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奉獻史,是一部被忽略的中國史

近日,南方都市報發佈了一篇名為《沒有最高規格送行,支援武漢的個體醫護默默離開》的文章。其中提到,今年年初,醫護志願者

王玉新跨越了近1/3箇中國,從瀋陽千里迢迢趕到武漢,直接拖著行李來到某隔離點,隨後便開始了長達60天的救助工作。

“不同於各省市派出的醫療隊,以個體身份馳援武漢的王玉新,既沒有出發時的壯行,也沒有離漢時高規格的禮遇。如今她正式解除隔離觀察,生活好似回到原點,成為最普通的瀋陽市民。”

小人物的奉獻史,是一部被忽略的中國史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疫”中,有數以萬計的“王玉新”奔赴前線,他們沒有留下姓名,沒有留下樣貌,但毫無疑問,這些我們未曾知曉的“小人物”,是最值得尊敬與銘記的人。古往今來,這些偉大而平凡的“小人物”,為這個民族做出了無限的努力與犧牲。他們的善念與勇敢,是這個國家真正的底色。

小人物的奉獻史,是一部被忽略的中國史

公元前200年,劉邦被匈奴圍困在平城白登山,整整七天七夜。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以脫險。所以從戰略上說,漢朝立國以後,相對於匈奴就處於一種劣勢。對劉邦而言,雖然成功從平城之圍中逃脫,但此後匈奴人還是不斷侵擾漢朝邊境,他也很頭疼。

小人物的奉獻史,是一部被忽略的中國史

有一次他就問劉敬,到底如何才能解決匈奴問題。劉敬說,“平城之圍已經驗證過了,動員全國老百姓和匈奴正面決戰,看樣子是不行的。而且像冒頓這樣的人,連自己的父親都能夠殺害。你要是從仁義道德的角度去和他談和平,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Tips:

劉敬,原名婁敬。漢初對匈作戰中,劉敬曾勸劉邦不要冒進,劉邦不聽,並以“擾亂軍心”為由將其逮捕,隨後便有了“白登之圍”。劉邦安全撤回後,親自將其釋放,並封他為“建信侯”。

《資治通鑑》卷十二

上患之,問劉敬,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

那怎麼辦呢?劉敬就提了一個計策,但是把這個計策正式貢獻出來之前,他先賣了一個關子。他說,“我這條計策是一個妙計,但是,就怕陛下你採納不了。”劉邦就很好奇,讓他說說看。

小人物的奉獻史,是一部被忽略的中國史

劉敬說,“你要是捨得把嫡長公主嫁給冒頓做妻子,就憑公主尊貴的身份,匈奴的冒頓一定會立她為閼氏,也就是皇后。那麼,嫡長公主給他生了兒子以後,那不就是你的外孫嗎?從輩分上來說,得管你叫外公,冒頓也就是你的女婿了。在這樣的狀況下,短時間內,是你的女婿在匈奴做單于。等到他死後,就是你的外孫做匈奴的單于,哪有聽說外孫會發動戰爭來對抗自己的外公的?所以漢朝和匈奴一定可以保持友好關係。”

《資治通鑑》卷十二

(劉敬曰):“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為。”上曰:“奈何?”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辨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

劉敬的思路其實是一種和親策略,想要慢慢地“馴化”匈奴,而他口中的“嫡長公主”,是劉邦和呂后唯一的女兒——

魯元公主。劉敬當然也預料到了,第一,劉邦是否會捨得把自己這個女兒送出去,還是一個問題。第二,就算劉邦同意了,呂雉也未必會同意。

所以劉敬又說,“如果你不捨得自己的這個親生女兒,在宗室裡面找一個人來替代,謊稱是你的親生女兒,然後嫁過去,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這個假冒的公主要是被冒頓識破了,他一定不會有那麼強烈的仰慕心和敬畏心了。可能就起不到預期的效果。”

《資治通鑑》卷十二

(劉敬曰):“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劉邦一聽,覺得這個主意非常好。他站在一國之主的立場上權衡了一下,覺得與女兒的幸福相比,國家的利益更重要,所以就打算把魯元公主嫁過去。結果呂雉不同意,她跑到劉邦面前,沒日沒夜的哭泣,說你我只有兩個孩子,一個太子,一個魯元公主,你怎麼忍心把我們唯一的女兒扔到蠻荒之地,讓她去嫁給匈奴人?這麼一來,劉邦最終也只得妥協了。

小人物的奉獻史,是一部被忽略的中國史

對於漢朝女子而言,遠嫁匈奴無疑是人生巨大的悲劇

所以接下來《資治通鑑》裡面就說“上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以妻單于”,就是說,劉邦在自己的家族裡面找了一個和魯元公主年齡相仿的女性,也就是之前劉敬所說的“宗室之女”,把她嫁到匈奴去,給冒頓單于做妻子。

這是漢朝歷史上的第一次和親,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和親。這個事情發生在

公元前199年,也就是平城之圍的次年。關於這個歷史事件,有兩點需要大家注意。

第一,我們今天提起跨國婚姻,可能還是一件非常時尚的事情,但是在漢朝,故事裡這位“家人子”所經歷的這段跨國婚姻,顯然沒有今人想象得那麼美好。大家想象一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一個柔弱的小女子,遠渡關山,嫁到離自己的父母萬里之外的蠻荒之地,要面對完全陌生的一種生活狀態,甚至連最基本的語言都不通。如果我們替她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甚至可以感受到她的悲哀與絕望。

小人物的奉獻史,是一部被忽略的中國史

無數小人物,青史不留名

第二,更加不幸的是,這樣一位為當時的漢匈和平貢獻出一生幸福的女子,卻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姓名,我們只看到史書上稱之為“家人子”,是劉邦家族裡面的一位女子。我們在看待歷史的時候,經常容易用一些英雄崇拜的眼光去關注那些大人物,事實上,英雄只是歷史長河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人物。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值得我們尊重,值得我們理解的小人物數不勝數,故事裡這位“家人子”,就是其中一個。

劉邦時代的“家人子”顯然不是漢朝唯一一個被嫁到匈奴的無名女性。劉邦死後,呂雉執政,冒頓單于繼續向漢朝挑釁,他寫信給呂后說,“我們兩個是一樣的人啊,我的妻子死了,你的丈夫死了,我有的你沒有,你有的我沒有,不如我們交換一下,取個樂”。面對匈奴人的挑釁和侮辱,一貫剛毅的呂后放軟了身段,她回信說,“我老了,單于你就不要惦記我了,我也沒什麼好送給你的,就送你一些漂亮的車馬,好讓你過上快樂的生活”,隨後,呂后又“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冒頓單于”,實現了第二次和親。

小人物的奉獻史,是一部被忽略的中國史

呂雉時代,漢朝的實力尚不足以徹底擊敗匈奴,因此只能選擇隱忍和退讓

在這個故事裡,人們常常關注的是呂雉這樣的大人物,而非沒有留下名字、遠嫁匈奴的“宗室女”,這是不對的。無論是劉邦時代的“家人子”,還是呂后時代的“宗室女”,她們都被迫以自己一生的幸福為代價,去承受千鈞重擔,完成了一項偉大的事業,毫無疑問,她們值得後人去銘記、去敬仰。

小人物的奉獻史,是一部被忽略的中國史

如果有史書記錄我們這個時代,對於2020年爆發的大瘟疫,其中有一句記錄或許是“疫情嚴重,全國4.2萬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如同我們不知道“家人子”、“宗室女”是誰一樣,後世也不會知道這“4.2萬醫護人員”都叫什麼名字,有過怎樣的經歷,但這並不影響我們記住這些以“無名英雄”的身份出現在戰“疫”一線的小人物。

對那些無法留名青史,卻以犧牲自己為代價,為這個民族與國家做出偉大貢獻的人,我們理應永遠尊敬,永遠心懷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