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摘要:

1、赵祯是千古仁君,但亦有人说他“妇人之仁”、“素无定志”。本文整理了宋仁宗的15首诗作,从一手史料出发,带大家一睹 “天容玉色、仁皇情种”的皇帝赵祯,一睹千古仁君的辉煌文治。

2、后篇客观分析仁宗,指出辉煌文治的副产品,是“三冗”问题。“好好皇帝”的最大遗憾,是面对改革时“无定志”,面对新问题、新局面,不愿触动保守派利益,留给了子孙更迫切的转型需要。

一、仁宗朝的辉煌文治与“文人天团”


描写宋仁宗的《清平乐》正在热播,要问赵祯朝最大特点是什么?——文治,极极辉煌的文治。


“历代文治看宋朝,宋朝文治看仁宗”。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清平乐》中的“文人天团”


林语堂说,仁宗朝是中国文人最好的时代。


不必说一线天团”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司马光、范仲淹”;

不必说二线天团“晏殊、晏几道、周敦颐、柳永、毕升、沈括、程颢、程颐、苏舜钦、包拯、吕夷简、文彦博、韩琦、富弼、张载、石介、蔡襄、梅尧臣、王珪、范镇……”;

不必说三线天团“张先、刘恕、邵康节、王曾、孙复、穆修、尹洙、夏竦、胡瑗、李觏、苏颂、文同、吕公著……”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仁宗朝“文人天团”时间流(部分)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仁宗朝部分人才列表


单是那被称为千古第一榜的“嘉佑二年科举”(1057年),便可以吊打大多朝代、大多皇帝十年以上的人才储备。

且此次科举,还是北宋考试首次提倡“平实文风”。

不信?请看豪华阵容。


考官:

  •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宋六家第一)、梅尧臣(宋诗祖师)、王珪(至宝丹体诗、史学家)、范镇(史学家)等名家。

选拔的主要人才:

  • 文学家:苏轼(宋六家之一)、苏辙(宋六家之一)、曾巩(宋六家之一);
  • 理学家:程颢(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洛学创始人)、程颐(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洛学创始人)、张载(经学家,关学创始人);
  • 将领:王韶(著名文人将领,主导“熙河之役”);
  • 未来宰相:曾布、章惇、吕惠卿(此三人也是新法干将)。


我们仅列举了这次科举的核心人才,其实后人总结此次科举,光《宋史》中有传的就24人!其中共有九人担任宰相或执政!


是什么让赵祯朝的文治如此盛大?——积淀与识货。


有祖宗的积淀与识货:从宋太祖、宋太宗文治伊始(960年)到宋仁宗登基(1022年),宋朝一改五代十国武人跋扈的局面,皇帝起立从全国选拔文人,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文治,到赵祯时开花结果,收获累累!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


也有仁宗本人的努力与识货。要知道,就在1056年宋仁宗还当庭患病,手舞足蹈,口出涎水。大呼“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续资治通鉴长编》)。


而1057年二月病愈后,被八卦的赵祯便马上振作,慧眼任用欧阳修等大文豪担任主考,改革考试内容,在这次科举上赐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八百七十七人,殿试中亲自考试举人(《宋史》)。


只有最高领导是文化行家,才会有从上到下的文人辈出,群星璀璨!


故苏轼评价宋仁宗“天容玉色”(《赠写御容妙善师》),我补一句“仁皇情种”。话不多说,我们马上从他的诗作开始吧。


二、诗作中有血有肉的赵祯


《全宋诗》中有15首被认为赵祯所做,涉及生活、亲属关系、祖先、人才观念、江南地理、改革态度、望族、宗教多个方面;相比纯碎文人,仁宗是万圣之尊,其作品更得反应现实,所以拿来分析。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第(一)类——生活类,3篇,占比20%


1、《赏花钓鱼》——“鱼跃文波时拨剌,莺留深树久徘徊”;“青春朝野方无事,故许游观近侍陪”


晴旭辉辉苑籞开,氤氲花气好风来。

游丝罥絮萦行仗,堕蕊飘香入酒杯。

鱼跃文波时拨剌,莺留深树久徘徊。

青春朝野方无事,故许游观近侍陪。


解读和联想:

宋仁宗现存作品中罕见的闲暇诗。前六句既有“晴日、光辉、鱼跃、好风”,也有“花香、游丝、堕蕊、莺留”,让人读了不禁一同高兴,也看到了他的才情与柔婉。

因轻松的赏花钓鱼,仁宗罕见流露了细腻情感,让人一窥帝王内心,我们要重点说说。

赵祯正史上是个被压制的情种,记录在册的皇后4人(死后追封3人),妃嫔13人;儿子3人(皆早亡),女儿13人;其中为了张贵妃(死后追封温成皇后),罕见拒听谏官建议。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1


为写出新意,我们尝试从女性角度写 “霸道总裁”的情史————请看《玉色&霸道总裁爱上我》。

“霸道总裁”赵祯出身北宋皇族,天容玉色,富可敌国。不过可惜的是,这样一位高富帅,原配郭氏竟是政治婚姻!

年轻的总裁并不喜欢,太后死后,废原配为净妃;第二位皇后女子曹氏,出身名门,赵祯还是不喜欢,只勉强维持着她皇后的位置,成婚后唉声短叹,30多年来一直压制着自己的冲动渴望,只为寻找真正的那个她。

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女主角——张贵妃出场了。一次不经意的引宴,张贵妃被愁苦了30多年霸道总裁从百千人中看中,便开始了疯狂了追求;短短的时间内,就由“清河郡君”升至仅次于皇后的“贵妃”,宠冠后宫,羡煞旁人!

有情人终成眷属,帅哥美女过起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可烟花易逝,年华易老。公元1054年年仅31岁的张贵妃突然病逝。

霸道总裁悲痛万分,重金治丧,还不顾在世的曹皇后感受,不顾宗室的反对,罕见不顾大臣们反对,毅然追册张贵妃为皇后,接受百官宗室祭奠,出现了旷古未闻的一生一死“两皇后之事”。

而此时天堂的张贵妃,看着丈夫的梦萦与痴情,又留下了幸福激动的泪水……

小说完。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


历史上,宋仁宗确实很疼爱张贵妃,的确做出了些非“仁宗”举动;但张贵妃花了8年才升任贵妃,期间还曾由修媛降为美人;在她之前,仁宗还看上了王氏、陈氏,被大臣阻拦,想娶而不得。和张贵妃相好时,恐怕还有其他妹子……

所以到《赏花钓鱼》最后两句,画风一转,“回归主题”。


赵祯声明今天朝野无事,才让近侍陪着游观;在一群大文豪臣子中间,赵祯的儿女情长虽有但被压制,他“做完功课后”的生活,活脱脱一个“刚放学的小学生”。


所以,“天容玉色,仁皇情种”形容赵祯再恰当不过了。


2、《幸资善堂》———“畴日学文亲政地,仰怀慈训倍依依”

先皇教善敞东闱,菲德承宗赖庆晖。

为感储筵惊岁月,因瞻台像驻骖騑。

楹书乍启钦遗泽,庭树重攀记旧围。

畴日学文亲政地,仰怀慈训倍依依。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故宫南薰殿藏宋仁宗画像


解读:

“资善堂”是宋皇子年轻时读书、受教育的场所。一日赵祯想起储君学习经历,停下马车回游旧地,瞻仰圣人的台像,捧起父亲宋真宗的遗书,眼泪盈盈,不敢忘记培养教诲。

我们不知这首诗具体的时间,但很明白,仁宗是个非常孝顺的皇帝,“祖宗家法”对他影响很大,庆历新政失败、面对改革的“无定志”或与家法有关。传说从宋太祖立国便有“不杀士大夫,文人治国”祖训,有宋一代都在坚守。

不过涛说史认为,从宋太宗起,到宋真宗、宋仁宗,“祖宗家法”已有了“文化过拟合”——即“文治过界”现象。文治过界换来了皇权的异常稳定,宋朝持续了317年;但也直接导致了军事约束、冗费问题,宋朝也因此而亡。


3、《庆历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汉体书一诗》

花领红鬃一向偏,绿槐香陌欲朝天。

仍嫌众里骄行疾,傍镫深藏白玉鞭。


解读:

这首诗气质与仁宗不同,怀疑是他人所做,我们只稍微说说。

“花领红鬃一向偏,绿槐香陌欲朝天”,是说马儿在绿槐浓阴的大道疾驰,红色鬃毛在花朵的引领下偏向;但作者嫌马跑的太快,把鞭子藏到镫底收起来。

这首诗创作背景不明,也许并非仁宗骑马;总之,《庆历八年四月二十八日》还有诗另一首,“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还被认为是唐朝王维所做。


第(二)类——治国类,9篇,占比达60%


4、《送李端懿帅郓》——送表弟,“纯诚宜报国,抚士爱吾民”


鲁馆名臣子,皇家外弟亲。

诗书谋帅旧,金竹剖符新。

九郡提封远,一圻甘泽均。

纯诚宜报国,抚士爱吾民。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郓州在今天山东省郓城县


解读:

李端懿(1013-1060),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宋真宗妹妹的儿子,宋仁宗表弟。仕至镇潼军节度使,死后谥号良定。通晓医术,擅长吟咏,还工书、画。


此五言律诗是宋仁宗送表弟李端懿出知郓州的作品。


首联点出表弟李端懿身份,指明他接替原来山东知州位置;

颔联要求表弟先向当地老干部学习,然后以一番新的上任气象;

颈联赶紧安慰表弟,说你到山东离京城很远了,但我作为皇帝兼表哥,还是会像以前一样对待你;

最后期待表弟,要报国、要安抚士大夫、要爱护百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宋知州。


一首40字的亲属送别诗,诗书、报国、抚士、爱民全都有了。这首诗虽没刘邦、曹操、李世民的大气磅礴,但别有了一番芬芳的宋朝书卷气、士大夫气,赵祯的形象跃然纸上。


另外一提,作为皇亲国戚,李端懿也得书绘画;仁宗朝当个权贵,不能没文化……


5-6、赐“闻喜宴”——赐进士举人,继承爷爷的癖好:


句一:

寒儒逢景运,报德合如何。


句二:

恩袍草色动,仙籍桂香浮。


解读:


与唐朝相比,宋科举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流动性,维护了当时统治,是宋朝国祚超300年的重要原因。

所谓“闻喜宴”,宋人解释起于赵光义(《中山诗话》)。原来宋太宗好文如命,每有进士及第便设宴赏赐——是为“闻喜宴”。宴会举行的同时,皇帝要赏赐诗、句、书给新科进士,成为宋朝科举惯例。


不仅有闻喜宴,科举之前还有送行的“鹿鸣宴”,中国人民真爱聚众宴饮(疫情期间要避免啊)……


回归正题,宋仁宗继承了爷爷的癖好,特别喜欢在闻喜宴上舞文弄墨,亲自作诗给进士、举人。


这第一句就体现了仁宗特点:说寒门崛起大家一起happy,期待进士们用德行报效民众、国家。


第二句就比较有趣了,同样是赐句,却有些“把持不住,放飞自我”:


写进士的袍服居然漂亮得迷动了芳草,赏赐的书(仙)籍,居然像浮动了桂香!传说琼管夷人曾把这两句写在臂韝(gōu)上,然后在市场上叫卖,说这是嘉佑五年仁宗的赐诗;宋朝廷臣知道了,不知是喜是忧,用千金买下(《庚溪诗话》)。

说实话,互相吹捧、逢场作戏的场景下难有佳句。这两句水平一般,闻喜宴诗词也被一些时人评作率无意义。


7、《赐刘煇及第》——安抚“太学体”人才


治世求才重,公朝校艺精。

临轩升造士,入彀得群英。

并蹑云梯峻,联登桂籍荣。

庇民思善政,慈惠体予情。


关联事件&人物:

这是宋仁宗亲赐给嘉祐四年进士刘煇(1030—1065)的一首御制诗。

刘煇是北宋“太学体”代表人物,原名刘几,行文险怪奇涩,好出风头。在千年一榜的“嘉佑二年”,被主导“务实文风”的欧阳修刷掉;两年后改名再试,被出奇称赏,宋仁宗亲自赐诗。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清平乐》中的欧阳修


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也许仁宗知道“新旧文风”之争,“老好人”的本性显现,有意安抚!

这样,让我们今天能看到全诗。

它体现了仁宗的鲜明风格:对臣子们的不吝夸奖——重才、艺精、造士、群英,但更有期待,期待他们登科在工作中庇护百姓,实行善政。

可惜刘煇受不起天子独赏,35岁便英年早逝。


8、《赐梅挚知杭州》——写杭州,“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剖符宣政化,持橐辍才流。

暂出论思列,遥分旰昃忧。

循良勤抚俗,来暮听歌讴。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今日杭州


关联人物:

这是宋仁宗赐梅挚知杭州的一首五言律诗。他的文治口吻这里不再重复,此诗重点是北宋中期皇帝,就认为杭州是当时的东南第一了!

所以,赵祯要御制律诗,赐给任职的重臣。

梅挚(994-1059),北宋成都府新繁县人,是个纯粹文化人,平居未尝问生业,只喜为诗,多警句。有奏议四十余篇,流传至今的有文章《五瘴说》,五言律诗《昭潭十爱》。


9、《挽刘沆》—— 对被贬的改革者,追加悼念。

早富经纶业,终成辅弼功。

立朝无党势,为国尽公忠。

此日悲遗直,谁人嗣匪躬。

深嗟亡一鉴,何以慰予衷。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清平乐》仁宗这样谦虚:自己做到的,不过是给朝堂的以平衡,给百姓的以平宁


关联背景:

该首五律作于庆历新政失败后,1060年后。

刘沆(995-1060),北宋宰相,敢于启用贤人,救正时弊,在至和年间又像范仲淹一样挑战冗官,改革吏治。

他性格刚正,提出举荐贤才考核官员,得罪了尸位素餐者,被上下群起攻之。刘沆无法,便称病求罢。仁宗是个老好人,也不想得罪大多数人,同意了刘沆。

刘沆死后,仁宗又亲自给他做挽诗,想起已故宰相的不结党、为国尽忠,哀叹自己少了一位照正言行的能臣。

赵祯啊,赵祯,贬谪改革者的是你,写下挽诗的又是你……做了一辈子“好好皇帝”,你为什么不再向前一步,挺住改革官员呢?做到这一点,直面“三冗”,你就是完美无缺的皇帝啊……

10-12、对望族,积极拉拢


细读宋史的人都知道,宋朝虽是平民社会,但仍有地方望族,并转向“科举望族的新形态”。日本史家宫崎市定说,中国太大了,顶的上全欧洲的面积人口;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存在不平衡性。

对地方望族,赵祯的策略也是积极拉拢。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今天的林氏(图片来源,思知网络)


10、《嘉佑六年八月十五日赐林悦·其一》——赐给福建林氏,从下邳到闽邦,夸上下相承

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延。

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故家乔木盘根大,新出猗兰奕叶鲜

上下相承同纪载,三千年所万千年。


11、《嘉佑六年八月十五日赐林悦·其二》——赐给福建林氏,“古今纪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


郡莆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

存孤实抗回天义,报国常摅贯日忠。

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

古今纪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


关联背景:

这两首诗是嘉佑六年(1061年)中秋节,宋仁宗写给福建大臣林悦的。和今天一样,福建林氏在唐宋也是大姓,有 “唐九牧”和“宋九牧”的传说。


林悦(1025-1102年)一心为国、刚正廉明,满门忠烈。宋仁宗翻看了其家谱后,御书"忠孝"二字,并赐诗两首。

在唐末、五代十国,福建被闵国开发,王审知(闵国王,862—925年)兴办四门义学,传播儒家思想,推广了中原宗族意识;所以看到林氏的兴亡,仁宗说“古今纪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并非虚言。


12、《敕赐江州义门分庄诗》——赐给江州义门陈氏,“蒂固根深谁与并,珠辉玉朗孰同行?”


江州久著义门庄,庄上分庄岁月长。

蒂固根深谁与并,珠辉玉朗孰同行?

谩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

子姓各知遵义范,永于舜后有重光。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宋朝江州是今天九江市


关联背景:

这首诗作于1062年。陈姓是中国的大姓,目前全国超5000万人,在唐宋之际的江州(在今江西省大部),也有义门陈氏,其中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进士。

宋太宗起便多次赐诗义门陈氏。而在1060年,仁宗追封义门陈氏五世祖陈旺、陈机、陈感、陈兰、陈青分别为晋国公、齐国公、吴国公、燕国公、许国公;又在两年后赠诗义门陈氏,表达了自己的赞扬和拉拢。

宋代以降,中古宗族的军事、政治功能降低,但科举功能提升,林氏、陈氏等虽没了魏晋门阀的特权,但通过考试为国家贡献大量人才,是文治皇帝尤其拉拢的对象。


第(三)类——宗教类,3篇,占比20%:


13、《佛雅赞》——“埋躯祗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后人。唯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

三皇掩质皆归土,五旁潜形已化尘。

夫子域中夸是圣,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躯祗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后人。

唯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

解读:

宋仁宗老爸宋真宗沉溺道教,动辄就演个“天书降临”的肥皂剧;没想到了儿子这,居然崇佛轻道,非常喜爱禅宗,动不动就和大臣、禅师坐而谈禅。


这首佛雅赞体现的非常明白,说三皇五帝、孔子老君都化成尘土、归为空冢;只有释氏先师的金骨(如舍利子)今日还在,向后人昭示佛教的厉害。


据统计,仁宗庆历二年,全国有道士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人,女冠五百二人,而僧三十四万八千一百八人,尼四万八千四百一十七人(《宋会要辑稿》)。仁宗的御集中,释门十三卷、道门二卷,证明了当他更爱佛教。


皇帝的态度,无疑说明了中国化佛教——禅宗在北宋的巨大影响,无论士大夫、还是儒道人士,都在吸收禅宗中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而最终,以二程为开端、以朱熹集大成——宋明理学在南宋成型。


14、《莲花经赞》——被禅宗大大影响,“假饶造罪如山岳,只消妙法两三行。”

六万馀言七轴装,无边妙义内含藏。

溢心甘露时时润,灌顶醍醐滴滴凉。

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

假饶造罪如山岳,只消妙法两三行。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莲华经》


解读:


说起《法华经》,大家会想起金庸经典小说《天龙八部》;因为小说的书名,就来自这部佛经;小说中扫地僧试图提点萧远山,在《般若掌法》旁边放下的,也是《法华经》和《杂阿含经》。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传说是释迦牟尼的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而仁宗的《莲华经赞》是说,《法华经》有无量无边的绝妙深意,无论听读都如“甘露时润,醍醐灌顶”;最后,哪怕有山岳大的罪过,都以被两三行妙法化解。

涛说史认为,现存《法华经》无疑融入了中国禅宗思想,所谓“人人本皆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当然最不可思议的是,是这首被当成偈语,后世附于《法华经》中《赞》,可能是仁宗所做!

涛说史要说,禅宗逻辑是好的,但再往前佞佛是不对的,亦违背了原始佛教提倡的“四大皆空,空掉执着”。仁宗本人在政治改革上的滞后反应、素无定志,可能与禅宗有关。


15 、《赐武元亨》

只向身边有大还,胎神月殿在秋天。

三灵密像谁分别,尺质清虚本自然。


解读:

武元亨生卒不详,传说是一名华山道士,曾用奇方治愈汴京张判官的毒疽(jū,疮肿)。疽是一种细菌或真菌感染,在1928年青霉素发现前,是人类最大杀手之一,史书中大量名人死于“疽发于背”。

鲜为人知的是,赵祯关心医疗事业,曾派人校正医书,制作标准针灸铜人,体现了他的仁厚善良。

所以仁宗可能听说武元亨事迹,崇佛的他特例赐诗给道士;也顺便强调自己对道教的理解——核心是“自然”。


三、“千古仁君”还是“妇人之仁”?客观评析宋仁宗


以上展示了宋仁宗的仁厚文治,不过全面评价赵祯,还要看武功以及发酵的“三冗”问题。


首先是武功,苏轼经历仁宗朝这样评价:“将士惰偷,兵革朽钝,元昊乘间窃发”(《代张方平谏用兵书》),意思说当时士兵偷懒训练不足,导致西甲入侵。即仁宗的武功不及格——59分。


比如射箭,当时只要求弓手开弓力量大,而不求射击准度与疏密;训练马枪,只尝试左右盘弄,而不比是否刺中……这明显是外行文官领导士兵的结果;更别说收兵权后,“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情况。


所以宋夏战争上,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宋军皆先胜后败;幸亏西夏实力有限,耗得更闹心,最后在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

而同辽国仁宗,仁宗又有不光彩的“重熙增币”。宋夏战争辽国趁火打劫,仁宗决定以每年增加岁币(银、绢各十万两、匹)为代价,维持澶渊之盟的和平协议。

虽仍有人以“战争代价过高”为仁宗开脱,但起码而言,仁宗时期全国兵力北宋最多(高峰140万人,皇祐年间),却没能力给子孙解决实质问题,加上败仗,100分的武功满分,仁宗最多有59分。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中年宋仁宗


其次是“庆历新政”失败,三冗问题持续发酵。


很明显,庆历时期的四位谏官——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已认识到了“三冗”问题,1043-1044年提出了具体意见。这就是“庆历新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


范仲淹是北宋急需的人才,其举荐的“狄青,种世衡,张亢,王信”是当时璀璨文人中,少有的将才,狄青更是宋朝唯一当上枢密使的武将(后来岳飞是副枢密使);但范仲淹还是因为耿直,屡遭贬谪,变法失败……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清平乐》中的范仲淹


仁宗朝没有改革的土壤,“老好人皇帝”不愿触动保守派利益,没定志坚持改革,留给了子孙更尖锐矛盾。


此外,涛说史认为,仁宗的三子均早亡(先后早薨于1037、1041、1043年),后继无人也是其不愿改革的私人原因;毕竟,庆历革新恰逢赵祯人生最痛苦的时段,"中年连丧三子"对任何男人都是巨大灾难,这是诗文都不会显露的撕心裂肺!!!


没继承人的帝王不愿意大动干戈、也没心情改革,更不愿意承担改革带来的风险。

惜哉仁宗,惜哉大宋!!!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清平乐》中的仁宗痛失爱子,想起了已故生母李氏,让人心生同情


“千古仁君”还是“素无定志”?从仁宗作品看一个真实赵祯

宋英宗作为养子,仁宗死前1年,1062年才被立为太子

所以,庆历新政持续仅1年多,就顺理成章的失败了,三冗问题继续发酵。

据《治平会计录》统计,1064年即仁宗死后一年,朝廷的财政赤字达到1500万贯,而宋朝政府当时收入为1.16亿贯,也就是说,仁宗末年的赤字率达到了12%!


《治平会计录》: “治平二年内外入一亿一千六百十三万八千四百五,出一亿二千三十四万三千一百七十四,非常出者又一千一百五十二万一千二百七十八,差额已达一千五百余万。”


虽然仁宗朝经济、人口增长很快,但按今天经济学3%-4%的合理赤字率,宋朝已超标2倍多,这不啻为政府财政危机了!


加之前述的冗兵问题(庆历年间125.9万人,皇祐年间140万人)、冗官问题(从五代十国便开始,一直持续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越读仁宗朝,就越发现“百年无事后的危机”,要进行专业的纠正和改革了。


所以本文的结论,仁宗是历史罕见的“文治皇帝、老好人皇帝”。他开创了宋朝最辉煌的文治,“给朝堂以平衡,给天下以平宁”;但也继承了北宋开国百年的“文治过拟合",有“无定志”改革的缺点,把迫切的转型需求留给了子孙。

【“涛说史”仁宗朝约束评价:

军事约束:稍有。虽没有战略失误,但仁宗朝军事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军事人才、边疆局势都难言满意。

政治约束:无。仁宗朝文星璀璨,维持了中枢长期发展稳定;改革失败的原因在军事、经济约束。

经济约束:稍有。仁宗朝虽保持了经济、人口的增长,维持了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但中央财政捉襟见肘,被三冗问题拖累,赤字率过大。

地理约束:有。没有幽云十六州地区,北宋王朝一直暴露在北方敌人的铁蹄下。

思维约束:无。

资源和技术约束:无。

(以上比照对象是辽国、西夏)】


我是涛说精彩历史,希望尽绵力传播、发展历史学科,更多精彩,敬请大家关注。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