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质疑电子政务成效,探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产业化?

北大教授质疑电子政务成效,探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产业化?

日北大电子政务研究院院长杨凤春在2019大数据产业峰会上向电子政务提出5问,对电子政务的内涵,20年建设成果,效能和政府信息化的人员配置提出了质疑。参考详细

显然杨教授是对这些年电子政务的发展是需要复盘整理的。

从国家三金工程开始,应该算是电子政务走进了快车道,国家在IT上的投入是巨大的,现在政府和社会的治理不可缺少的手段。各个政府职能管理时巨大的电子沙盘就是证明。而对于老百姓来讲信息化带来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杨教授质疑的IT化与内部治理、实际政务的脱节是存在。

如果用互联网常用术语就是如何赋能个人,使政府部门智能化。

其实不仅仅是电子政务,我们观察传统软件业,系统集成行业所涉及的企业信息化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过去在很多行业不仅仅是政务业务导致的IT需求不是第一需要的,指导性的需求才是主流,如常工作中能通用的也只是辅助的一些统计保送功能。项目建设了这么多年,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全行业的IT化势在必行,通过手机信息的传递处理已经赋能到基本民众,而作为一个运营或运行的组织,如果不跟上社会的变化,不论什么行业什么机构都会处在被诟病,被淘汰的边缘。

但是我们看到经过一二十年的建设,IT系统在不断增加,课时普通公务员也好,职员也好并没有效率提升的感觉,很多情况下,企业或者政府的系统实现了信息流转的功能,只是一种流程替代。而不是优化和改造。

这个事我认为信息化不是很成功的关键所在。

IT治理应该是个从头到脚的工程。

北大教授质疑电子政务成效,探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产业化?

我们的IT建设,往往只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加什么的过程。

往往缺乏前期准备,当然说这个的时候我们很多大型IT项目还是进行了很多的调研,通过咨询公司,通过管理公司进行了大量的调差研究,出了很多报告。也形成了方案。但是仍旧有绝大多数的项目是拍脑袋的,只是需要就要找乙方开发,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当落地以后为了推广,会强制使用,为了避嫌我不说实际情况,但是我的确遇到在基层,一个人员每天都要使用好几个软件或者app进行业务处理的情况。

还有一些电子政务更变成建站项目,基本没什么业务处理能力,也是前期缺乏认真对待的态度。

规划、研究、论证、设计往往都没人去做或没能力去做,如果说缺乏人才也是未必。只是这种差事需要有点精神就未必能找到了,国外行业软件的强大往往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智库做研究,很多成形的报告和方案供软件开发参考提供指导,其实国内银行业也是类似的模式,任何业务也都是后面的各种报告和研究给予了实施上的支撑。

后面是落地的问题,很多情况是需求模糊,实现糊弄,最后拖到天怨人怒也解决不了, 也可能设计论证高大上,落地和稀泥,这也和实现能力有关,也可能和层层转包有关。这个涉及到整个行业的能力水平,中国优秀的IT人才日益涌向外企和互联网的今天,我国大多数企业和政府项目真正的实现的开发人员的能力和薪资是真的匹配的,很多都是刚毕业没多久的外包人员。所以落地钟出现问题基本不是什么问题,最后终究能让项目跑起来,后面都是基层人员和开发人员的付出。

电子政务杨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产业化,其实我不才觉得和产业化无关,目前来看电子政务在系统集成行业做了十几二十年,其实也出现了很多专门做电子政务的公司,也有很多系统上马,帮助政府和民众解决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政府在信息化的时候,真正变成智能化需要变更组织架构,需要不断优化流程和组织构成,企业在运行中为了不断适应市场,最大的调整就是不断优化各自的流程,前后端分离,前中后台分离采用不同的架构很有必要,这样有效的支撑组织调整、流程调整,提升速度和效率,当然这里只是建议,鉴于其特殊性,往往只是YY一下而已。

其次这里要对杨教授提出减少政府内IT人才而专注服务,我是不赞成的,想银行行业提出科技金融,政府机构也应该提成科技政务,同样拥抱IT人才,IT人才在政府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需要提升科技人才的待遇,鼓励科技人才在内容生产、流程优化、技术研发能地方实现更多的价值。

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电子政务方面的研究人才和科技人才,加大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同时也需要要敢于应用和推广各种科技产品和科技成果,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

如何体现政府部门的服务和指导本质才是科技需要做的事情。

IT业发展到这个地步,可以说任何行业应该鼓励甚至要破格的把IT业加入到自己行业的本质要素之一的程度,我们看到下一阶段是万物互联的阶段,将会更大的智能能量出现在我们的周边,各行业如果还墨守成规,那么大范围的人工替代潮绝不是危言耸听。

北大教授质疑电子政务成效,探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产业化?

同时根据信息行业的发展,区块链的出现,也会有大量去中心化的活动出现,将会给社会带来大量的影响,希望能看到整体社会能跟上社会变化的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