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纪录片《四个春天》: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豆瓣高分纪录片《四个春天》: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图自《四个春天》

一对老夫妻的生活日常有什么可看的?

带着一些质疑跟好奇,我终于补看了这部豆瓣评分将近9分的高分纪录片——《四个春天》。

《四个春天》跟我平时认知中,着眼于某个宏大议题的纪录片不同,它的导演陆庆屹把镜头对准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每次春节回家,陆庆屹都会摆弄出自己的相机跟摄影机,记录下一家人的琐碎日常。在“四个春天”的岁月流转里,记录下这一家人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时间的流转,如何面对离别和苦难,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抓住幸福,如何审美生活。

回到开头的问题:一对老夫妻的生活日常有什么可看的?我会说:意外的好看,而且有绵长的感动。


《四个春天》:日常生活也是诗

《四个春天》里有许多非常令人动容的场景。

影片里,这一家人每天的生活充满着“琴棋书画”的陶冶,和对生活的诗意观照。

豆瓣高分纪录片《四个春天》: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图自《四个春天》

父母忙完劳作,便架起凳子,在家里的院子里拉琴合奏;夜深了,父亲担心影响一家人休息,便偷偷登上天台,在月光下拉起小提琴,月光勾勒出他的身影;父亲为了写好春节对联,瞒着母亲偷偷练字;家里有亲人病重,病榻上再唱一曲“唯有,这夜半歌声...”

有两幕场景尤为印象深刻:

一幕里,母亲和父亲安静的在两间屋子里,母亲哼着小曲在做针线活;父亲在鼓捣电脑唱着歌;他们互不干扰,却又琴瑟和鸣。镜头在这里停留了十几秒,短暂却似能看见何为“天长地久”。

豆瓣高分纪录片《四个春天》: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四个春天》中父亲跟母亲在两间屋子,互不打扰

一幕里,天井里有几只燕子筑巢,燕子飞回来了,父亲很开心,雀跃着招呼人来看。而母亲笑着说,我喊你爸不要那么开心,不然等着燕子飞走,又要失落好一阵。

豆瓣高分纪录片《四个春天》: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四个春天》里父亲见到燕子回来十分开心

这一家人的生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提供了一个范本,能让我们看到普通的中国家庭如何审美生活,如何用诗意的心态观照生活。

《四个春天》被许多影评人称之为中国版的《人生果实》。

在《四个春天》之前,中国确实很少有这一类“关注日常生活”的电影,而日本已经有《人生果实》、《小森林》这类“把日常生活过成诗”的电影,前者记录了日本一对老夫妻身居林间的生活;后者从美食角度,展现了一个山居女孩怡然自得的劳作生活。

豆瓣高分纪录片《四个春天》: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人生果实》剧照

在一次观影会后,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孙飞宇评价这部影片说,“我们今天不缺各种深刻的、肤浅的、也不缺各种戏谑的或者光怪陆离的。我们只缺这种最简单朴实,最平和,最温情,最日常生活的这种温柔。”

我同意这句评价,如今的社会充满焦虑,人们热衷于规划三五年后的生活,为了理想中的未来生活而焦虑、而拼命、而低头赶路。这并没有错,但是不要忽略了“活在当下”,不要为了未来,放弃了每个当下的幸福感。


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回归”

与社会的焦虑相对照的,是最近火热的“生活美学”概念。

你发现有许多小店、咖啡店、买手店开始提倡“生活美学”的生活方式,倡导人们看见日常生活中的美。

但是当我们提到“生活美学”的时候,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日式美学”——似乎更欣赏日本人能在繁杂的生活中还拥有精致生活的生活态度和理念,从他们精致的食物、茶道、花艺等种种文化可见一斑。

豆瓣高分纪录片《四个春天》: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小森林》剧照

诚然,日式美学很值得玩味,我们应该都记得川端康成笔下《花未眠》的感动,从一草一木中看见美,凌晨四点看见花正开,心中遂充满感动。

但其实,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也是由来已久。从古至今的中国人,也十分擅长从生活的各个层级上,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的乐趣。

如今兴起的“生活美学”概念,与其说是一种时下热门的新概念,不如说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回归”,一种“返璞归真”。

在《四个春天》这样一个家庭的普通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幸捕捉到了千百年中国人传承的“生活美学”,这里有对“琴棋书画”的热爱,有从“一草一木”中窥见的诗意,有对日常生活的尊重和观照。

如果熟读古诗词,就知道古人无论顺境、逆境,都在以一种审美视角关照生命和生活。

豆瓣高分纪录片《四个春天》: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四个春天》剧照

如濂溪先生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咏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从一朵荷花中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格。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勾勒的田园生活如今还为人所歆羡。

如“濠梁观鱼”的故事,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种“观鱼之乐”的心胸,就是回返到事物本身去赏其美意。

如爱情如命的白居易,一生中为“琴”赋诗无数,有酒有琴就是好日:“耳根得听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

豆瓣高分纪录片《四个春天》: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四个春天》中父亲在拉琴

相比于如今挣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代人来说,古人是否更会享受生活呢?

那些被载入中华文明史册的典范人物,无不以审美的目光观照日常生活——陶渊明喜欢菊与酒;李白嗜酒如命;屈原爱惜华美的衣服;白居易爱琴;欧阳修好奇石——他们尊重日常生活,赏一而足,在庸常、世俗、琐碎的生活里开疆拓土,开辟出一方纯粹的精神世界。

在《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一书里,作者刘悦笛认为中国人应当找回“生活美学”,回归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审美生活的态度。

刘悦笛认为,“美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不是超逾生活并与生活绝缘的存在。”美,也不仅仅只存在于艺术品或理论的高谈阔论中,它更存在于日常生活里,更应当回归生活。


从“生活美学”到“vlog”,做“生活艺术家”

诗人廖伟棠说过:“人们终日营营役役,不知道自己就是诗”。

豆瓣高分纪录片《四个春天》: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四个春天》剧照

人们大多囿于生活之苦当中,就算作乐也有些“苦中作乐”的意味,苦涩更多,快乐很少——“只缘身在此山中”。那座山遮蔽了我们寻找美的眼睛,打搅了我们好好生活的心情。

“我离开家已经二十多年,已经没有跟那边的生活较劲的必要。就像你不在泥潭里面,才有可能会看到泥潭的美。”《四个春天》的导演陆庆屹说。

当生活在南方的小城里,被生活的琐事所牵绊,从未发觉那生活里有什么美可言;但当自己成为游子,在每个春天归家,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审视生活,生活似乎突然鲜活而充满感动。

在我看来,《四个春天》的独特之处,正是让每个普通人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照和审视自己的生活,让普通人看见了审美生活的可能。正如陆庆屹所说,“生活和情感都是这样,你愿意停下来观察它的时候,它便呈现出来更多更丰富的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四个春天》是陆庆屹的一支大型“vlog”。从“生活美学”的概念流行,到时下极为热门的“vlog”,虽然形式差之千里,但是跟古人观照日常的生活态度,也有着不谋而合之处,似是一种“回归”。

豆瓣高分纪录片《四个春天》: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图自《四个春天》

说回电影《四个春天》,陆庆屹的父亲母亲走在田埂上,两人哼着小曲,精致高时陆庆屹的母亲在田埂上跳起舞来。

我眼眶湿润,我想到我的爸妈也曾在开心时手舞足蹈,等我回家时,一定也要记录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