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尋兄為何要繞行千里呢?

導讀:公元200年秋,身在曹營的關羽接到其兄劉備的書信,便辭別曹操,踏上了千里尋兄的路上;然而,劉備在河北袁紹處,關羽尋兄卻向西走去,難道關羽是路盲,他為何不直接北渡黃河,而是向西繞道東嶺關呢?那麼,繞圈尋兄的的情節是羅貫中搞錯了或是另有隱情?請收看風雨五關之出走許都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初,袁紹率領大軍南下官渡,依仗自己兵精糧足,想一舉殲滅曹操;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今滑縣東)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衝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斬首而還,袁軍潰敗。而此時,關羽卻收到了其兄劉備的書信。

關羽尋兄為何要繞行千里呢?

原來,劉備沛縣兵敗後,一人騎馬投奔了袁紹;在官渡相持之中,關羽為感謝曹操的照顧,便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曹操大勝。袁紹知道是劉備的二弟殺了顏良之後,便叫人綁了劉備。

袁紹憤怒的說:劉備,我待你不薄,你為何讓你二弟關羽殺我大將顏良。

劉備卻說:曹操故意先讓關羽殺顏良以激怒你,再借你的手來殺我。我馬上寫信讓關羽到河北來投靠你,如何?”

袁紹聽了非常高興,便不殺劉備了。於是,劉備託人帶了一封信給關羽,《三國演義》中信是這麼說:備與足下,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君必欲取功名、圖富貴,願獻備首級以成全功。書不盡言,死待來命。

劉備在信中首先強調了和關羽昔日誓同生死的恩情,然後,又對關羽跟隨曹操進行了責備,並表示願意獻上腦袋成就關羽功名。面對其兄劉備的來信,關羽感到無地自容,也讓他深深的感到自責,怪自己沒能及時的護著兩位皇嫂早日找到其兄劉備。另一方面,曹操的深情厚誼,也使關羽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有關曹操厚待關羽,不僅三國演義做了重要描述,而且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關羽傳》中也有記載: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然而,當初關羽兵敗下邳,不得已投降了曹操,並提出了三個條件∶一、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用劉備的俸祿供養他的二位嫂子;三、一旦知道劉備的下落,不管千里萬里,馬上辭去。那麼當初關羽投降曹操的時候,為什麼要提出三個條件呢?

這三個條件說明關羽在小沛戰敗後,當時不知道其兄劉備下落,只是暫時投降曹操,等待時機。那麼曹操對關羽也非常賞識、禮遇有加。

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關羽傳》說: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從三國志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即使沒有劉備的書信,關羽也表明了報恩曹操,追隨劉備的心跡。於是,關羽便向曹操辭別,然而,曹操卻故意避不見面。

對於關羽早晚要走,曹操通過張遼的試探已是心知肚明,據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關羽傳》注引《傅子》曰: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

官渡之戰初期,關羽刺殺顏良於萬軍之中,並斬其首,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斬殺顏良也算報答了曹操的恩典。然而,關羽去向曹操辭別之時,曹操卻避而不見;最後,迫不得已,關羽將曹操過去送他的財物、美女全部留下,將自己的漢壽亭侯大印掛在營中,留給曹操一封書信,護著二位嫂嫂找劉備去了。曹操想到以前曾答應過關羽的條件,便趕去為關羽送行。關羽怕曹操有鬼,便在馬上用刀尖將曹操贈給他的錦袍挑過來披上。曹操的部將認為關羽太過無禮,幾次要殺關羽,都被曹操制止了。那麼曹操為何不殺即將成為死敵的關羽呢?

顯然,關羽的離開,先有“封其所賜,拜書告辭”之光明磊落,

後有曹操下令:“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這也證實關羽這番對於故主的忠心,連死敵曹操都被感動了。曹操冒著巨大的風險,放走關羽,成全了這一留名千古的忠義之舉。要知道,關羽能在萬軍之中斬殺袁紹名將顏良,那麼放走關羽之後,曹操的部將們能不擔心嗎?誰將成為下一個顏良呢?

公元200年秋,關羽辭別曹操,帶領近百名隨從,護送著兩位皇嫂甘夫人和糜夫人,從許都出發到河北(黃河以北)與依附袁紹的兄長劉備會合。然而,離開許都後,關羽護著兩位皇嫂卻向西北方向的洛陽走去呢?他為何不直接北渡黃河,卻繞圈向西走向通往洛陽的的東嶺關呢?難道關羽是路痴嗎?

關羽尋兄為何要繞行千里呢?

公元200年秋,當關羽辭別曹操的時候,官渡之戰尚未結束,袁紹曹操雙方集結十幾萬重兵於白馬之官渡一線。單憑關羽一人於萬人之中能輕易斬下顏良之猛,獨自一人通過官渡一線並非難事;然而,關羽如果要保全兩位皇嫂安全通過幾十萬人交戰的戰場,卻難上加難,為保證兩位皇嫂安全不得不向西已繞道東嶺關。那麼關羽千里走單騎,東嶺關是真實否存在呢?有關東嶺關存在與否自古就有爭議;按照元代《三國志評話》的說法,關羽千里走單騎時,所走關口並沒有東嶺關的名目;而是羅貫中借用其故事,將關羽從長安出發的史實改為從許昌出發,大筆一揮在許昌與洛陽之間添加了東嶺關。事實上,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為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迫使漢獻帝將都城從洛陽遷到了許;那麼關羽辭別曹操千里尋兄從長安出發更是無稽之談,也不是羅貫中搞錯了出發地點,又在洛陽和許昌之間憑空添加了東嶺關,而是關羽為避開幾十萬重兵集結的官渡戰場,為保護皇嫂的安全而走的迂迴路線。那麼東嶺關是真有其地,還是羅貫中的憑空虛構呢?

如今在東嶺關還有座關帝廟遺蹟,裡面供有關羽的塑像,相傳原為西漢將軍灌夫為其父灌何所建的祭殿。灌夫禍害鄉鄰,倒臺後殿中灌氏塑像被砸;三國以後,祭殿成為祭拜關羽之所,人們也先後在殿內塑造了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五虎的塑像,所以又俗稱“五虎廟”。東嶺關原址位於白沙水庫堤體西側的山崗之上,潁河從中間穿流而過。兩山夾一谷,在古代,這樣的地形足以屯兵成為關口,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此關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是戰國時期許昌通往古都洛陽的故道。但按照現實的地理位置考察,這裡正好在許昌與洛陽之間的中間位置;而許昌到洛陽的起自戰國時期的古官道,也正好經過這裡。關羽正是沿著這條古官道,前往洛陽的,然後創五関的,另外黃河走向在古代也不是今天的走向,要渡過黃河也僅有幾個地方可以過去。

文稿:原創 參考部分資料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