相继组建了通信部门和通信分队。1968年三个分部警通排扩编为警通连,编设有线排和电台。1972年后勤组建了通信连,1977年扩编为通信营。军区后勤部和分部建立了警报台,开通了无线、传真电报,并与ー些所属仓库、汽车团开通了值勤网和有线电载波。1983年,军区后勤拟制了两年通信建设规划,进行了后勤通信专项工程建设,工程完成后,后勤通信得到很大改善。通信手段发展为载波、传真、电传、自动机、单(双)边带电台通信,基本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后勤通信系统。

wp老马根据父亲刘乃晏口述和相关资料整理

2020、4、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