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是“神变章”,道可大可小,神变不可思议。第32章以“常、无名、朴、小”开示入道之门,此章以“氾”开示入道之门。“氾”为何者?可大可小,忽大忽小,其小若微尘,其大弥漫虚空,远超八荒。老子一个“氾”字,显示道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

此神变道力不可思议,徒令世人惊惑。世人所识,大不能小,小不能大,左不能右,右不能左。所以老子说“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又曰“可名为小,可名为大。”道力不可思议,令人顿生敬畏。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此章老子再次宣说玄德三要义,表述有所改变,二次申述“不为主”之根本义。“不为主”是玄德的根本义,王弼注玄德“有恩而无主”。不可思议的恩德是存在的,但世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找不到主人,以为是“无主”。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却有免费的玄德。玄德虽然免费,世人是铁石心肠吗?一饭之恩却要感恩生生世世,赐予生命之恩却无动于衷,这是世人的智慧吗?

世间恩德以父母的恩德为最大,但父母的恩德是世人的眼睛可以直接看见的。世间还有其他各种恩德,韩信有漂母一饭之恩。当年韩信穷困潦倒,饥饿将死,有一位洗衣老妇人看他可怜,施与一碗粥,救了韩信一命。韩信功成名就之后,就去寻找这位恩人,但已经找不到。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老子作为对比,道之玄德胜过任何人间恩德,但世人因为愚蠢,就找不到主人。“不为主”是道之玄德,此德长存,世人更应该牢记。玄德三要义是老子宣示给世人的修法,反反复复思考玄德三要义,就会生起极大的感恩心。世人心中生起了玄德三要义,就生起了对道的坚定信心,入“死而不亡者寿”的不生不灭之无上妙境。

前面称世间上品的君王为“人主”,此章宣说道“不为主”,显然是在做对比,一低一高,天地悬隔。为人主者小,不为主者大。不为大是真正的大,不为主是真正的主,完全在一念之间。“可名为小,可名为大”,是老子的双行,逻辑反转,即小即大,即大即小,大小任运,此道生一也。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名,假名也。小可以见大,大可以见小。世人之大是虚妄之大,世人之小是虚妄之小,世人的大小之论都是戏论。世人的一切定见都如同大小戏论,不可执著。


第三十四章

神变章

第一段:

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

第二段: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名有,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第三段: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第四段: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河上公注:“道可左右,无所不宜”,道左右四方任运而行。王弼注:“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氾即泛,道如洪水滔天,瞬间可以冲破堤坝 ,淹没广大的平原。老子以此宣示道力无边。

当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扰。”《世纪·黄帝本纪》尧帝时代发生一场大洪水,整个天下一片汪洋,百姓死伤无数。这场大水带来了巨大的惊恐。大禹治水是古老的传说,洪水只有用疏通的办法,不能用阻挡的办法。洪水是挡不住的,道也是挡不住的。对于道世人只能接受的,不可以阻挡。

万物都有极限,但道没有极限。老子显然是在回忆这场滔天洪水,以洪水的威猛力说法。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佛陀说法善用比喻,老子说法也善用比喻。世人对洪水滔天印象最为深刻,几乎每一个人都经历过洪水泛滥,冲毁村庄城市,人或为鱼鳖的可怕时刻。这是道的神变力。世人总是以“我没有看见”为幌子,回避道的召唤。洪水隐藏着的时刻,世人不知道它的无比威力,一旦溃坝,方显洪水威猛神力。

经文“其可左右”有三意。一,左右指六合上下四方,宇宙之内。二,指任运而行,道的意志力不受任何阻挡,道力无限。三,道是无极,没有一极,后世道家怕世人不理解,再说太极,太极而无极。老子《道德经》为最上乘者说,越过太极而直达无极。注释家对第28章“复归于无极”很疑惑,以为此段文字是后人所造,实不知老子越太极而无极的教法。老子认为太极是凡夫的心念,所以不说太极。大道氾兮,太极而无极,最契最上乘者。《道德经》不宣说太极而直指无极,这是有深意的。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今天物理学家说宇宙大爆炸开始于一个奇点。太极就是一个奇点,但这个奇点是可以超越的。《吕氏春秋》称为“太一”,后世道家重视太一、太极,老子怕世人迷误,直指无极,其可左右就是直指无极。对于下根者,先说太极、太一很有必要,对于最上乘者,则应该直指无极。

无极非无极,而是超越太极之无极。这里可以解开老子关于“一”的教义。太极如一,无极如无。道是一和无双行。一有至小之意,无有至大之意。一为至小,万物之始也。无为至大,有生于无(虚空)。道生一,一是至小。种子是至小,但只有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第二段经文: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有,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此段经文宣说道之玄德。《道德经》三次直接宣说玄德三要义(第十章、五十一章、六十五章),又二次含蓄宣说玄德(第二章和本章)。玄德的三要义是: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此段的经文对照: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生而不有

功成而不有--为而不恃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长而不宰。

此段经文与玄德三要义有细微差别,是玄德三要义的经世大用。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经文: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恃,依靠,依仗,依祜。父母是孩子的依祜,道是万物的依祜。河上公注:“万物皆恃道而生”,万物都不是自生的,都是依靠道而生的。道生万物是华夏文明的基本教义,这就是由老子传下来的。

道生万物是安心法门

,万物生生灭灭,令世人不安定。要使世人心安,领会道生万物是不二法门,因此整部《道德经》可以视为安心法门。此句经文就是宣说道生万物的教义。没有父母的孩子是孤儿,世人知道孤儿最苦,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就是孤儿都有人抚养(孤寡鳏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任何孤儿都有亲生父母,因为父母过世或其他特殊原因才不能抚养自己的孩子。世人是由父母所生所养,这是人人皆知的,

但世人的第一祖先是道,这是世人不知的。万物恃道以生,人恃道以生。老子说“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又说“以阅众父”,老子以父、母喻道,道就是第一祖先。

“而不辞”,表面意思是不推辞,更深意义是最大的意志力、愿力,如同万死不辞。父母服务孩子是不辞辛劳的,甚至是万死不辞的,汶川大地震有个母亲被压在废墟的钢筋水泥梁柱下,但以强大的意志力保护怀中的孩子,最后孩子获救了。此句对应玄德三要义就是“生而不有”,但意义更深刻。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经文:功成而不名有。道生养天地万物和人类生命是一件伟大的功业,比世人所称的打天下的功业还要大无数倍。世人总是传扬禹汤文武周公的伟大功勋,但道的玄德远远超越禹汤文武周公,道却没有显示自己,更没有居功不名有,就是功勋广大无边却视若无物,更没有居功。

庄子说:“太初有无,无有无名”,太初之无是存在的,这叫“有无”。晋朝王濬从四川上游出发,一举灭掉东吴,可谓功高盖世。他反复为自己争功劳,在朝廷上言辞激烈。唐朝诗人刘禹锡一首《西塞山怀古》道尽千古风流,“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让世人对所谓的千古功业抛却脑后。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经文:爱养万物而不为主。“爱”体现了玄德的博爱情怀,这正是《道德经》的根本教义。庄子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天运),庄子把孝顺父母分为敬孝和爱孝二种,对父母怀有敬意是一个层次,对父母怀有爱意是更高的层次。西方文明以博爱为本,老子为代表的华夏文明同样倡导博爱。庄子“相爱而不以为仁”是博爱精神的最好解读。一个爱字,体现了《道德经》的温情。这种博爱精神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但人的内明之心不能看见吗?

一旦内明之心睁开了,道之玄德就呈现出来。老子《道德经》反复歌咏道之玄德,此段经文再次歌咏,对道之玄德申申再三,可见世人愚钝不悟。感恩是世人的价值观,儒家的孝道也是出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是世人能够体会的大恩大德,是华人最基本的操守。感恩教育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都广泛存在,对父母的感恩是华人最值得自豪的文化。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宣说道和德,德是玄德,上德,不是现实地的德,不是财布施,不是世俗的恩惠。让世人解悟道的存在才是玄德的核心,财布施、恩惠、恩德都是俗德。俗德是玄德的基础,领会道才是玄德的核心,所以老子反复宣说玄德三要义。让世人解悟道是修道士的玄德。世人对世间一点微小的恩惠都应该感恩不尽,但对于道之玄德却不感恩,这是老子对世人的呵斥。

道之玄德广大无边,世人岂能忘之?

经文“不为主”值得注意,不可轻易放过。此章二次提出“不为主”,意义深远,直指人心。很显然“不为主”是在与“人主”作对比道不喜欢为主,实际上是主。人喜欢为主,作人上人,实际上不是主,都是道所生,所以是人人本性平等。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第三段经文:

常无欲,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

此段经文最令人惊讶的是老子的逻辑反转。“可名为小、可名为大”二句并列,这是典型的老子的玄同思想大与小玄同,贵与贱玄同,高与下玄同,阴与阳玄同,有与无玄同。不理解老子的玄同思想,则无法理解这里的逻辑反转。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至深妙理。知道玄同妙理,世人就身心释然。世人容易入死胡同,见小就不见大,见大就不见小,被文字误导。这是世人的二极思维,二极思维是愚蠢的表现。

玄同思维诞生和谐的世界,二极思维导致争斗的世界。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必须抛弃虚妄的二极思维,进入真实的玄同思维

生命本来就是阴阳玄同的产物,没有阴阳玄同,阴战胜阳,阳战胜阴,生命就不会产生。逻辑反转是玄同思维的基本特征,世人可悲之处就是身处二极思维的危机中而不自知。二极思维就是《妙法莲华经》中的火宅,玄同世界才是生命的安息地,是生命的究竟地。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第25章老子言大,第32章言小,

此章言可大可小,大小玄同,大小逻辑反转。设计师可以从中打开设计思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类绝处逢生,正是依靠逻辑反转。逻辑反转依靠道的玄同力。没有道的玄同力,逻辑反转是不可能的。世界的美妙正是依靠逻辑反转,设计灵感正是依靠逻辑反转。没有逻辑反转,那这个世界太凄凉了。

作为设计师,没有逻辑反转,那就没有灵感。灵感的本质是什么?灵感的本质就是逻辑反转。逻辑反转的基础正是老子第一章所说的:“同谓之玄,玄之又玄”。《道德经》玄的本意揭示了无限可能性,逻辑反转是必然的。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泰山为小”(齐物论),是对“可名为小,可名为大”的进一步演说,这是证悟者才有的真实境界。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从设计师的角度,训练自己的逻辑反转能力是一项最有效的训练。要想增强灵感,那就学习《道德经》吧。万物本来不同,但道的玄同力使不同反转为同,这个同就是玄同,而不是等同、相同,切莫错会。相同是死胡同,玄同是源头活水。生命不能走进死胡同,生命渴望源头活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是道因,“众妙之门”是道果,因果相应,哪有生生灭灭,唯有不生不灭。DNA双螺旋结构是逻辑反转的模型,生命是按逻辑反转创造出来的。

创造力来源于逻辑反转,生命来源于逻辑反转,灵感来源于逻辑反转。训练人的逻辑反转能力会大幅提高人的设计创新能力,激发灵感。人们常说“突发灵感”,这就是对逻辑反转的描绘。知道这层道理,就知道如何训练激发灵感。未来将会把逻辑反转训练作为一项实用课程,世人的创造力倍增。逻辑反转能够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价值极为广大。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经文:常无欲,可名为小。老子如何宣说大小的逻辑反转呢?常无欲与小是什么关系?老子此段首先宣说道之小,从小入道。无欲则不显,不显则为小。老子把目光引向“小”,因为世人心中只有大,直接引向大会令世人麻木不仁。小中见大才是真功夫,工匠精神正是小中见大。大变大不是妙,小变大才是妙。

所以第一章说“无欲观妙、有欲观徼”。徼虽大而小,妙虽小而大。

世人的逻辑是徼大妙小,圣人的逻辑是徼小妙大。地球有边际,地球就小。宇宙有边际,宇宙就小。所以形容大是“无边无际”,而不是“有边有际”。但世人在生活中却整日守着“有边有际”,心灵沉浸在有边有际之中而不能自拔。在审美中,无边无际是美的来源,有边有际是不压抑的来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玉满堂是有边有际,博爱情怀才是无边无际。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庄子说:“有治之人,忘乎人,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为入于天。”(天地)通达大道的圣人,忘记人间,忘记天,人天皆忘这叫忘己。忘己的人,真正与天合一了。“忘己之人”最大,“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何以故?以其无死地”。(50C)

“忘己之人”是无死地的。庄子解释此段经文说:“圣人藏于天”。藏在人间总是困境,藏于天才没有困境。藏于人间,就是藏于人间的利益之中,心不离人间利益。藏于天,就是藏于天的无边无际之中,没有任何利益心,禅宗说“对境无心”。人真正需要的就是这样一颗无边无际的心,不入徼中(有边有际中)。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无欲就是无己,自我(之心)都没有了,欲望从何而来?虽然处于“常无欲”中,这是真正的小,小到兕虎都无法攻击他。兕虎可以攻击世人,但不可以攻击微尘,何况至小的圣人呢?圣人是显小,不是真正的小。世人显大,不是真正的大。常无欲就会毫不显露自己,这当然是至小了。常有欲就会显露自己,看上去就大了。显小者大,显大者小。大小皆戏论,不可执大为大,不可执小为小,也不可执小为大,不可执大为小。

圣人无执故无败。”(29C)马鸣菩萨的《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是著名的八不中道。世人的浅思维落入八种边见,生灭常断一异来出,无法自拔。老子“可名为小,可名为大就”是破斥大小等无量戏论,证悟实相。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经文: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王弼注:“万物皆归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为小,故复可名于大也。”这个注解有玄机。周公德治天下,功德虽大,但不能使后人不赞美他。圣人藏于天,功德虽大,能使后人不赞美他,这才是真正的大能,这就是“不为主”。

“不能使世人无誉己”,所以禹汤文武周公的功德是小。有大功者使世人“无誉己”,那是多么大的功德啊!为万世立功是大德,立功而使世人“无誉己”是更大的功。人世间下等人争利,上等人争功,只有证悟者不争利、不争功,反而力使世人“不誉己”。老子受到世人赞美,老子只是“那个”,我们对他知之甚少。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归”是自归,主动归流,为天下溪。人间的有力者是强迫他人归于己,圣人正好相反。胜人者有力,表现在能够强迫他人,但不能使万物自动归流。天下溪是处于低位,故万物自动归流。胜人者处于高位,万物只有被强迫才可能归流。这里二个归意义是不同的。

老子再次强调“不为主”,道有大能使万物归流,但道不愿作主人,这才是世人真正的主人,人主不是世人的真正主人道不仅生万物,而且战胜自己为主的欲望,这才是老子心中真正的大。老子有点把道拟人化了。老子的逻辑反转完成了,世人有志于道者一定悉心体会。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庄子在《秋水篇》中进一步开演老子的大小真义,使世人的大小戏论无法成立。秋天发了一场洪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神以为自己是天下最大,“欣然自喜”,顺流来到北海。一看北海水面一望无际,顿时感叹自己的渺小,于是就向海神大发感叹(望洋兴叹)。海神与河神发生了一场大小之辩。海神说有一只井底之蛙,那就是你啊。井底之蛙认为自己最大,东海之鳖哈哈大笑。

河神听懂了,就赞美海神,“你真伟大啊!”海神回答说:“我还是渺小的,因为我知道比我大的是天地。北海在天地之间不过是秋毫之末罢了。”河神听得入神,原来以为自己为大,来到北海就以为北海为大,但海神告诉他天地更大。庄子的宇宙观真是不可思议,“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中国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庄子的宇宙观正是老子的宇宙观。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河神觉得自己已经开悟,掌握大小之理了。“然者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河神请法而问:天地为大,毫末为小,对吗?海神断然说:“否!”河神很吃惊,再请法:“最精微者是无形,最大者是无边无际,对吗”这次河神很有把握。海神回答说:“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故异便

。”

人的感觉器官是有局限的,从大看小看不清楚,从小看大也看不清楚,人的地位决定了人是既看不清楚大,也看不清楚小,自大视细,自细视大,都是两盲。庄子把两盲称为“异便”,这个术语证明庄子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是体系完整的。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异便”这个术语像其他庄子术语一样,注释家含糊其辞。自大视大是清楚的,自小视小是清楚的。站在原子角度看原子,站在宇宙角度看宇宙都是清楚的。

站在原子角度看宇宙,站在宇宙角度看原子都是两盲,“异便”。异便是两盲两清现象,同量则两清,异量则两盲。

人是一个观察态,处于两盲之中,不是出于两清之中,谈论的大小都是戏论,非真实论。爱因斯坦提出了观察态的问题,世人才知道观察态极为重要,世人的结论都是建立在观察态基础之上的,因此是相对的,大小之论就是如此。大小之论不与观察态相联系,便都是戏论,不是真理。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海神继续说:“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毫末之为丘山也。”这是因为观察者的异便(两盲两清),牦牛虽大,不能执鼠。从差别性来观察,万物都是最大,因为万物都不可替代。

万物也是最小,因为万物都能力有限,大不胜小。因此天地不过是一粒稊米,毫末却是一座高山。世人不知道观察者效应,不知道异便(两盲两清),真相离他很远很远。世人以为知道人生的意义,实际上一点也不知道,因为异便。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语言能够谈论的,都是“如”的粗(相),超越语言,但能够用心意到达的,都是“如”的精(相)。超越语言,超越心意的“如”就超越了“精粗”二相。大小是精粗二相的表述,超越精粗二相的“如”,说大说小都是两盲。可悲啊!世人谈论生死,这是超越精粗二相的,世人只有望洋兴叹,谈与不谈都没有答案。

庄子发展出了一种悟的意识,言、意、随,言背后的是意,意背后的是随(庄子称为意之所随者)实现对心意的超越。世人对意已经不甚解悟,对于随(意背后的意,跟随意的“如”)毫无领会,真实可悲啊,庄子再三开导。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庄子的悟的意识是来源于老子的。老子此段经文的“可名为小,可名为大”是一场旷世的心灵大发现,转化为逻辑反转,成为老子的玄同思想的认识论基石。这个世界被改变了,或者说这个世界回到了它的本来状态。对生死的探索没有延长肉体寿命,但实现了一场心灵大发现,世人的心流变得有序了,不再是紊流。

我们不知道生死是什么,但确定是心流的判断。离开心流的判断就没有任何戏论。庄子梦蝶的意义在于庄子解开了蝴蝶飞舞之谜。蝴蝶如果被生死的紊流困扰,就不能快乐的飞舞。大小不过是众多戏论中的一个代表罢了。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第四段经文: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此章的结论在这句经文。老子前章说“自胜者强”,战胜自己欲望者是最强大的“不自为大”就是战胜自己为大为主的欲望。为主即为大,表达方式不同。这个思想与“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生存”的思想都是同一种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不为主、不为大、外其身、后其身都是圣人无己思想的必然结果。不能做到圣人无己,则会被世人曲解为手段和目的之争。

道第一大是生万物,第二大是有大功而不为大,战胜为大、为主的欲望,“使世人无誉己”才是无边无际的道力为主是世人欲望中最大的欲望,所以这章反复宣说道不为主的要义。这正是修道者的必由之路。世人最大的丑恶就是好争,争为主而已。

不为主则无争,无争天下安平泰,这才是人类期待的文明。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既然大小都是戏论,逻辑刹那反转,世人为什么要“为主”呢?到此,道力广大无边,但坚守不为主的玄德,这才是唯一值得称道的德。称赞世人微尘之德,却不称赞等同虚空法界的玄德,世人的智慧太浅了,这是世人福薄啊。

经文分歧: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王弼本是“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此依据河上公本。多家注释把此句断为下段,失去本意,并且下段经文也变得不可解。《道德经》不仅分章极为重要,分段亦极为重要。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散文诗意译文

修行者啊!

我来宣说远古证悟者的教法。

大道像洪水滚滚,

铺天盖地,

刚向左边咆哮而去,

又向右边汹涌而来,

上下四方无不浊浪滔天。

大道无处不在,

万物都依靠它而生长,

它一直做万物的依祜,

无怨无悔,

大道陶冶宇宙万物,

功绩无法用语言称呼,

但它从不居功。

大道爱养万物如同父母,

但它从来不作万物的主人。

大道常处于无欲的清净地,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它是至小,

世人根本觉察不到它的存在。

万物都归向它,像归向主人一样,

但它依然不作万物的主人,

这是至大。

因为道始终不自显其大,

这才是宇宙间的至大。

大道混成,神妙莫测,

可显现为小,又可显现为大,

大不是它的真名,

小不是它真姓,

世人用大称呼它,

又用小称呼它,

其实世人不知道怎么称呼它才对。

真正的大,永远不会显现大的相,

但能够成就虚空法界和法界内的一切。

你们只有自己实证道体之妙,

大、小、朴、常、无名等等等等,

都是它的名号。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