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仁慈与悲悯

杜甫,一个经历了大唐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亲眼见证了大唐帝国由强盛日益走向衰弱的演变历程。而无论身处繁花似锦的长安,还是安史之乱后漂泊流离的成都,始终忧思国家前途,心系天下百姓。

公元745年,在已经访遍江南秀美山川和齐赵雄壮大地​之后,与李白在兖州分手,踏上了前往长安的仕途之路,实现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愿景。

虽然凭借其自身才华,深得唐玄宗赏识,欲委以要职​,却处处受奸臣排挤,不得而终。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最终只得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在长安漫长的艰辛探索与苦苦追求,数十载的亲身经历与跌宕起伏,使其更深刻的看清了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与腐败昏聩,以及底层百姓的艰苦心酸与流离颠沛,终于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怒与哀叹!

随之而来的“安史之乱”,使杜甫从此过上了“逃离”与“追寻”的漂泊生涯,逃鄜州,奔灵武,解长安,投肃宗,贬华州,弃秦州,居巴蜀,漂两湖。尽管大诗人余生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达到了“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的地步,却依然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天悯人情怀!

杜甫就是这样,无论身处何其艰难时段,身遇何种危险境地,始终以仁慈的心绪为底层百姓发声鸣其悲惨,以悲悯的胸怀为国家呐喊彰显担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