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地生態葬,讓生命“終歸”自然

一塊塊和磚頭大小的臥碑上寫著逝者的名字,旁邊“陪伴”它們的則是一棵棵松樹,後面有一大片盛放的油菜花,走進宿豫區保安鄉張圩公墓的樹葬區,迎面而來的是一種清幽而安靜的感覺。


節地生態葬,讓生命“終歸”自然

宿豫區保安鄉張圩公墓的樹葬區


“每個墓穴佔地面積不到0.1平方米,僅僅是一個墓碑大小,而木製的骨灰盒雖然達不到短期內可降解的要求,但也是可降解的,這就是樹葬的環保之處。”3月27日上午,已經陸續有村民前來張圩公墓祭掃,從公墓管理員陳樹堂那兒,記者瞭解到,該樹葬區共有100餘穴,已經安葬了30餘位逝者,還在緩慢增加中。在保安鄉,許多逝去的老人之所以選擇樹葬的方式,是他們覺得這樣讓生命重歸自然,也是入土為安了。


記者從市民政局瞭解到,早在國家相關部門出臺《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之前,宿遷就已經開始推廣節地生態葬。2004年,為了提倡環保,宿豫區保安鄉就開始推廣樹葬,而樹葬就是節地生態葬形式之一。除此之外,節地生態葬還包括水葬、壁葬、草坪葬、花壇葬、骨灰堂、骨灰牆等形式。


據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郭家利介紹,節地生態葬主要是為了解決傳統殯葬的問題而衍生出來的環保型殯葬形式,主要倡導保護環境、綠色殯葬,以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節地生態葬的出現順應了當今社會所倡導的綠色主題,促進了生態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從而使得殯葬行業向著綠色、環保、健康的方向發展,成為順應新潮流的新型殯葬。


節地生態葬,讓生命“終歸”自然

宿北大戰烈士陵園


宿遷推廣的節地生態葬類型有:

水葬,將骨灰撒入海、湖、河中。

樹葬,將骨灰放在可降解的骨灰罈或骨灰盒中後置入墓穴當中,然後在上面種上樹木。

壁葬,這是一種生態葬形式,通過將骨灰置入牆壁內,分為室內壁葬和室外壁葬;

草坪葬、花壇葬,這個和樹葬有點類似,都是將骨灰放入可降解的骨灰罈或者骨灰盒中,然後在上面種植鮮花、草坪的生態形式。

骨灰堂,室內骨灰架寄存,是目前骨灰安放的主要方式。

郭家利告訴記者,在宿遷,水葬這一形式幾乎沒有喪戶選擇,而其他的樹葬、草坪葬、花壇葬、壁葬等都是有逝者家屬選用的。


現場直擊

3月27日下午,記者來到宿豫區曹集鄉公益公墓,在蔥鬱松柏、茵茵綠草的掩映下,一塊塊黑色臥碑呈現在記者面前。除了前來祭掃的村民,還有一些前來選墓穴的村民。在宿豫區民政局社會事務科負責人葉再洲的帶領下,記者看到了該公墓的“骨灰堂”。


“顧名思義,骨灰堂就是立體式存放骨灰設施的其中一種方式。”葉再洲告訴記者,該公墓的骨灰堂可存放280個骨灰盒,但目前只存放了30多個,這種形式接受的人還是比較少的。


“我今年60歲了,也曾想過自己百年之後的事。我覺得能有個墓碑就行,花壇葬、草坪葬都可以接受,畢竟和花花草草作伴,也不那麼孤單。”曹集鄉曹家集社區居民梁啟中說。


據悉,像曹集鄉這樣的公益性公墓在宿豫區已有10處,基本實現了“一鄉一公墓”。葉再洲說,如今,他們的重點工作是健全文明生態葬體系,加大對殯葬改革的宣傳引導力度,對選擇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生態葬的,政府部門還將給予逝者親屬一定獎勵或補助。


官方聲音

今年內,全市所有鄉鎮公墓都將配套建設生態葬區


據瞭解,為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不佔或少佔土地的生態方式安葬骨灰,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宿遷根據已有安葬設施情況和未來需求預測,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每座公益性公墓中均建設生態葬區和立體式骨灰安葬設施(骨灰堂),強化安葬設施的生態功能,為喪戶提供多元化骨灰處理服務。目前,宿遷市共有5處經營性公墓、101個鄉鎮公墓配套建成生態葬區和立體式骨灰安放設施,建成率分別為100%、93.5%。郭家利說“:為推進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建設,預計2020年內,全市所有鄉鎮公墓都將配套建設生態葬區和立體式骨灰安放設施。”


郭家利說:“從土葬到火葬,再從農村散葬到公墓集中安葬……中國的殯葬改革一直在移風易俗、破舊立新,從未停止過,眼下,節地生態葬的推行也日趨成熟,希望能被廣大群眾更好的認可與接受。”


節地生態葬,讓生命“終歸”自然


節地生態葬,讓生命“終歸”自然


節地生態葬,讓生命“終歸”自然

萬豪實業節地生態葬案例


作為專業的節地生態安葬方案服務商,上海萬豪實業參與打造了國內外眾多經典節地生態葬案例,服務陵園客戶數量高達數百家!上海萬豪二十年來整合全球先進殯葬理念,聯合公司國內外專業設計師團隊,根據墓園整體佈局、文化背景及環境特點因地制宜,將多種葬式自然融入陵園景觀,融墓於景,同時結合環保產品,為客戶打造真正的綠色生態公墓。


節地生態葬,讓生命“終歸”自然


節地生態葬,讓生命“終歸”自然

萬豪實業節地生態葬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