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如何理解?现实中如何处理“巧言令色”情况?

24K读书记


要理解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须结合前文有子的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论证孝悌为仁之本,而孔子说,你巧言令色,离仁远了。后文有长篇幅关于仁的章节说明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孝弟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表象,与孔子的仁的确有点远了


用易3化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他说这话肯定有所夸张,但也说明《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翻开《论语.学而苐一》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里的“巧言”指的是乖巧的言语,“令色”指的是谄媚讨好的脸色,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满口的花言巧语,一脸的谄媚讨好,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义之德的。这句话在《论语.阳货篇苐十七》中,被弟子们再次收入,由此可见弟子们对先生的这句话有多重视。

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饰而本心之德亡矣。”同样说明这样的人是缺少仁义之德的。《论语.卫灵公篇十五》中,子曰:“巧言乱德。”孔子在这里就说的更直接了:“花言巧语损坏和丧失的是仁德。”

我们又看《论语.公冶长篇苐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里孔子更是深恶痛绝地斥之:“极力的花言巧语,伪装谄媚的面容,十足的恭顺逢迎,左丘明对这种行为感到羞耻,我孔丘也为这种行为感到羞耻。”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多次痛斥“巧言令色”的不良风气,实际上是强调人应以诚信为本,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加强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今天,我们重温优秀的传统文化,自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加强学习,完善自我,笑面人生,活出精彩。


兰陵199547446


题主好,“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论语 学而》,字面意思是:嘴里说着漂亮话,脸上堆满笑容,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令”有美好的意思,这一意思下的词语很多:令郎、令爱、令尊、令堂、令名、令誉……

这句话大概是孔子在骂一个虚伪奸滑的人(圣人也会骂人的),《论语》中孔子的话语都没有了说话的环境和背景,只能根据内容来推测了。不过孔子这句骂人的话由个别上升到了普遍性,给我们揭示出一类人的本质,算是识人的金玉良言,现实中屡试不爽。俗语不是也有:“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的话吗?在本质上,这都是一类人。

巧言令色同和颜悦色是两回事,在形式上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好言语,好脸色,但本质上不同。“仁”是一个人内在的美德,有这种美德的君子,必然会和颜悦色对人,可没有内在的美德,为了一定的目的装出来的好脸色,虚假的漂亮话,那就是巧言令色了。

君子和颜悦色,小人巧言令色,两者在本质上不同,但形式上并不好区别,分清小人君子,那也需要识人的功夫好,因为小人最会演戏。孔子智慧明达,识人料事莫过于孔子,他此话可能是有感而发吧。

现实中我们客气礼貌的对待领导同事,这不存在巧言令色的问题,除非你是带有目的地奉承讨好别人。

古人言:“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果没有非分的想法,和不可告人的目的,自然不会花言巧语的去奉承谁了,因为那样也是很累的,孟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花言巧语,谄媚讨好人,比夏天在田里干活还要累,看来小人也不容易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