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摘要:

1、趙禎是千古仁君,但亦有人說他“婦人之仁”、“素無定志”。本文整理了宋仁宗的15首詩作,從一手史料出發,帶大家一睹 “天容玉色、仁皇情種”的皇帝趙禎,一睹千古仁君的輝煌文治。

2、後篇客觀分析仁宗,指出輝煌文治的副產品,是“三冗”問題。“好好皇帝”的最大遺憾,是面對改革時“無定志”,面對新問題、新局面,不願觸動保守派利益,留給了子孫更迫切的轉型需要。

一、仁宗朝的輝煌文治與“文人天團”


描寫宋仁宗的《清平樂》正在熱播,要問趙禎朝最大特點是什麼?——文治,極極輝煌的文治。


“歷代文治看宋朝,宋朝文治看仁宗”。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清平樂》中的“文人天團”


林語堂說,仁宗朝是中國文人最好的時代。


不必說一線天團”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司馬光、范仲淹”;

不必說二線天團“晏殊、晏幾道、周敦頤、柳永、畢昇、沈括、程顥、程頤、蘇舜欽、包拯、呂夷簡、文彥博、韓琦、富弼、張載、石介、蔡襄、梅堯臣、王珪、範鎮……”;

不必說三線天團“張先、劉恕、邵康節、王曾、孫復、穆修、尹洙、夏竦、胡瑗、李覯、蘇頌、文同、呂公著……”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仁宗朝“文人天團”時間流(部分)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仁宗朝部分人才列表


單是那被稱為千古第一榜的“嘉佑二年科舉”(1057年),便可以吊打大多朝代、大多皇帝十年以上的人才儲備。

且此次科舉,還是北宋考試首次提倡“平實文風”。

不信?請看豪華陣容。


考官:

  • 歐陽修(唐宋八大家宋六家第一)、梅堯臣(宋詩祖師)、王珪(至寶丹體詩、史學家)、範鎮(史學家)等名家。

選拔的主要人才:

  • 文學家:蘇軾(宋六家之一)、蘇轍(宋六家之一)、曾鞏(宋六家之一);
  • 理學家:程顥(宋明理學創始人之一,洛學創始人)、程頤(宋明理學創始人之一,洛學創始人)、張載(經學家,關學創始人);
  • 將領:王韶(著名文人將領,主導“熙河之役”);
  • 未來宰相:曾布、章惇、呂惠卿(此三人也是新法干將)。


我們僅列舉了這次科舉的核心人才,其實後人總結此次科舉,光《宋史》中有傳的就24人!其中共有九人擔任宰相或執政!


是什麼讓趙禎朝的文治如此盛大?——積澱與識貨。


有祖宗的積澱與識貨:從宋太祖、宋太宗文治伊始(960年)到宋仁宗登基(1022年),宋朝一改五代十國武人跋扈的局面,皇帝起立從全國選拔文人,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文治,到趙禎時開花結果,收穫累累!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


也有仁宗本人的努力與識貨。要知道,就在1056年宋仁宗還當庭患病,手舞足蹈,口出涎水。大呼“皇后與張茂則謀大逆”(《續資治通鑑長編》)。


而1057年二月病癒後,被八卦的趙禎便馬上振作,慧眼任用歐陽修等大文豪擔任主考,改革考試內容,在這次科舉上賜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八百七十七人,殿試中親自考試舉人(《宋史》)。


只有最高領導是文化行家,才會有從上到下的文人輩出,群星璀璨!


故蘇軾評價宋仁宗“天容玉色”(《贈寫御容妙善師》),我補一句“仁皇情種”。話不多說,我們馬上從他的詩作開始吧。


二、詩作中有血有肉的趙禎


《全宋詩》中有15首被認為趙禎所做,涉及生活、親屬關係、祖先、人才觀念、江南地理、改革態度、望族、宗教多個方面;相比純碎文人,仁宗是萬聖之尊,其作品更得反應現實,所以拿來分析。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第(一)類——生活類,3篇,佔比20%


1、《賞花釣魚》——“魚躍文波時撥剌,鶯留深樹久徘徊”;“青春朝野方無事,故許遊觀近侍陪”


晴旭輝輝苑籞開,氤氳花氣好風來。

遊絲罥絮縈行仗,墮蕊飄香入酒杯。

魚躍文波時撥剌,鶯留深樹久徘徊。

青春朝野方無事,故許遊觀近侍陪。


解讀和聯想:

宋仁宗現存作品中罕見的閒暇詩。前六句既有“晴日、光輝、魚躍、好風”,也有“花香、遊絲、墮蕊、鶯留”,讓人讀了不禁一同高興,也看到了他的才情與柔婉。

因輕鬆的賞花釣魚,仁宗罕見流露了細膩情感,讓人一窺帝王內心,我們要重點說說。

趙禎正史上是個被壓制的情種,記錄在冊的皇后4人(死後追封3人),妃嬪13人;兒子3人(皆早亡),女兒13人;其中為了張貴妃(死後追封溫成皇后),罕見拒聽諫官建議。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1


為寫出新意,我們嘗試從女性角度寫 “霸道總裁”的情史————請看《玉色&霸道總裁愛上我》。

“霸道總裁”趙禎出身北宋皇族,天容玉色,富可敵國。不過可惜的是,這樣一位高富帥,原配郭氏竟是政治婚姻!

年輕的總裁併不喜歡,太后死後,廢原配為淨妃;第二位皇后女子曹氏,出身名門,趙禎還是不喜歡,只勉強維持著她皇后的位置,成婚後唉聲短嘆,30多年來一直壓制著自己的衝動渴望,只為尋找真正的那個她。

終於有一天,我們的女主角——張貴妃出場了。一次不經意的引宴,張貴妃被愁苦了30多年霸道總裁從百千人中看中,便開始了瘋狂了追求;短短的時間內,就由“清河郡君”升至僅次於皇后的“貴妃”,寵冠後宮,羨煞旁人!

有情人終成眷屬,帥哥美女過起了沒羞沒臊的生活……

可煙花易逝,年華易老。公元1054年年僅31歲的張貴妃突然病逝。

霸道總裁悲痛萬分,重金治喪,還不顧在世的曹皇后感受,不顧宗室的反對,罕見不顧大臣們反對,毅然追冊張貴妃為皇后,接受百官宗室祭奠,出現了曠古未聞的一生一死“兩皇后之事”。

而此時天堂的張貴妃,看著丈夫的夢縈與痴情,又留下了幸福激動的淚水……

小說完。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


歷史上,宋仁宗確實很疼愛張貴妃,的確做出了些非“仁宗”舉動;但張貴妃花了8年才升任貴妃,期間還曾由修媛降為美人;在她之前,仁宗還看上了王氏、陳氏,被大臣阻攔,想娶而不得。和張貴妃相好時,恐怕還有其他妹子……

所以到《賞花釣魚》最後兩句,畫風一轉,“迴歸主題”。


趙禎聲明今天朝野無事,才讓近侍陪著遊觀;在一群大文豪臣子中間,趙禎的兒女情長雖有但被壓制,他“做完功課後”的生活,活脫脫一個“剛放學的小學生”。


所以,“天容玉色,仁皇情種”形容趙禎再恰當不過了。


2、《幸資善堂》———“疇日學文親政地,仰懷慈訓倍依依”

先皇教善敞東闈,菲德承宗賴慶暉。

為感儲筵驚歲月,因瞻臺像駐驂騑。

楹書乍啟欽遺澤,庭樹重攀記舊圍。

疇日學文親政地,仰懷慈訓倍依依。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故宮南薰殿藏宋仁宗畫像


解讀:

“資善堂”是宋皇子年輕時讀書、受教育的場所。一日趙禎想起儲君學習經歷,停下馬車迴游舊地,瞻仰聖人的臺像,捧起父親宋真宗的遺書,眼淚盈盈,不敢忘記培養教誨。

我們不知這首詩具體的時間,但很明白,仁宗是個非常孝順的皇帝,“祖宗家法”對他影響很大,慶曆新政失敗、面對改革的“無定志”或與家法有關。傳說從宋太祖立國便有“不殺士大夫,文人治國”祖訓,有宋一代都在堅守。

不過濤說史認為,從宋太宗起,到宋真宗、宋仁宗,“祖宗家法”已有了“文化過擬合”——即“文治過界”現象。文治過界換來了皇權的異常穩定,宋朝持續了317年;但也直接導致了軍事約束、冗費問題,宋朝也因此而亡。


3、《慶曆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漢體書一詩》

花領紅鬃一向偏,綠槐香陌欲朝天。

仍嫌眾裡驕行疾,傍鐙深藏白玉鞭。


解讀:

這首詩氣質與仁宗不同,懷疑是他人所做,我們只稍微說說。

“花領紅鬃一向偏,綠槐香陌欲朝天”,是說馬兒在綠槐濃陰的大道疾馳,紅色鬃毛在花朵的引領下偏向;但作者嫌馬跑的太快,把鞭子藏到鐙底收起來。

這首詩創作背景不明,也許並非仁宗騎馬;總之,《慶曆八年四月二十八日》還有詩另一首,“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勳。”還被認為是唐朝王維所做。


第(二)類——治國類,9篇,佔比達60%


4、《送李端懿帥鄆》——送表弟,“純誠宜報國,撫士愛吾民”


魯館名臣子,皇家外弟親。

詩書謀帥舊,金竹剖符新。

九郡提封遠,一圻甘澤均。

純誠宜報國,撫士愛吾民。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鄆州在今天山東省鄆城縣


解讀:

李端懿(1013-1060),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宋真宗妹妹的兒子,宋仁宗表弟。仕至鎮潼軍節度使,死後諡號良定。通曉醫術,擅長吟詠,還工書、畫。


此五言律詩是宋仁宗送表弟李端懿出知鄆州的作品。


首聯點出表弟李端懿身份,指明他接替原來山東知州位置;

頷聯要求表弟先向當地老幹部學習,然後以一番新的上任氣象;

頸聯趕緊安慰表弟,說你到山東離京城很遠了,但我作為皇帝兼表哥,還是會像以前一樣對待你;

最後期待表弟,要報國、要安撫士大夫、要愛護百姓,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宋知州。


一首40字的親屬送別詩,詩書、報國、撫士、愛民全都有了。這首詩雖沒劉邦、曹操、李世民的大氣磅礴,但別有了一番芬芳的宋朝書卷氣、士大夫氣,趙禎的形象躍然紙上。


另外一提,作為皇親國戚,李端懿也得書繪畫;仁宗朝當個權貴,不能沒文化……


5-6、賜“聞喜宴”——賜進士舉人,繼承爺爺的癖好:


句一:

寒儒逢景運,報德合如何。


句二:

恩袍草色動,仙籍桂香浮。


解讀:


與唐朝相比,宋科舉進一步提升了社會流動性,維護了當時統治,是宋朝國祚超300年的重要原因。

所謂“聞喜宴”,宋人解釋起於趙光義(《中山詩話》)。原來宋太宗好文如命,每有進士及第便設宴賞賜——是為“聞喜宴”。宴會舉行的同時,皇帝要賞賜詩、句、書給新科進士,成為宋朝科舉慣例。


不僅有聞喜宴,科舉之前還有送行的“鹿鳴宴”,中國人民真愛聚眾宴飲(疫情期間要避免啊)……


迴歸正題,宋仁宗繼承了爺爺的癖好,特別喜歡在聞喜宴上舞文弄墨,親自作詩給進士、舉人。


這第一句就體現了仁宗特點:說寒門崛起大家一起happy,期待進士們用德行報效民眾、國家。


第二句就比較有趣了,同樣是賜句,卻有些“把持不住,放飛自我”:


寫進士的袍服居然漂亮得迷動了芳草,賞賜的書(仙)籍,居然像浮動了桂香!傳說瓊管夷人曾把這兩句寫在臂韝(gōu)上,然後在市場上叫賣,說這是嘉佑五年仁宗的賜詩;宋朝廷臣知道了,不知是喜是憂,用千金買下(《庚溪詩話》)。

說實話,互相吹捧、逢場作戲的場景下難有佳句。這兩句水平一般,聞喜宴詩詞也被一些時人評作率無意義。


7、《賜劉煇及第》——安撫“太學體”人才


治世求才重,公朝校藝精。

臨軒升造士,入彀得群英。

並躡雲梯峻,聯登桂籍榮。

庇民思善政,慈惠體予情。


關聯事件&人物:

這是宋仁宗親賜給嘉祐四年進士劉煇(1030—1065)的一首御製詩。

劉煇是北宋“太學體”代表人物,原名劉幾,行文險怪奇澀,好出風頭。在千年一榜的“嘉佑二年”,被主導“務實文風”的歐陽修刷掉;兩年後改名再試,被出奇稱賞,宋仁宗親自賜詩。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清平樂》中的歐陽修


這種情況並不常見,也許仁宗知道“新舊文風”之爭,“老好人”的本性顯現,有意安撫!

這樣,讓我們今天能看到全詩。

它體現了仁宗的鮮明風格:對臣子們的不吝誇獎——重才、藝精、造士、群英,但更有期待,期待他們登科在工作中庇護百姓,實行善政。

可惜劉煇受不起天子獨賞,35歲便英年早逝。


8、《賜梅摯知杭州》——寫杭州,“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


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

剖符宣政化,持橐輟才流。

暫出論思列,遙分旰昃憂。

循良勤撫俗,來暮聽歌謳。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今日杭州


關聯人物:

這是宋仁宗賜梅摯知杭州的一首五言律詩。他的文治口吻這裡不再重複,此詩重點是北宋中期皇帝,就認為杭州是當時的東南第一了!

所以,趙禎要御製律詩,賜給任職的重臣。

梅摯(994-1059),北宋成都府新繁縣人,是個純粹文化人,平居未嘗問生業,只喜為詩,多警句。有奏議四十餘篇,流傳至今的有文章《五瘴說》,五言律詩《昭潭十愛》。


9、《挽劉沆》—— 對被貶的改革者,追加悼念。

早富經綸業,終成輔弼功。

立朝無黨勢,為國盡公忠。

此日悲遺直,誰人嗣匪躬。

深嗟亡一鑑,何以慰予衷。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清平樂》仁宗這樣謙虛:自己做到的,不過是給朝堂的以平衡,給百姓的以平寧


關聯背景:

該首五律作於慶曆新政失敗後,1060年後。

劉沆(995-1060),北宋宰相,敢於啟用賢人,救正時弊,在至和年間又像范仲淹一樣挑戰冗官,改革吏治。

他性格剛正,提出舉薦賢才考核官員,得罪了尸位素餐者,被上下群起攻之。劉沆無法,便稱病求罷。仁宗是個老好人,也不想得罪大多數人,同意了劉沆。

劉沆死後,仁宗又親自給他做輓詩,想起已故宰相的不結黨、為國盡忠,哀嘆自己少了一位照正言行的能臣。

趙禎啊,趙禎,貶謫改革者的是你,寫下輓詩的又是你……做了一輩子“好好皇帝”,你為什麼不再向前一步,挺住改革官員呢?做到這一點,直面“三冗”,你就是完美無缺的皇帝啊……

10-12、對望族,積極拉攏


細讀宋史的人都知道,宋朝雖是平民社會,但仍有地方望族,並轉向“科舉望族的新形態”。日本史家宮崎市定說,中國太大了,頂的上全歐洲的面積人口;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革,存在不平衡性。

對地方望族,趙禎的策略也是積極拉攏。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今天的林氏(圖片來源,思知網絡)


10、《嘉佑六年八月十五日賜林悅·其一》——賜給福建林氏,從下邳到閩邦,誇上下相承

長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閩邦遠更延。

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

故家喬木盤根大,新出猗蘭奕葉鮮

上下相承同紀載,三千年所萬千年。


11、《嘉佑六年八月十五日賜林悅·其二》——賜給福建林氏,“古今紀載難窮盡,一代強如一代隆”


郡莆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

存孤實抗迴天義,報國常攄貫日忠。

德潤丰姿人有異,光增譜牒世無同。

古今紀載難窮盡,一代強如一代隆。


關聯背景:

這兩首詩是嘉佑六年(1061年)中秋節,宋仁宗寫給福建大臣林悅的。和今天一樣,福建林氏在唐宋也是大姓,有 “唐九牧”和“宋九牧”的傳說。


林悅(1025-1102年)一心為國、剛正廉明,滿門忠烈。宋仁宗翻看了其家譜後,御書"忠孝"二字,並賜詩兩首。

在唐末、五代十國,福建被閔國開發,王審知(閔國王,862—925年)興辦四門義學,傳播儒家思想,推廣了中原宗族意識;所以看到林氏的興亡,仁宗說“古今紀載難窮盡,一代強如一代隆”,並非虛言。


12、《敕賜江州義門分莊詩》——賜給江州義門陳氏,“蒂固根深誰與並,珠輝玉朗孰同行?”


江州久著義門莊,莊上分莊歲月長。

蒂固根深誰與並,珠輝玉朗孰同行?

謾誇詩禮追鄒魯,須信簪纓賽謝王。

子姓各知遵義範,永於舜後有重光。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宋朝江州是今天九江市


關聯背景:

這首詩作於1062年。陳姓是中國的大姓,目前全國超5000萬人,在唐宋之際的江州(在今江西省大部),也有義門陳氏,其中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進士。

宋太宗起便多次賜詩義門陳氏。而在1060年,仁宗追封義門陳氏五世祖陳旺、陳機、陳感、陳蘭、陳青分別為晉國公、齊國公、吳國公、燕國公、許國公;又在兩年後贈詩義門陳氏,表達了自己的讚揚和拉攏。

宋代以降,中古宗族的軍事、政治功能降低,但科舉功能提升,林氏、陳氏等雖沒了魏晉門閥的特權,但通過考試為國家貢獻大量人才,是文治皇帝尤其拉攏的對象。


第(三)類——宗教類,3篇,佔比20%:


13、《佛雅贊》——“埋軀祗見空遺冢,何處將身示後人。唯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鍊色長新”

三皇掩質皆歸土,五旁潛形已化塵。

夫子域中誇是聖,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軀祗見空遺冢,何處將身示後人。

唯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鍊色長新。

解讀:

宋仁宗老爸宋真宗沉溺道教,動輒就演個“天書降臨”的肥皂劇;沒想到了兒子這,居然崇佛輕道,非常喜愛禪宗,動不動就和大臣、禪師坐而談禪。


這首佛雅贊體現的非常明白,說三皇五帝、孔子老君都化成塵土、歸為空冢;只有釋氏先師的金骨(如舍利子)今日還在,向後人昭示佛教的厲害。


據統計,仁宗慶曆二年,全國有道士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人,女冠五百二人,而僧三十四萬八千一百八人,尼四萬八千四百一十七人(《宋會要輯稿》)。仁宗的御集中,釋門十三卷、道門二卷,證明了當他更愛佛教。


皇帝的態度,無疑說明了中國化佛教——禪宗在北宋的巨大影響,無論士大夫、還是儒道人士,都在吸收禪宗中邏輯思維、理性思維。而最終,以二程為開端、以朱熹集大成——宋明理學在南宋成型。


14、《蓮花經贊》——被禪宗大大影響,“假饒造罪如山嶽,只消妙法兩三行。”

六萬餘言七軸裝,無邊妙義內含藏。

溢心甘露時時潤,灌頂醍醐滴滴涼。

白玉齒邊流舍利,紅蓮舌上放毫光。

假饒造罪如山嶽,只消妙法兩三行。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蓮華經》


解讀:


說起《法華經》,大家會想起金庸經典小說《天龍八部》;因為小說的書名,就來自這部佛經;小說中掃地僧試圖提點蕭遠山,在《般若掌法》旁邊放下的,也是《法華經》和《雜阿含經》。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簡稱《法華經》;傳說是釋迦牟尼的晚年說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

而仁宗的《蓮華經贊》是說,《法華經》有無量無邊的絕妙深意,無論聽讀都如“甘露時潤,醍醐灌頂”;最後,哪怕有山嶽大的罪過,都以被兩三行妙法化解。

濤說史認為,現存《法華經》無疑融入了中國禪宗思想,所謂“人人本皆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然最不可思議的是,是這首被當成偈語,後世附於《法華經》中《贊》,可能是仁宗所做!

濤說史要說,禪宗邏輯是好的,但再往前佞佛是不對的,亦違背了原始佛教提倡的“四大皆空,空掉執著”。仁宗本人在政治改革上的滯後反應、素無定志,可能與禪宗有關。


15 、《賜武元亨》

只向身邊有大還,胎神月殿在秋天。

三靈密像誰分別,尺質清虛本自然。


解讀:

武元亨生卒不詳,傳說是一名華山道士,曾用奇方治癒汴京張判官的毒疽(jū,瘡腫)。疽是一種細菌或真菌感染,在1928年青黴素發現前,是人類最大殺手之一,史書中大量名人死於“疽發於背”。

鮮為人知的是,趙禎關心醫療事業,曾派人校正醫書,製作標準針灸銅人,體現了他的仁厚善良。

所以仁宗可能聽說武元亨事蹟,崇佛的他特例賜詩給道士;也順便強調自己對道教的理解——核心是“自然”。


三、“千古仁君”還是“婦人之仁”?客觀評析宋仁宗


以上展示了宋仁宗的仁厚文治,不過全面評價趙禎,還要看武功以及發酵的“三冗”問題。


首先是武功,蘇軾經歷仁宗朝這樣評價:“將士惰偷,兵革朽鈍,元昊乘間竊發”(《代張方平諫用兵書》),意思說當時士兵偷懶訓練不足,導致西甲入侵。即仁宗的武功不及格——59分。


比如射箭,當時只要求弓手開弓力量大,而不求射擊準度與疏密;訓練馬槍,只嘗試左右盤弄,而不比是否刺中……這明顯是外行文官領導士兵的結果;更別說收兵權後,“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情況。


所以宋夏戰爭上,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宋軍皆先勝後敗;幸虧西夏實力有限,耗得更鬧心,最後在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

而同遼國仁宗,仁宗又有不光彩的“重熙增幣”。宋夏戰爭遼國趁火打劫,仁宗決定以每年增加歲幣(銀、絹各十萬兩、匹)為代價,維持澶淵之盟的和平協議。

雖仍有人以“戰爭代價過高”為仁宗開脫,但起碼而言,仁宗時期全國兵力北宋最多(高峰140萬人,皇祐年間),卻沒能力給子孫解決實質問題,加上敗仗,100分的武功滿分,仁宗最多有59分。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中年宋仁宗


其次是“慶曆新政”失敗,三冗問題持續發酵。


很明顯,慶曆時期的四位諫官——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已認識到了“三冗”問題,1043-1044年提出了具體意見。這就是“慶曆新政”——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


范仲淹是北宋急需的人才,其舉薦的“狄青,種世衡,張亢,王信”是當時璀璨文人中,少有的將才,狄青更是宋朝唯一當上樞密使的武將(後來岳飛是副樞密使);但范仲淹還是因為耿直,屢遭貶謫,變法失敗……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清平樂》中的范仲淹


仁宗朝沒有改革的土壤,“老好人皇帝”不願觸動保守派利益,沒定志堅持改革,留給了子孫更尖銳矛盾。


此外,濤說史認為,仁宗的三子均早亡(先後早薨於1037、1041、1043年),後繼無人也是其不願改革的私人原因;畢竟,慶曆革新恰逢趙禎人生最痛苦的時段,"中年連喪三子"對任何男人都是巨大災難,這是詩文都不會顯露的撕心裂肺!!!


沒繼承人的帝王不願意大動干戈、也沒心情改革,更不願意承擔改革帶來的風險。

惜哉仁宗,惜哉大宋!!!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清平樂》中的仁宗痛失愛子,想起了已故生母李氏,讓人心生同情


“千古仁君”還是“素無定志”?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宋英宗作為養子,仁宗死前1年,1062年才被立為太子

所以,慶曆新政持續僅1年多,就順理成章的失敗了,三冗問題繼續發酵。

據《治平會計錄》統計,1064年即仁宗死後一年,朝廷的財政赤字達到1500萬貫,而宋朝政府當時收入為1.16億貫,也就是說,仁宗末年的赤字率達到了12%!


《治平會計錄》: “治平二年內外入一億一千六百十三萬八千四百五,出一億二千三十四萬三千一百七十四,非常出者又一千一百五十二萬一千二百七十八,差額已達一千五百餘萬。”


雖然仁宗朝經濟、人口增長很快,但按今天經濟學3%-4%的合理赤字率,宋朝已超標2倍多,這不啻為政府財政危機了!


加之前述的冗兵問題(慶曆年間125.9萬人,皇祐年間140萬人)、冗官問題(從五代十國便開始,一直持續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越讀仁宗朝,就越發現“百年無事後的危機”,要進行專業的糾正和改革了。


所以本文的結論,仁宗是歷史罕見的“文治皇帝、老好人皇帝”。他開創了宋朝最輝煌的文治,“給朝堂以平衡,給天下以平寧”;但也繼承了北宋開國百年的“文治過擬合",有“無定志”改革的缺點,把迫切的轉型需求留給了子孫。

【“濤說史”仁宗朝約束評價:

軍事約束:稍有。雖沒有戰略失誤,但仁宗朝軍事投入產出不成正比,軍事人才、邊疆局勢都難言滿意。

政治約束:無。仁宗朝文星璀璨,維持了中樞長期發展穩定;改革失敗的原因在軍事、經濟約束。

經濟約束:稍有。仁宗朝雖保持了經濟、人口的增長,維持了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但中央財政捉襟見肘,被三冗問題拖累,赤字率過大。

地理約束:有。沒有幽雲十六州地區,北宋王朝一直暴露在北方敵人的鐵蹄下。

思維約束:無。

資源和技術約束:無。

(以上比照對象是遼國、西夏)】


我是濤說精彩歷史,希望盡綿力傳播、發展歷史學科,更多精彩,敬請大家關注。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