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猶藥 使人通達

《老子的智慧》讀後感

“書非借不能讀也”,我讀過的書,除了自己購買之外,一部分就是在圖書館借的。《老子的智慧》就是從市圖書館借的,是和《道德經》一起借的。林語堂是我喜歡的一位作家,最初知道林語堂是讀了他的《京華煙雲》,有人說“林語堂的中文好到無法翻成英文,他的英文也好到無法翻譯成中文。”所以在讀《論語》時,讀了他的《孔子的智慧》,對孔子的生平簡介幽默風趣,讓我對孔子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親近感。所以讀《道德經》,就照樣在圖書館借了《老子的智慧》這本書。

《老子的智慧》前所未有地“以莊解老”,將老莊思想的獨特魅力娓娓道來;拋開煩瑣的訓詁考辨,用人生的閱歷、生命的覺悟去品味老莊哲學。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林語堂,於風趣中見睿智,讓我們看見在儒家之外,老子和莊子另闢了一條更寬廣的路,帶來一種更超越的人生智慧。

儒釋道是影響中國人尤其是文人最為深刻的三種思想,南懷瑾說儒家思想的孔家店是糧食店,是不可或缺的,佛教是百貨店,高興了可以去逛一逛,而道家是藥店,生病了就要去買藥,沒病就可以不用去。細細想來,還真的很有道理。

像我前幾天讀的《老子的智慧》第十二章《感官》,老子認為感官減損了人性。人失去本性,是因為五官分心於物質世界所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相反,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也能夠怡然自得。人若將有限的精力花在外物上,對於本性和精神的追求自然要減少。人若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自然不會有“求而不得”的煩惱。

其實老莊的這種思想與我學習過的心理諮詢裡的森田療法有很多是一致的,我甚至懷疑日本的森田正馬教授創立的這種針對神經症的“特殊療法”就是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從其演變而來。因為“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就是森田療法的基本治療原則,所以南懷瑾把道家比作藥店的比喻在我看來還是比較貼切的。

《老子的智慧》中林語堂先生“以莊解老”,一段《道德經》的文言文及釋義內容,下面附上莊子的相關篇目白話文及出處,這種對比閱讀,讓讀者對老、莊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也發現,雖然兩者思想一致,但是表達方式卻是不同的。老子強調謙恭,他再三重複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就低位的戰術優勢等。而老子的不爭,在莊子口中,則是寂靜、保守及透過平和維持精神均衡的超然力量。老子激賞失敗,表現失敗,莊子則嘲笑成功,老子讚揚謙卑者,莊子苛責自大的人。老子宣揚知足之道,莊子讓人的精神在肉體之外“形而上學”中徜徉。

這本書我還未完全讀完,但是給我很多思考和啟發。讀這本書還有個意外收穫,因為每天晚上誦讀,也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孩子自己在書店買了《莊子》一書,前幾天鄭重其事地對我說:“媽媽,你能每天陪我讀一點《莊子》嗎?”讀書不僅令人愉悅、通達,還能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所以說書猶藥,除了醫愚,使人通達,還可以梳理一切親密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