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是如何集合百家的?其目的是什麼?

機唧哇娃


很樂意就《呂氏春秋》的話題談點個人的見解。《呂氏春秋》是戰國時期呂不韋組織編成的一部先秦古籍,屬於《子部》從書的雜家類。主要是以史敘事,學術傾向不太明顯,有一定的政治意味和傾向。

一、編寫《呂氏春秋》的歷史背景

戰國末期,秦國地處岐山以西,受地理位置和其他因素的影響,與東方六國不同,此地民風彪悍,崇尚習武,思想與文化相當滯後。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的著名人物沒有一個是在秦國土地上培養出來的。秦國雖然國力強勢,但多的盡是武士,文人卻很稀缺。

隨著“奇貨可居,千金買國”計劃的成功,呂不韋幫助異人登上王位,他也如願當上了秦國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相國。在他剛執政時,天下統一的跡象己十分的明朗了。呂不韋已經在思慮天下統一後,應當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他認為,人和物各有其長短,只有善於吸收和利用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得到天下。由此,他下定了決心,組織招攬天下人才和手下賓客,發揮各家各人之特長,著書立說,“集百家為自家”,編寫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呂氏春秋》(或稱)《呂覽》。全書共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三個部分,共二十餘萬字。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主編、有宗旨、有計劃、集體編成的政治論著。

二、雜家“雜糅百家,融合多個學派、學說”

《呂氏春秋》成書前,已有諸子百家的許多著作問世,並流傳於天下。身為丞相的呂不韋他是具有戰略眼光的人,他意識到:賢能人才的向背對一個國家地興衰成敗關係重大!自東方趙國而來的他當然明白爭奪人才的這一戰場上秦國並不佔優勢,因此他要廣泛羅織文士來彌補秦國文化的不足。當然,他也有吸引人才擴大自己勢力的意圖。他是如何“集百家為自家”的呢?

呂不韋意識到,單純地用某一家某一派的觀點來治理國家是有缺陷的。所以,他以雜家的形象出現,提出“兼採百家”尤其是倡導融匯儒法的政治策略,以有利於統治和管理。參加編修的來自方方面面,注入各學派的觀點,並不機械地照搬儒、法、道、農、兵、陰陽等原有觀點。而且按照當時的政治需要有所選擇和揚棄。將法家的法治和耕戰,儒家們禮治與仁政,道家的無為,墨家的義治與節儉以及陰陽家的時政,還有名家的正名全都融冶於一爐,形成一種相當完備的適應“大一統”需要的政治理論體系。在有利於君主集權統治的前提下,不尊奉一家一派,力圖超越諸子,融匯百家,包納一切有用的思路方略和治術。

漢代歷史學家班固稱《呂氏春秋》是“兼儒墨,合名法”,而且像這樣的體裁是獨一無二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呂氏春秋》的編纂和問世,實在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創舉。但因呂不韋是商人出身,而且又以政治投機起家,所以後人對他多有詬病。然而,從呂不韋的執政效果來看,或許他商人起家的獨特背景正是政治與思想上有所建樹的原因。他很早就奔波於天下各處,見多識廣,能與社會中各類人打交道。從而才能包容百家,極少有狹隘的門戶之見。

可惜最終因為呂不韋與秦王贏政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呂氏春秋》問世不久,就被贏政打入了冷宮。秦國依然舊沿嚴刑峻法治國,雖然統一了天下,而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僅僅十五年就迅速崩塌了。

結語

呂不韋組織編寫《呂氏春秋》集百家為自家的目的很明確:其一,鞏固執政地位;其二,為秦國統一天下做思想、文化和人才上的奠基。

解題到此,水平有限如有不足敬請指正!

記著關注我喲 謝謝!


百味寫春秋


值得慶幸的是,秦朝滅亡以後,漢朝的起跑線卻完全是從《呂氏春秋》開始的。也跑出了一個世界歷史上強大繁榮的漢帝國。


《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合自己散落在六國的3000門客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

大約完成於公元前239年左右,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前夕,各國之間的政治鬥爭非常複雜多變,秦國以進攻性大國,對六國構成很大的威脅之勢。

這時,呂不韋被秦襄王封為文信侯,在丞相位置已經整整10年,他輔佐秦王政6年,秦王親政也是兩年了。

所以,呂不韋對自己的政治抱負也雄心勃勃,好像他的政治生命才剛剛開始,所以,加快推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張,打算讓秦帝國像周朝那樣長久,像傳說的堯舜那樣理想。

呂不韋上任丞相以來,就模仿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禮賢下士,結交賓客,著書立說,決心要超過他們的美名。

於是招徠四方名士到他的門下,各顯神通。


這些賓客來自不同的學術流派,他們各有各的學說推薦,於是,形成了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農家、縱橫家和陰陽家等各派學問,內容兼蓄並收的一部著作。

但是《呂氏春秋》的核心思想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和儒家仁政大同的思想。

全書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

在此思想準則和價值尺度的基礎上,再對其他各派學問進行有選擇性地吸納柔和,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體系。

這套學說其內容與商鞅變法以來的秦國政治準則幾乎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秦始皇並沒有按照他的學說去做,而是選擇了有法家思想傾向的李斯、魏繚這些政治家的思想主張。

呂不韋在10年的丞相位置上,為秦國的強大確實做了一些事情,但是,他還是沒有弄懂親政只有兩年,年齡才22歲的秦始皇究竟有怎樣的雄才大略。

我們看看呂不韋完成《呂氏春秋》以後的這一年,秦國發生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情是,秦王政的弟弟長安君成蟜,在屯留叛秦降趙,這明顯就是一次有預謀的政治叛亂。

第二件事情是,嫪毐被封為長信侯。

第三件事情就是,《呂氏春秋》正式編撰完成。


從史料記載看,成蟜的叛亂內有秦軍將領和士兵支持,外有趙國策應,應該是蓄謀策劃已久的一個政變計劃。但是,被秦始皇給剿滅了這次政變。

剿滅這次叛亂的是首領的嫪毐,所以嫪毐因功被秦王政封侯。

但是,自我膨脹至極的嫪毐發動的叛亂,同樣被秦始皇給粉碎了。

而這一年呂不韋以道家思想為核心價值的《呂氏春秋》問世了。似乎是對呂不韋最大的諷刺。

秦國是一個崇尚法家的國家。從秦孝公商鞅到一直秦始皇親政,在秦國開創的以法家思想為主,墨家思想為輔的“君主集權制”佔據著絕對的上風。

秦國也因為以軍功論賞,所以,在七國中說最厲害最強大的一個國。在七雄爭霸還在進行中,顯然道家和儒家的治國方略是不符合秦國發展道路的發展階段要求的。


呂不韋卻想把秦國的治國方略帶到以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為主的道路上去。這注定是一個脫離實際幻想。

所以,你看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向秦始皇歌頌了孝公時期的商鞅,讚美了惠王時期的張儀,褒揚了昭襄王時期的范雎,唯獨不提莊襄王時期和秦王政親政前呂不韋有什麼貢獻。

不過,呂不韋確實是個人才,他眼光不錯,以一個商人之力,投資於政治,居然也沒有投錯人。從一個富商,居然成為一個政治明星。

所以,他自入秦從政以來,就對秦國的政治做了詳細的調查研究他發現了秦國的一些制度之9弊端。


出於改造秦國政治理念的偉大抱負,呂不韋決心在秦王親政之初,利用好自己手中的相權,對秦國的政治體制進行糾偏和調整。

既然要糾正和調整,現有的治國方略和國家體制,就必須大刀闊斧地去修正,思想輿論這個陣地,你不佔領,別人就會佔領。於是,精心策劃的一部20萬字的鉅著《呂氏春秋》應運而生。

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


呂不韋作《呂氏春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想在大秦統一後,走什麼道路,執行什麼思想的意識形態製造出符合自己理想的社會輿論。

呂不韋為了宣傳《呂氏春秋》他還把書的內容寫在布匹上,並將之刊佈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

但是,也許人人懼怕呂不韋的權勢,也許《呂氏春秋》真的無可挑剔,最後沒有一個人能夠得到一千金。

兩年之後,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秦始皇免去了呂不韋的相邦職務。

呂不韋的3000食客分別好幾個國家,聽說呂不韋被秦始皇解職,有人出來勸說秦始皇,給呂不韋說情。齊人茅焦勸就是其中之一。


秦王這才到雍地迎接趙太后,使她又迴歸咸陽,但把呂不韋遣出京城,遷往河南的封地。

過了一年多,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到呂不韋的封地洛陽問候。秦王恐怕他發動叛亂,就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洛陽,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即使到了蜀地也會被殺,就喝下酖酒自殺而死,結束了從巨賈商人,到出相入將政治家的傳奇的一生。

呂不韋主持的《呂氏春秋》也叫《呂攬》,雖然在秦朝沒有發揮任何政治作用 ,就連呂不韋的命也搭進去了。

但是,秦朝滅亡以後,在漢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治理國家的重要思想基礎。司馬遷的《史記》、劉安的《淮南子》都對《呂氏春秋》評價很高,而且是西漢立國之初的主要政治思想理論。

可以說《呂氏春秋》在歷朝歷代都得到了很高的重視。除了漢代,唐代對《呂氏春秋》也是非常重視的,把它作為是治國安邦良書。


千千千里馬


《呂氏春秋》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前夕,由秦國丞相呂不韋召集門下賓客、儒士編纂而成,基本上實現了融合百家之言而集大成,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國富民強,雖然商鞅車裂而死,但是法家治國思想完全保留下來了,秦國在統一全國的前夕,道家、儒家、陰陽家、墨家等思想並行於世,作為秦國丞相的呂不韋其實也看到了法家治國的弊端和嚴酷,呂不韋作為一位高超的政治謀略家,他也能看到秦國的治國理念也需要轉變,特別是即將完成統一大業之後,治理國家不能再一味的嚴刑峻法,利用高壓政策來管理國家,需要採用儒家道家思想來緩和國家人民之間的矛盾。

後來我們也知道,強秦統一之後15年,就滅亡了,這一點和他的苛政是有關係的。呂不韋就是想把百家之言整理採集編成論著來影響秦王,改變他的治國思想,由於焚書坑儒,很多書都被燒掉了,但是呂氏春秋因為是相國組織編撰而成的,也被保護了下來,但是法家思想在秦國已經根深蒂固了,秦王也沒有采用他的道家為主體的治國理念,這也是秦國快速滅亡的原因。

呂不韋糾集門客作《呂氏春秋》當然也有很大的私念,傳書於世,萬古流芳,博取美名也是一方面,他不像當時的戰國四公子一樣,單純的養士,雞鳴狗盜之士,幫助出謀劃策,對付秦國,秦國太強大了,呂不韋不關注這些,呂不韋需要文化思想上的影響來超越當時聞名遐邇的四公子,這也是編撰《呂氏春秋》的一個原因。

總而言之,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想獲取美名留存後世,另一個就是想利用道家儒家等治國思想來影響秦王,改變秦國的苛政,緩和統一之後國內的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