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保卫战:世界战争史上最伟大的保卫战之一

唐睢阳保卫战是中国古代城邑保卫战中的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面对强敌,唐将张巡、徐远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城池长达十月之久,以6800兵力抗击13万叛军,历大小400余战,歼灭叛军12万人,虽然最后因实力相差悬殊而失败,但张巡坚守睢阳,临敌应变,出奇制胜,有力地阻挡了叛军南进江淮的通道,为唐军组织反攻赢得了时间,从而保证了唐王朝钱粮重地免遭破坏,保卫了江淮的安全,创造了冷兵器时代据城防守战史上的杰出范例。

睢阳保卫战:世界战争史上最伟大的保卫战之一

张巡与《守睢阳作》

《守睢阳作》一诗为张巡所作,再现了当时张巡、徐远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强不屈、浴血奋战而守城及战斗的情景: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道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旷日持久和面临的危机形势。睢阳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安史叛军也一开始就用13万重兵包围睢阳城。从春天开始,一直到这一年的七月,到了张巡写此诗时,睢阳城已经到了旦夕可破的危急时刻。有人建议张巡弃城东走,但张巡、许远继续坚守,知不可为而为之。“苦”字饱含了将士们的饥馁之苦,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终日连续作战、裹疮登城的疲劳之苦,客观地反映了睢阳守军所面对的种种苦难。“孤城”则道出了睢阳孤立无援的处境。当时睢阳四周郡县先后都由于守将们叛的叛,降的降,或者拥兵自重,坐视不救,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睢阳尚在艰难地维系着。“日渐”道出了睢阳危机的日日逼近;一个“危”字展示出孤城将陷的前景。

睢阳保卫战:世界战争史上最伟大的保卫战之一

“合围侔月晕,分守效鱼丽”暗示了敌军重重围裹,仿佛“月晕”之箍月一般,严实得水泄不通,唐军面对强敌,尽管有城池可守,但仍不敢懈怠,于是采用有效阵法,进行警戒和战斗。“鱼丽”本是中国古代军事上的阵法名称,张巡意在效法它严整而机动灵活的阵法。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唐诗纪事》记载张巡《谢金吾将军表》云“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47日即有1800余战,那么睢阳保卫战中守军每天要抗击敌军近40次的进攻,可以说无时不在战斗。面对如此频繁的战斗,生出反感厌恶的情绪是在所难免的。但想到这是为国家效力,为君主尽命,想到守城的重要意义,仍然无比地自豪,指挥作战仍然是从容镇定。“时将白羽挥”传神地描绘出张巡的儒将风范,也是其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精神的外化。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由于战斗频繁,紧张激烈,守备条件又极差,部队的伤亡情况自不必说。这里的“疮”字表明战士们的伤口决非新创,它暗示出军中缺医少药的情况已相当严重,战士们的战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至经久难愈。“裹”字是写将士们不顾伤痛仍旧带伤出战的情态,而“犹”字则是为了展示他们轻伤不下城池的主动性和坚强毅力。“饮血”者自然是重伤号:战斗的创伤痛得他们流下了眼泪,但当敌人攻城时,他们还照样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的矮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防守工作。总之,这两句是以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当时战地的实况,表现了守城将士与孤城共存亡的悲壮气概和自我牺牲的无畏精神。

睢阳保卫战:世界战争史上最伟大的保卫战之一

“忠信应难敌,坚贞自不移”则是张巡赤诚胸襟的袒露。意思是说:自己忠于君王,又能取信于士卒,应该是不可战胜的。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也是永远不会动摇的。也是所有守城将士赤诚肝胆的写照。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张巡对天子要报的只是自己和将士们艰苦守城的经过,想要说明的是,日后城池陷落决非自己主观努力不够,实在是客观条件使然,从而希望天子能够明察这里所发生的一切,请求天子在他的身后不必进行苛责。“心计欲何施”是说在孤城不日将破,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由实现。我们看到的既是一个公而忘私、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又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臣贤辅的形象。

张巡领导的睢阳保卫战,对商丘本地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纪念张巡而修建的“协忠庙”[成为沉淀在睢阳日后历史中的那种顽强不屈、忠君报国的军事防御精神的象征。他的战斗业绩、高尚气节以及爱国主义情操,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睢阳保卫战:世界战争史上最伟大的保卫战之一

睢阳保卫战看唐代守城战

(1)从军事战争角度来看待睢阳保卫战

首先是指挥分工明确,张巡负责军事统驭,“战斗筹画一出于巡”,而许远担负调运军粮、修理战具等后勤保障工作,二者配合默契。叛军重兵包围睢阳,架云梯攻城,又以钩车破坏城上防御设施,又造木驴、磴道进攻。张巡在战争中将其卓越的指挥能力及临机应变能力发挥到了极至,相继导演出了火烧叛军、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诈降借马、鸣鼓扰敌、城壕设伏、削蒿为箭、火烧蹬道等一幕幕活剧,一一摧毁叛军攻城器械。叛军硬是无法越雷池半步,只好掘壕立栅,改用长围久困的战术,不敢再轻易攻城。从对睢阳保卫战的攻守城作战的较详细记载中,我们可以略窥攻城、守城器械较量之一斑。

(2)在攻守城的具体方法上

可以看到工程作业对抗和大型军事机械在战争中的运用状况:

草人借箭:张巡在守城的同时,非常注意夺取敌军的粮草和物资装备以为己用,其“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敌,未尝白修”。守城,箭是一大利器。一次箭用完了,则仿孔明草船借箭之法,在城墙上夜缒草人着黑衣,以为袭营之士,叛军一齐放箭,皆中草人,一夜间得几十万支箭。

对付带轮云梯:叛军修造带轮云梯,上有一大笼,装精兵200人于其上,推至城边。准备跃上城墙攻城。张巡急命人暗中将城墙凿穿三个洞,等敌人云梯推进,即出一带铁钩的大木,将云梯钩住使其不能退;再出一木顶住云梯,使其不能进。敌进退不得时,再出一木,木末端置一铁笼,内装燃烧的另燃之物,将政云梯烧断,梯上之兵尽被烧死。

睢阳保卫战:世界战争史上最伟大的保卫战之一

设置敌楼:睢阳城上设有不少伸出城外数尺、专门用于观察和防御敌军进袭的哨所“敌楼”,敌每攻城,均吃“敌楼”大亏。

对付钩车:尹子奇命人造“钩车”,项设巨型铁钩,“敌楼”遭此车钓击,莫不立时摧毁。张巡命人在大木顶端扎上铁链、铁环,套住钓车车头,拉入城内,截去铁钓。

对付木驴:尹子奇再令人造“木驴”,内藏士兵,运至城下,企图挖掘城墙,而城上射下的箭失,投下的滚木擂石均不起作用。张巡乃命人倾下沸腾的铁水,将“木驴”烧为灰烬。火烧蹬道:尹子奇无奈,采用最简单的“蹬道”攻城法,即强命士兵将装满泥土的布袋和柴草混含堆成一条斜坡,不顾牺牲,直通城上。张巡假装无计可施,夜里却命士兵暗将松明等引火之物投下,混于“瞪道”之中。经二十余日后,“蹬道”筑成,尹子奇十分得意,准备次日攻城。张巡看准时机,突然率众出城大战,尹子奇慌忙火烧踏道迎战。张巡却暗中派人去“蹬道”放火,等叛军发觉,火势冲天,扑救不及。大火直烧了二十余日方熄,“蹬道”荡然无存。

睢阳保卫战:世界战争史上最伟大的保卫战之一

(3)在守城战斗中重视构筑纵深工事

纵深工事可以加大防御纵深。凡进行坚守防御的城池,除加强城墙等主体工程外,一般还增筑了城内的重城和城外的羊马城以及壕、栅等附加工程。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李光弼守太原和河阳,此三城均曾在城外增挖外壕、增建木栅或增筑并据守羊马城,以增大城池的防御纵深。这种将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结合一体的做法,对提高守城战斗的稳定性和韧性,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攻城的叛军,为防止城内守军出击,也采用构筑纵深工事的方式,沿城挖掘了三道又深又宽的壕沟,造成守城方的被动。

自《墨子》概括出攻城十二法之后,中国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方法以及对应的守城方法一直没有大的变化,秦、汉至隋、唐的城市及营垒的攻防作战,从总体看没有超出墨翟所及战国时城池攻防战术的范围。但从具体战法上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火器出现前的5000年中,城池防御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吴庆洲先生将火器出现前城池防御体系发展归纳为十二个方面:1、城墙由一重演变为二重、三重;2、城门外加筑瓮城;3、城墙减少外侧面的倾斜度;4、城墙上增建敌台;5、城门前护城河上建造吊桥;6、增设羊马城;7、城墙上方增筑女墙;8、城隅设置角楼;9、城门设闸门或木栅;10、建设具有排水和军事防御双重功用的排水道口;11、城外建弩台;12、以砖石包砌城墙。

睢阳保卫战:世界战争史上最伟大的保卫战之一

由此可见唐代睢阳城时期,在没有天险可依的情况下,唐代的睢阳城更多的体现了古代城邑保卫战以少胜多的军事对抗能力及守城将帅卓越的指挥能力及临机应变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