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父親的故事十四

91、後勤戰備建設

一是後勤戰備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

早在50年代初,山東軍區就提出了各級後勤部門要加強戰爭觀念、國防觀念,以保證部隊南下作戰、抗美援朝、海邊防、剿匪等供應保障任務的完成。在此期間,為逐步適應部隊正規化建設的需要,軍區還組織了戰役後方勘察,開始抓海邊防戰備建設,並根據軍委規定的物資儲備標準,有計劃地調整充實了沿海島嶼和邊防部隊的物資儲備。

濟南軍區成立後,提出了後勤戰備建設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是,提高戰備觀念,加強戰爭準備,防止敵人突然襲擊,從思想上、組織上、物資上積極做好對付以美帝為首的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蔣幫的竄犯襲擾。根據軍委“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和軍區防禦階段作戰的原則,進一步修改審定了全區後勤保障方案,並對部隊後勤戰備方案的制定作了統一要求。1960年以後,軍區先後制定了“後方勤務建設八年規劃”和“三五”期間戰役後方物資儲備計劃。根據1963年軍委召開的海島戰備會議精神,擬製了海邊防後勤工程建設和戰備物資規劃,後勤戰備建設開始走上正規。

“文化大革命”期間,後勤戰備建設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和損失。但由於後勤廣大指戰員的積努カ,在一定範圍和一定程度上抵制和排除了他們的破壞和影響,仍取得了一定成績。這期間,根據中央關於“山東要建立獨立作戰區的經濟體系”的方針,軍區先後與山東省聯合召開了“海島糧油、商品儲備會議”、“軍供工作會議”,擬製了要在全省範圍內建設一個小而全,吃、穿、用、打配的後保障體系的戰備建設規劃,研究了要把地方民用工業、交通運輸、物資儲存供應、醫療衛生、裝備修理等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地統一納入戰備,做到以戰為主,平戰結合,軍需民用統籌安排,把工農業生產和搞好戰場準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的措施。這個規劃和措施,經過軍隊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破壞,未能完全落實。在後方基地建設方面,認真貫徹了軍委關於“縮短戰線,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方針,在兵カ少,“三材”緊缺的情況下,集中人力和對財カ,突出重點,確保了“三五”和“四五”期間後方基地建設規劃的完成。這期間,先後有22個倉庫竣工交付使用,在膠東、魯中、魯南山區建成了一批骨幹基地倉庫,使後方基地倉庫建設初步形成體系。同時,沿海要點和島嶼的後勤工程建設和物資儲備也有了加強。海島的戰備儲備除油料外,已按要求基本儲足配齊、並大部分轉入坑道。

“文革”結束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軍委和軍區先後召開了戰備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我軍戰略方針,對後勤戰備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後勤黨委根據軍委積極防禦戰略方針和軍區作戰任務,組織有關部門重新修定完善了我區戰爭初期後勤保障方案,重點研究制訂了巜渤海方向作戰的後勤保障計劃》。我過去長期在膠東地區工作,深感膠東方向作戰後勤保障的重要性,我對《渤海方向作戰的後勤保障計劃》提了不少建議。我們組織後勤相關人員,先後四次進行戰役後方勘察,進一步修訂了戰役後方基地建設規劃,合理調整了戰役物資儲備佈局,加強了膠東方向的戰備物資儲備。

1980年總部提出要建設一個隨時能夠打仗,並能保障戰爭勝利的戰鬥化後勤,以適應建設現代化、正規化命軍隊的需要,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我從心眼裡贊成建設戰鬥化後勤的提法。為此,我們專門召開了後勤工作會議,研究提出了加強全區部隊後勤戰鬥化建設的十項任務,還制訂了落實措施。全區各部隊認真貫徹建設戰鬥化後勤的要求,堅持把後勤建設的著眼點放在提高戰時保障能力上,使後勤的綜合保障能力、組織指揮能力、自衛防護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後勤戰備建設出現了新氣象。

二是完成了幾次重大的後勤保障任務

我們軍區後勤,建國以來,根據軍委和軍區的命令,遂行了幾次比較大的後勤保障任務,事實證明,我們後勤部隊經得起考驗,是合格過硬的。1950年至1953年,我區9兵團、19兵團和11軍等部隊先後入朝作戰,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各級後勤努力完成了出國部隊的後勤保障。於此同時,還多次抽調醫療、汽車、修理部(分)隊入朝作戰,積極完成了車輛、武器、彈藥、糧秣、副食、慰問品等籌措運輸和志願軍傷病員的接收治療任務,為奪取抗美朝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大批部隊陸續回國,山東軍區後勤部門做了大量工作,保證了回撒部隊運輸、駐防和生活等方面的需要。

1962年東南沿海緊急戰備期間,陸軍76師、高炮625團、炮兵27團和11野戰醫院奉命調往福建前線。在較短的時間內,按新編制配發了各類裝備物資,制定了攜運行方案,對留守物資的管理作了具體安排,圓滿地完成了後勤保障任務。

1965年7月,高炮67師奉命執行抗美援越任務,軍區後勤部及時組織力量深入部隊,搶修武器裝備,配發補齊戰備物資,保障部隊按時出發。

1976年7月,河北省唐山地區發生強烈地震。按照中央軍委和軍區的命令,陸軍67軍前指率76師前指帶228團和199師前指帶596團及5個舟橋連,動用各種車輛422臺,計3290餘人,開赴天津市執行抗震救災任務;24、25野戰醫院共430人,帶車輛17臺,分別開赴河北灤縣、昌黎縣執行搶救傷病員任務;還派出5個衛生列車醫療隊,先後組建了40個醫療隊和5個野戰醫療所,就地待命。在搶險救災中,廣大後勤人員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積極搶救傷病員,共收治搶運傷員6千餘人。

1976年9月,毛澤東主席逝世,根據軍委的命令,全區部隊進入一級戰備。軍區後勤部按戰備予案,迅速組織了前指,搶修武器及其他裝備,補充了彈藥、油料、器材等物資,調整了醫療力量,較好地保障了部隊的戰備行動。

1979年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期間,我已在軍區後勤工作,我們根據總部的指示,調運了大批軍械裝備物資、汽車器材、油料、軍需被裝、壓縮乾糧,代總部籌措罐頭、花生米等,併為廣州軍區抽組了軍械和汽車修理連。為支援前線,軍區還組織了3個野戰醫院,4個野戰醫療所,5個專科手術隊和1個軍械汽車修理分隊,作為後勤機動保障力量。

同時,我們後勤政治機關結合上述任務,進行了強有力的思想政冶工作,確保了這些任務的完成。

92、戰役後方建設

一是後方倉庫建設


和平年代父親的故事十四


山東軍區期間,即著手建立戰區後方基地倉庫。1955年2月遵照國防部的決定,將原屬華東軍區建制的濟南第二軍需倉庫、徐州第四軍需倉庫和徐州第三油料倉庫移交歸我區建制,並將原屬軍委建制由華東軍區代管的401、402、403、921、922倉庫改由軍區後勤代管。1957年7月,總參謀部確定401、402、431、430倉庫劃歸濟南軍區領導管理。

1960年根據總後勤部後方勤務八年規劃,開始較大規模的倉庫工程建設。

1961年2月,軍區召開了基地工程建設會議,確定將後方工程建設列入國防施工,本著“先主要方向後次要方向;先重點倉庫,後一般倉庫”的原則,統一安排,加強施工力量,加速了戰役後方エ程建設。到1965年,有一批倉庫已交付使用。同年3月,軍區第一次召開倉庫工作會議,總結了加強戰備,搞好倉庫建設的經驗。1966年以後,根據總後“三五”期間物資儲備規劃,繼續抓緊了後方基地倉庫建設,對部分倉庫進行了調整,並新建、擴建了一些倉庫。

1970年11月,按照總後賦予的物資儲備任務,制定了後方基地倉庫“四五”期間建設規劃,提出了要逐步把我區建成一個獨立自主綜合配套的後方基地網。“四五”期間,後方基地倉庫建設重點是戰役縱深的沂蒙山區和魯南山區,同時抓緊了沿海一線倉庫的配套工程。這個期間還組織了毛澤東同志親自批示的八個要點(即蓬萊、煙臺、威海、成山頭、石島、海陽、青島、連雲港)的後方工程建設。為落實“四五”期間後方倉庫建設規劃,1971年至1974年軍區先後多次召開後方工程建設會議,認真貫徹了縮短戰線,壓縮投資,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建設方針,確保了重點工程項目任務的完成。

1973年10月,軍區召開了第二次倉庫工作會議,貫徹了中央軍委關於加強戰備工作的一系列指示,交流了倉庫戰備建設的經驗。

為便於戰時後方指揮,從七十年代初即開始擴建軍區後方勤指揮所,到1983年底已初具規模,我們曾進駐後勤指揮所參加了軍事演習。與此同時,各分部也構築了戰時指揮所。

1976年1月,根據總後下達的後方倉庫建設指標,制定了後方基地倉庫建設十年規劃,提出要重視戰區北翼作戰和與戰略後方相接的後方工程建設,重點仍然是沂蒙山區,同時儘快搞好膠東半島後方建設,逐步形成戰區獨立保障體系。

1979年10月,軍區召開了第三次倉庫工作會議,會議重點總結了文革結束以來倉庫建設所取得的成績,提出在新的形勢下加強倉庫革命化、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和措施,明確提出倉庫的中心任務是搞好物資管理,保證各類物資收得進,發得出,管得好,以保證部隊建設和未來反侵略戰爭的需要。我自始自終參加了這一次開創倉庫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會議。

1982年10月至1983年4月,總後組成倉庫聯合調查組,對我區所屬的54個(包括兵種和在建倉庫)後方倉庫進行了全面調查。我們後勤黨委,根據倉庫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專題進行研究,拿出方案,解決了後方倉庫劃定禁區、庫房整修、以及庫區、生活設施建設等實際問題。

1983年11月,軍區下達了關於《貫徹落實全軍倉庫工作會議精神,開創我區後方倉庫工作新局面》的指示,後勤黨委研究提出:全面加強倉庫建設,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把倉庫建設成為在任何困難條件下都能收得進,管得好,發得出,效能高,準確無誤,安全可靠的物資儲備供應基地,以適應現代化、正規化、革命化軍隊建設和現代戰爭的需要。

我到軍區後勤工作後,所屬倉庫基本上跑了個遍。深切感到我們後方基地倉庫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各項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一是後方倉庫初具規模。現有後方倉庫xx座,其中洞庫佔69%,地面庫佔26%,半地下庫佔2%。按專業區分,軍械物資佔36%,油料佔26%,軍需物資佔10%,藥材物資佔2%,車船物資佔6%,油材佔6%,營房物資佔1%,其它通用物資佔2%,專用物資佔11%。二是佈局比合理。多數倉庫位置適宜,主要依託山區,地形隱蔽,在戰役淺近地幅內建設了一批綜合補給庫,在戰役縱深,重點部署建設了以專業庫相配套的倉庫群,初步形成了前輕後重的梯次配置。三是與作戰任務要求基本相適應。各倉庫物資收發作業能力較強,載止1983年底,軍械、彈藥倉庫部分坑道物資收發實現了牽引運輸;大部分油料倉庫實現了零髮油料自動化,罐裝數控自動化;汽車器材倉庫本達到了收發作業機械化。不少倉庫劃定了禁區、進行了綠化偽裝,有的還構築了防打結合工事,建立健全了軍民聯防組織,為保障倉庫安全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二是後方物資儲備建設

我們軍區後勤有計劃地組織後方物資儲備,是從六十年代初期開始的。1966年1月,根據總後的指示,軍區制定了“三五”期間戰備物資儲備計劃,其基本原則是:重點、梯次、分散、配套。即主要作戰方向多儲,次要作戰方向少儲:戰時不易籌措的物資多儲,易籌措的物資少儲。儲備物資重點是彈、油、糧,並要求在一個戰役方向儲存的各項物資品種數量要配套。到1971年,除部分大口徑炮彈不配套外,其他物資已基本達到“三五”儲備計劃要求。

1970年根據總後物資儲備計劃和軍區戰爭初期擴編予案,擬定了“四五”期間後方物資儲備規劃,確定在戰役後方建立配套的物資儲備,形成獨立自主,綜合配套的保障能力。

1978年以後,為適應戰區任務的調整,我們後勤對物資儲備佈局有計劃地進行了調整,加強了膠東方向的物資儲備量。經過多年的努力,後方物資儲備量不斷增加。載止1984年底,已儲備彈藥、油料、被裝、藥材、帳蓬、武器裝備維修配件等32類,具備了一定的保障能カ,佈局基本合理,體現了重點縱深、梯次,層層有儲備的原則,為保障部隊戰時作戰打下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三是後方勤務保障能力建設


和平年代父親的故事十四


和平年代父親的故事十四


裝備修理力量。經過多年的建設,戰役後方基本形成了軍區修理廠(分部修理連)和部隊修理所相結合的修理體制。軍區修理工廠主要擔負武器、車輛、船艇的大修和製造零配件的任務,是戰役後方技術保障的骨幹力量。載止1984年底,軍區有修理エ廠三座,職工2395人,年修理能力為:火炮300標準門,槍械6000標準支(挺),光學器材300標準具,車床60臺;汽車1100合,配件生產23項,計30萬件;大中修船艇20至30艘。三個分部的汽車、軍械修理連和後動綜合修理連共有修理人員452名。我比較關注軍械維修能力建設,曾去十分部軍械修理連作過調研。分部修理能力為:年均按需修理汽車105臺,維修保養汽車400臺次;輕武器600標準支(挺),火炮25標準門,光學器材120標準具。後勤綜合修理連,年按需修理汽車70臺次,摩托車40臺次,維修保養汽車300合次。這些,都為完成平戰時武器、裝備技術維修,提高“再生”能力,奠定了基礎。


和平年代父親的故事十四


交通運輸保障力量。我區的交通戰備建設,已具相當規模,基本形成了以鐵路為骨幹,以公路為基礎,以水路為輔助的戰備交通網。截止1983年,戰區內現有鐵路幹線3條,已建、在建支線6條,共1564公里;公路線35722公里,其中國防公路8168公里,水路通航總里程為2340公里。我們後勤運輸力量隨著軍隊技術裝備的發展有了加強。截止1984年後勤編有1個汽車團,2個獨立汽車連,4個司機訓練隊,編各種汽車近600臺,平時主要擔負軍區戰備值班、配屬機關、部隊執勤,參加國防施工運輸保障等任務,戰時是擴編運輸的骨幹力量。另外,還編有兩個野戰輸油管線隊,儲備了相應的野戰輸油管線器材。戰時可實行野戰管線輸油與後方油料倉庫供油相結合,確保部隊機動和主要方向部隊的油料供應。


和平年代父親的故事十四


衛勤保障力量。我們後勤的醫療機構經過歷次整編和調整,逐步形成了平戰結合的衛勤保障體制,各醫院在完成醫療保障任務的同時抓緊了戰時衛勤組織、技術、裝備等方面的建設,為完成平戰時醫療衛生工作莫定了基礎。截止1984年底,全區有醫院、療養院24所。其中總醫院1所,中心醫院4所,教學醫院1所,駐軍醫院16所,療養院2所。有各類衛生技術幹部4750人。為適應戰時衛勤機動力量的需要,我們後勤在現有醫院中,組編了34個野戰醫療所,5個專科手術隊,3個野戰防疫隊。對部分醫院增配了野戰手術車、運血車、製氧車、檢驗車、防疫車、X線診斷車等現代化設備,進一步增強了野戰機動衛勤技術保障能力。

後勤通信保障。1961年以前,後勤通信主要靠軍區保障,對下屬部(分)隊的聯絡通過地方郵電局轉接,後勤通信非常落後。1962年以後,軍區後勤部及各分部相繼組建了通信部門和通信分隊。1968年三個分部警通排擴編為警通連,編設有線排和電臺。1972年後勤組建了通信連,1977年擴編為通信營。軍區後勤部和分部建立了警報臺,開通了無線、傳真電報,並與ー些所屬倉庫、汽車團開通了值勤網和有線電載波。1983年,軍區後勤擬製了兩年通信建設規劃,進行了後勤通信專項工程建設,工程完成後,後勤通信得到很大改善。通信手段發展為載波、傳真、電傳、自動機、單(雙)邊帶電臺通信,基本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後勤通信系統。

wp老馬根據父親劉乃晏口述和相關資料整理

2020、4、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