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少數民族殯葬文化是一筆獨特而珍稀的"文化遺產",它根植千年,意蘊豐饒。如今卻瀕臨消亡,它如同天幕中絢爛的煙花,耀眼無比,又迅速消失。對瀕危的少數民族殯葬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讓它存留後世,這是許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心願。

我與殯葬已有二十年的情緣,在行業越久越覺得少數民族殯葬文化的珍貴。神秘的文化如同一塊巨大的吸鐵石,令我心神馳往。在時間之河逆流而上,我認為,解密少數民族的喪葬文化,更容易找到中華文明的根脈。保護並挖掘它,能讓中國殯葬給世界一襲東方韻。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在相關機構的大力支持下,歷經長時間的籌措,2017年年底,我們開啟了拍攝計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目前已有兩集內容製作完成,第一集紀錄了湖北恩施土家族的"跳葬"文化,跳葬就是以舞蹈方式歡慶死亡,把喪事當作喜事辦。第二集講述的是湖南花垣縣苗族的"巴代葬"的習俗,苗族信仰多神,巫術活動極為盛行,許多古老的喪葬習俗保留至今,巴代葬禮尤為神秘。第三集已完成前期籌備工作,選材於雲南滄源佤族自治縣。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滄源,因佤族而傳奇。滄源是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地,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奔放豪邁的民族,被喻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民族。同時,佤族是個從原始社會走出來的"直過"民族,一群人類進化史上的"活化石"。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滄源擁有絕色的自然風景和燦爛的古文明,這裡有千年董棕和有著活化石之稱的桫欏,千米國畫長廊和雲南最大的溶洞天坑群;滄源崖畫,距今三千多年曆史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物;勐來崖廈,新石器時代部落居住地,一座石頭形成的大廈,後為佛教聖地;翁丁原始村落,佤族風俗與風貌保留非常完整的原生態村落……滄源是一片匪夷所思的土地,它遺世獨立,裊裊炊煙越千年。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2019年6月1日,我和團隊從長沙駕車出發,歷時32小時,橫穿湘貴滇三省,行程2074公里到達翁丁原始部落。

"翁丁"在佤族語裡是雲霧繚繞的意思,翁丁佤族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譽為"最後的原始部落"。我們抵達翁丁寨口,熱情的阿佤人擁簇我們而來,他們唱著"佳林賽",敲著木鼓,還在我們的額頭上抹上"娘布洛"(由牛血、鍋底灰、泥土和各種草藥製成),給我們獻上一種"摸你黑"的祝福。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佤族人奇特的迎接儀式,如同架設了一條時光隧道,讓我進入了原始社會現場。寨口隨處掛滿牛頭骨,佤族是以葫蘆和牛為圖騰崇拜的民族。牛在阿佤人心目中是吉祥、神聖、高貴、莊嚴的象徵。佤族對牛的崇拜,產生出一系列與牛有關的文化現象。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進入寨口,映入眼簾的景象再次將我們震撼——竹木茅草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數人合抱的榕樹參天,阡陌交通,雞吠相聞,如同桃源之境。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全村依然保留著原始的男耕女織的勞作方式,每個阿佤人質樸而快樂,如同古樹上沾風帶露的果實,如同山間歡快的野豬,人與自然充分融合,喧譁,焦慮,利慾等現代城市通病均與它無染。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在雲南滄源佤族自治縣民政局吳建遠局長的指引下,股長羅應宏、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政府塗安磊書記及工作人員俸琴的帶領下,攝製組在翁丁村瞭解佤族獨特的殯葬習俗。勐角鄉的鄉領導積極協助拍攝工作,從選擇群眾演員到拍攝地點,四處奔波,不辭辛勞。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據瞭解,佤族人有著極為豁達的生死觀。他們認為萬物皆有靈,萬物皆為神,人是大自然的一員。當有人去世,他們會平淡視之,哪怕是小孩子去世了,他們也不會特別悲傷。佤族的葬俗是由他們的生死觀決定的,他們舉行葬禮是為了永遠訣別,讓活人的靈魂從逝者的靈魂糾纏中得到解脫,因此他們的喪葬十分簡樸。

家中不設靈堂,子女不披麻戴孝,不燒香磕頭,只有司儀老人坐在棺材前邊,迎接來弔唁的,弔唁者將自己的名字告訴司儀老人,司儀老人邊酹酒邊禱告,告慰死者某某帶酒來送你一程。

家有喪事,普通人家一般不會特意告知寨子裡的其他人,只會邀請寨子裡的魔巴來唸經驅邪,儀式非常簡單,沒有特別的祭祀儀器,只有魔巴簡單的唸經或唱經儀式。儀式過後,就可以下葬,一般在太陽下山之前完成落葬。選時辰不選日子,一般不會保留屍體在家裡。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佤族每個村寨都有兩塊墳地,即善終者墳地與凶死者墳地,各自獨立,互不相干。墳地一般都選擇在村寨的西邊,或者村寨的下方,墳地不能選擇在村寨頭和水源林,為了避免晦氣和保證生產生活用地。善終者指老死、病死,以及死於自己家中者;凶死者多指意外死亡。

佤族選擇墓地的方式非常特奇——通過擲雞蛋來確定安葬位置,雞蛋碎哪安葬在哪,哪怕原有的地方安葬有人也可以。葬埋後不立碑、不起墳、也不舉行掃墓祭拜活動。安葬中不砍伐森林,不汙染水源,也沒有火星。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一個墳地可供多次使用,能最大限度地節約土地;當挖到舊墓時大家能心平氣息、豁達體諒,又體現出佤民族對於喪葬文化的博大胸襟。佤族的這種喪葬習俗,得到政府部門的褒揚和肯定,這與破除陳規陋習,節儉費用、節約用地、保護生態環境等時代要求完全吻合。

6月6日,我們開始正式拍攝,我們用鏡頭紀錄下了佤族人們祭祀典禮、殺豬儀式、擲雞蛋選墓地、敬酒送葬隊伍等內容,攝製組還採訪了魔巴,記錄了大量的佤族生活日常……一系列前所未見的場景,讓我歎服少數民族殯葬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拍攝持續一週,團隊不捨晝夜,在工作中獲得了很多的心靈滋養。佤族這種自然簡樸的殯葬習俗舉世罕有,它也喚醒了我們對於死亡最樸素的理解。人死皆空,終歸塵土,不需要碑文,不需要高墳,不需要祭拜,一枚雞蛋就可以確定沉睡之地,讓生者前行,讓死者回歸原野,化成一片繁林。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第一現場!我在雲南原始部落拍攝殯葬文化紀錄片……

佤族是一個珍貴的殯葬文化標本,散發著原始氣息的殯葬習俗,卻能給現代人們帶來許多啟示。走進個性迥異獨的民族現場,聆聽古老喪葬文化的絕響,這是我們的福氣,也是我們的責任。同時,歡迎您給我們提供拍攝線索,為保護少數民族殯葬文化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