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着乡愁的费孝通

背负着乡愁的费孝通

  那天,我与老师、同学们一起陪同武汉来苏的《书法报》李金豹老师一行到开弦弓村。李老师是一位资深文化学者、记者、书法家。他参观了开弦弓村后说:“我有幸瞻拜费孝通及江村纪念馆,参观江村后感觉吴江有这样的奇男子、伟丈夫,让我钦佩不已!”

  我相信李老师的感受是由衷的。费老一生为中国乡村走上致富之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弦弓村发生的变化就是一例。

  在开弦弓“中国江村文化园”中,有一座和真人大小一样的费孝通塑像。费老安然坐在椅上,身体微微倾斜、温和平静的笑容挂在脸上。

  费老脚下是与他一生连在一起的开弦弓村。在他一生中,费老26次访问江村,目标只有一个:以最可靠的资料解释中国社会生态的真相,让社会进步更快,让百姓致富路径更宽广。

  因为开弦弓村,费老写就了一生最著名的专著《江村经济》。凭借此书,他于1981年获得赫胥黎奖章。这是人类学学科中的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位接受这项荣誉的中国学者。但费老不是为了得奖,而是为了农民致富。他调查江村后得出结论:“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

  费老是农民的知音,在1957年重访开弦弓村时,他仍不顾政治上的压力,希望中央让农村“发展小工业,恢复副业。”当时,社会主义改造行动已经结束,开弦弓村为单一的农业村,尽管粮食增产了,可农民并没有富裕。开弦弓村的老百姓根据费老的建议,于1968年开办了一家机械化缫丝厂,从此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费老一生孜孜以求的“富民”理想正一步步在开弦弓村实现。开弦弓村现在已是吴江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也是苏州市、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样版。

  费老已远去,但我时时感受到他就在我们身边。我记得费老生前为自己写了墓志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故乡的风物、故乡的景致、故乡的人情、故乡的传说、故乡的梦境、故乡的变化总是让费老魂牵梦绕,也让费老在大江南北考察时不忘为家乡奔走。

  我想,这就是让人敬仰、让人膜拜的费老,终其一生背负着浓浓的乡愁前行的费老!(周建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