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節日——上巳節

南京有民謠:

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戴無錢用,女人一戴糧滿倉。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節日——上巳節

“三月三"作為一個節日,它的淵源要上溯至周朝。在周朝,有在三月上已日於水濱進行祓活動的習俗, "祓"即祓除病氣,使之清潔;楔,即修潔淨身。古人認為水是至潔之物,被楔活動可以通過洗濯身體,祛災禳福。根據史書的記載,大戲到了漢朝,三月上已定為一個節日。因農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為了便函於記憶和統一,魏晉後將上已節定在了三月初三日。明人謝肇,《五雜俎》中記載: "三月三為上巳日,此是魏晉以後相沿,漢猶用已,不以三日也,事見宋書"。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節日——上巳節

五雜俎

上巳節沐浴的習俗可見諸於諸多古籍記載:《風俗通祀典》 : "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與浴故於水上輿潔也", 《論語·先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雪,詠而歸"。《後漢書·禮儀志》 :“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疚,為大潔"。三月上已沐浴的習俗歷以發展,到了魏晉,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節日——上巳節

這天人們採薺菜花煮雞蛋,傳說可治頭痛。

人們到水邊去遊玩採蘭,以驅除邪氣。古時南京流行一種迷信,人們把薺菜花掛在門頭、鍋灶上或床下,婦女則把薺菜花戴在頭上,藉以消災滅難。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為求消災除兇,到水邊嬉遊,稱為修碶。

古曲水流觴圖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節日——上巳節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名士謝安、孫綽、許詢、支遁等42人來到這裡修楔,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一群文人雅士,置身於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皆列坐曲水兩側,將酒筋(杯)置於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據記載,當時參與其會的42人中, 12人各賦詩二首。九歲的王獻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罰酒三觴。王羲之將37首詩彙集起來,編成一本集子,並借酒興寫了一篇324字的序文,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節日——上巳節

蘭亭集序

為"天下第一行書"。傳說王羲之以後曾多次書寫《蘭亭集序》都不能達到原來的境界,這不僅表現了藝術珍品需要在天人合一的環境下造就的,也表明了酒的神力和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