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養成要優於衣食住行的提供

在幼兒教育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的今天,家庭教育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和諧發展,可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真正有利於幼兒的成長呢?

習慣養成要優於衣食住行的提供

有一名小女孩,每天的入園離園都是有爺爺負責,父母由於工作的原因,基本都不會接送孩子。這名小朋友在幼兒園時不喜歡說話,也很少和同伴去玩遊戲,更不願意主動和老師交流。每次用餐時,她都是最後一名吃完的,而且碗裡總是留下許多蔬菜。經過多次溝通後,發現小朋友的衣食住行基本都是有爺爺照顧,餵飯、穿衣、就連出門都是有爺爺抱著,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來越弱,依賴心理過強。

習慣養成要優於衣食住行的提供

這一現象就屬於“隔代教育”。現在的父母大都屬於80、90後,忙於工作、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孩子,把孩子教育的“大事”交託與自己的父母。

習慣養成要優於衣食住行的提供

家庭環境才是影響幼兒心理發展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因素。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既表現於生物性的遺傳影響,更表現在家長的情感態度、個性,價值取向以及心理品德,其家庭教育執行者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影響幼兒。

習慣養成要優於衣食住行的提供

習慣養成要優於衣食住行的提供

習慣養成要優於衣食住行的提供

6歲以前是孩子的養成教育期,相對而言,父母的教育趨於理性,而老人趨於感性。父母滿足孩子要求,往往會考慮其成長是否有益,但老人考慮更多的是讓孩子不受“委屈”,隔代教育就容易養成幼兒自理能力弱、易怒、自私等不良習慣。爺爺奶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只會考慮“孩子吃飽沒”、“孩子冷不冷”、“孩子累不累”等問題,更多的情況下會出現“奶奶覺得你餓”、“奶奶覺得你冷”。

習慣養成要優於衣食住行的提供

其實,好的習慣養成要優於衣食住行這些物質的提供。因此,父母應該多抽出時間,來陪陪自己的孩子,關愛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就在身邊”。但因工作原因,實在抽不出時間,就需要父母將自己的新的教育觀念多與老人溝通、交流。

與此同時,父母也儘量多於老師溝通,瞭解孩子的在園表現。與老師一同幫助孩子的成長。

習慣養成要優於衣食住行的提供

老人撫養孩子時,經常會出現“包辦、代替”的現象。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應當有策略的應對。

1、如果孩子的一切都由老人負責,父母首先要尊重老人,然後耐心的讓老人知道,這樣做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不讓孩子培養動手能力,這不是愛,是害!讓孩子獨立的去完成一些事情,他們就會在成功後感到喜悅,就會更加主動的去做更多的事。

習慣養成要優於衣食住行的提供

2、如果老人對於孩子的任何要求的滿足,那父母同樣也要讓老人明白,“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規矩。”比如:逛一次超市只能買一樣東西,想要得到獎勵就必須要做成一件事等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會使孩子終身受益。

習慣養成要優於衣食住行的提供

教育是彈性的,不是呆板的,也可以靈活變通。比如孩子在表現好的時候,我們可以獎勵他兩樣東西。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無節制的得到。因為只有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掌握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並從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出發,做孩子的合作伙伴和親密的朋友,才能給孩子帶來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