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乡土中国》,我发现,我对我奶奶那个年代的生活存在误解

我是出生在90年代的人,在我小的时候,我奶奶的母亲还是在世的,无论是对于我的老姥姥还是我奶奶的生活,我们这一辈的人都因为陌生和不熟知而存在着曲解。

我们好奇老姥姥那缠得紧紧的小脚,疑惑我奶奶怎么能够在不识字的情况下还生活地好好的,感慨现在自由恋爱的大环境下,奶奶和爷爷的捆绑式婚姻,和那成婚后男子一言堂的生活。

看了《乡土中国》,我发现,我对我奶奶那个年代的生活存在误解

我们以现在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生活,得到的结论总是他们过得太迂腐、不时髦,但对于这种不合时宜的生活的根源,我们无从得知,因为即使身处其中的爷爷奶奶也给不了我们理性的回答。

直到看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才对于当时的乡村现象的根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看到了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力的难以撼动。直至今日,时代已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乡土社会的影子的追随。

看了《乡土中国》,我发现,我对我奶奶那个年代的生活存在误解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取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文章运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必读经典。

文盲真的等于无知吗?

我们现在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读书识字,小学结束后,一些简单的文章的阅读就不成问题了。因此小时候我们总是喜欢拿着粉笔在家里的水泥地上写写画画。可我奶奶那辈的老人们虽然什么事都说得头头是道,可让他们提起笔来,却写不了几个大字。爸爸常说,奶奶他们这辈人,可以说是文盲了。

社会上提到文盲时,总是将其跟无知挂钩。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向我们纠正了这个认知。他认为文字之所以没有在那个年代得到普及,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根本用不到。

乡土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不变性。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基本都是以种地为生,土地的不变性也影响了人的变迁。当我们长时间、甚至世代不移地居住在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时,我们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已经到了闻其声知其人的地步。

我们什么时候需要文字来传情达意呢?当我们不能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之间产生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阻隔时,我们需要有一种象征性的东西来传达我们的意思。这个象征性的东西就是文字。

从空间上来说,如果我在山的这一头,你在山的那一头,我们又没有手机的时代里,想要进行对话,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信,通过文字来表达想法。空间的阻隔催动了文字的使用。

从时间上来说,费孝通教授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从个人层面看,人与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条直线的,人能够依靠于文字这个工具,在当下的实际中回到“昔日”的情境里。从社会的层面看,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需要记忆很多的生活范围,而这些生活经验唯有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才能成为后世人的参考之作。

但上面的述说,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对于历代不移生活在乡村的人来说,确实是有些多余的。乡村里的人生活在一个较为闭塞的空间里,村里有多少人,甚至每个人的奇闻异事,相互之间都了如指掌。如此地近距离,完全抗拒了空间上的阻隔。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的生活里没有太多的新奇可言。真的是今天的日子就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对于生活的经验,可以通过长辈的教导进行代代传授,语言都成为在这里交流的奢侈工具。甚至到了很熟很熟的程度时,连语言也用不到了。

看了《乡土中国》,我发现,我对我奶奶那个年代的生活存在误解

所以,你说不懂得文字能说明这个人无知吗,能说他“愚”吗?照费孝通教授的说法,似乎是不能的。不然,城里的孩子学知识更快,而农村的孩子更懂得如何捕知了,你能定论他俩谁更聪明吗?

一个是你的父亲,一个是素不相识的人,当他们都犯错后,作为判决官的你会采

取一样的处罚方式吗?

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舜的父亲)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尤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心上篇》)

该段的译文为: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当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该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抓起来就是了。”

“那么舜不去制止吗?”孟子回答说:“舜怎么能去制止呢?皋陶抓人是有依据的。”

“那么舜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说:“舜把抛弃天子的位置看得如同丢弃破鞋。他会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一生都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了天下。”

意思就是舜做了皇帝,但不能用对待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虽然并非回答真实发生的事情,但却体现了道德标准的缺乏普遍性。这样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观念中也如真理般存在,其存在的根源就是费孝通教授所总结的“差序格局”所维系着的私人的道德。

什么是差序格局?在中国的人际网络格局中,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随着亲属关系的强弱呈波浪状向外辐射的状态。就好像你丢了一个石头进入水中所激起的波纹一样,越往外波纹越弱。这种不同层次的强弱程度就构成了差序的格局。

看了《乡土中国》,我发现,我对我奶奶那个年代的生活存在误解

差序格局是与西方的团体格局相对应的。西方社会的团体是有明确的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不是团体里的人,不能模糊,一定要分清楚。比如,在英美,你说要带着自己的家人来赴宴,就是指他和他的妻子以及他们的未成年孩子。而在中国,你这么说的话,真的不好确定人员范围。这,就是东西方格局的最明显差别。

差序格局具有极度模糊性。在这种社会里,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为什么在中国的乡村,我们常看到的是男人跟男人一起玩,女人跟女人一起玩?

在中国的乡村,尤其是我父母以及之前的长辈们,在村子里常常会看到老爷们在一起抽烟聊天,妇女们聚在一起做手工聊天,这种同性之间的聚集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的现象。而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教授为我们解释了其中的深层次原因。

看了《乡土中国》,我发现,我对我奶奶那个年代的生活存在误解

乡土社会的家庭不以夫妇为主轴,而是以父子为主线。其向外辐射的差序格局是以男性亲属关系为依托的。我记得小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都是爸爸在饭桌上招待,我和妈妈就在厨房的小桌子上简单吃点。

中国的乡村追求一种稳定的不变状态,以一种“无治”的方式来达到社会状态的稳定。而这种稳定状态是由多方面的稳定共同维持起来的。在乡村,空间上存在不变性,村头就看到了村尾,相互之间了解得非常透彻;时间上,村里所有的人都遵循着一样的生活模式,不会存在太多的新奇性,年轻的人会向年老的人寻求经验,年老的人会利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来指导年轻人的生活。时间和空间上的固定性都维持了乡土社会中的稳定。而只有一种因素足以成为破坏这种稳定的危险因子。这种因素就是生理差别,男女之别。

男女是为了生育而结合,而这种结合是基于异性的结合。异性之间的差异会随着了解的深入而克服重重的阻碍,在克服的过程中激发巨大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会影响稳定性的。因此为了维持原有的稳定性,就必须人为地为男女划定界限,灌输“男女授受不亲”的相处理念。

因此我们才会经常看到同性相连的现象。

《乡土中国》是对中国基层社会现象的透彻解析,不仅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理解长辈们的生活,更会加深我们在阅读年代作品时所凸显的家族问题,是我们了解传统中国的一个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